馮侖:焦慮的事就讓它焦慮著

焦慮是什麼意思

馮侖:焦慮的事就讓它焦慮著

封面圖|《御賜小仵作》劇照

01

:馮叔,我發現自己以及很多朋友,都挺焦慮的。我們也挺努力,工作似乎也還可以,但就是感覺,除了年輕,啥也沒有,啥也不是。尤其是,再看一看各種 APP 推送的新聞,感覺自己更焦慮了。好奇您年輕的時候焦慮嗎?您有沒有什麼建議。

馮叔

:年輕的時候焦慮,其實是挺正常的。

為什麼這個年齡段會焦慮?人是一種挺特別的哺乳類動物,跟老虎、獅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有青春期。老虎、獅子,性成熟就「成人」了,但人在十幾歲性成熟之後,到十八九、二十歲成為成人社會的一員,中間有五六年時間,這叫做青春期。

在青春期,以及這之後的一個階段,很多人會有一些選擇的難題,於是彷徨、焦慮。這種彷徨、焦慮,就像青春痘,是在這個年齡裡頭正常的反應。

所以我覺得,應該焦慮的事就讓它焦慮著,然後想辦法把焦慮轉化為一種選擇的決定,把選擇的決定變成一種行動的力量,把行動的力量變成改變命運、創造自己生活的勇氣。

另外一方面,焦慮的情緒,實際上是被放大了。為什麼這麼說?

以前的人,可能也痛苦、也焦慮,但是人家不表達。

比如我聽我認識的知青講,插隊的時候,一場大火來了,去撲火,風向突然一變,半個連的人全倒了。還有的人住在窮山溝裡,外邊的人為了偷吃那點糧食,在窯洞裡行兇,立即就是刑事案件。他們那時候多痛苦,那些痛苦都是生命危險。但是他們不寫,媒體也不知道,當時寄封信都得郵一個月。

只是現在表達感受太容易了,而且媒體上也總在講,於是你也覺得焦慮,你就被嚇著了。

其實沒必要,也不要太當回事。我們公司的年輕人裡,也有時不時就會聊到「焦慮」,還有什麼「內卷」、「喪」之類的,一天到晚都是這些詞。但是我看他們,每天該幹啥還是幹啥,上班都挺認真的,生活也都挺好。

當然,這也與你願意關注,願意看什麼新聞有關。

我有一陣看短影片,看到結婚、娶媳婦的,看上去,他們都挺幸福的,沒有什麼焦慮。而且每一個丈母孃,每一個老丈人講的,都很感人,催人淚下的。

所以,媒體上表現出來的焦慮,你就看看,當做是觀察一個階段的社會情緒的視窗就好。

02

:但我感覺,自己身邊的朋友和我都是如此。您怎麼看?

馮叔

:這個話題,其實我以前也講過。

這有個小環境的問題。

比如我周圍的人,人生態度樂觀、積極的人多。但如果你周圍都比較「焦慮」,可能對你也會有影響。

如果想改變這種狀態,還是要多跟一些有不同生活態度的人,去相處,去交流。

拿我自己來說,我十幾歲的時候,一位老師告訴我,「你得追求進步。」我問老師,「怎麼樣才能進步?」老師說,「你得跟你周圍在進步的人一起。」之後我就知道,我要永遠和我這一代人中最優秀的人在一起。我跟著他們走,哪怕我比他們差,他們是一流,我是二三流,那我也算不錯。

所以,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們就做了一件事:學先進。當時我們主動去找,認識了好多人。

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就知道了應該向誰學習,誰可以成為朋友。

比如,當時一個老闆,我們想見他向他請教。可是他認為我們都是小孩,始終不願意見。後來終於見到了。他的辦公室很大,他坐在靠牆的大班臺後,讓我們幾個人擠在一個小沙發上。他離老遠跟我們說話。

我們去找他,是想學好,討論企業管理,但是他跟我們講怎麼折騰人,說做生意的「互害模式」。他拿打牌的「鋤大地」舉例子,說「鋤大地」就兩件事:落井下石和以鄰為壑。

他教我們這個,意思是說我們還太嫩,沒有經驗,要好好學打這個牌。結果他的員工把這套全學會了。後來他出事了,底下的人都「落井下石」,舉報他。

這樣的人,顯然不是我們想長期交往和學習的人。

當時我也找到了王石。我們找到他那兒,聊天,喝的是白水,談了一下午。他不停地告訴我們要學好,公司應該怎麼做,應該如何杜絕那些亂七八糟的事。他還說到了我們公司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他說的都很對,我又找他聊天,之後我就經常請教他,成了很好的朋友。

也就是說,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有朋友鼓勵、幫助和正面引導的。而長期的朋友,都是互相選擇的結果。

圖片來自網路

主編

|王滔

編審

|陳潤江

顧問

|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