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兩任黎巴嫩總統在7年中遇刺,兇手至今是謎

皮埃爾是什麼槍

1982年9月14日下午,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東區的長槍黨總部大樓發生劇烈爆炸,正在樓裡開會的黎巴嫩當選總統貝希爾·傑馬耶勒在爆炸中身亡,時年34歲,事發時,他還沒有來得及就職。

上世紀80年代,兩任黎巴嫩總統在7年中遇刺,兇手至今是謎

9月16日黃昏,一千多名長槍黨民兵闖入巴勒斯坦難民營,對難民展開了持續一夜的大屠殺,遇害者達一千人以上,其中有許多是婦孺。

17日,挖掘機開進難民營,挖出了一個大坑,所有遇難者被扔了進去,其中甚至還有很多活人。

上世紀80年代,兩任黎巴嫩總統在7年中遇刺,兇手至今是謎

這兩幕慘劇發生時,黎巴嫩正處於1975年以來的全面內戰中,也正處於以色列在1982年6月6日發動的第五次中東戰爭期間, 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領土被以色列佔領。

那麼黎巴嫩為什麼會同時被兩場戰火炙烤呢?這是有著複雜歷史原因的。

黎巴嫩是個面積僅一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三百多萬的中東小國,卻也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由於迷人的自然風光,這裡被稱為“中東瑞士”,首都貝魯特則因其繁華而被譽為“中東小巴黎”。

上世紀80年代,兩任黎巴嫩總統在7年中遇刺,兇手至今是謎

然而這樣一片繁榮的樂土,卻從1975年開始,陷入了長達十五年的內戰,黎巴嫩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員和財產損失巨大,據估計,有15萬人遇難,20萬人受傷,約90萬人流離失所,貝魯特街頭也彈痕累累,到處都是斷垣殘壁。

在伊斯蘭教一統天下的阿拉伯世界,黎巴嫩是個另類,它是阿拉伯國家中唯一由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人口組成的國家,在這兩大教派下面,還有許多分支,其中有些是非主流的小教派。在基督教派下面,就有天主教馬龍派、希臘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派別;伊斯蘭教下面有遜尼派、什葉派、德魯茲派等等。這些教派都有自己的傳統聚居區,還擁有武裝力量和行政機構,幾乎每個教派都是一個獨立王國。依託這些教派,黎巴嫩國內一共有260個政黨和組織,政治生態極其複雜。基督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長期存在著矛盾和爭端,這種爭端,既是關於靈魂信仰的宗教衝突,也是基於現實利益的權力爭奪。

1943年,黎巴嫩從法國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各教派圍繞國家權力的分配進行了激烈博弈,最後按各派勢力大小達成了協議: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由基督教馬龍派的人士擔任;總理和議長分別由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和什葉派人士擔任;根據各派之間的人口比例來分配他們在內閣和議會中所佔的議席。以1932年的人口調查資料為參照,基督教徒佔總人口的52。7%,穆斯林人口占47。3%,比例為6:5,所以基督教徒佔據52席,穆斯林佔據45席,其他派別人士佔據剩餘的兩席。

然而進入七十年代後,黎巴嫩人口比例發生了變化,穆斯林人口對基督教人口實現了反超。1975年,穆斯林人口數量上升到黎巴嫩總人口的60%,而基督教人口下降至40%,於是占人口多數的穆斯林強烈要求修改憲法,重新分配權力。為此,雙方發生激烈爭吵,矛盾日趨尖銳。由於黨派林立,各種訴求五花八門,所以政治上根本無法取得協調和平衡。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當政治手段無法解決矛盾時,戰爭就走到了前臺。

由於1948年和1967年的兩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領土被以色列佔領,失去了家園的大批巴勒斯坦難民流亡到周邊各國,許多巴勒斯坦人進入黎巴嫩南部,並將這裡作為發動對以色列襲擊的基地。在對待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上,基督教和穆斯林的立場和態度嚴重對立,基督教徒認為不能讓巴勒斯坦難民利用黎巴嫩的領土來反對以色列,而穆斯林則同情和支援難民,這樣一來,不僅加劇了黎巴嫩國內的教派衝突,還使這種衝突摻入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矛盾。以色列經常以遭到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的襲擊為由,對黎巴嫩實施軍事打擊,黎巴嫩人與巴勒斯坦人的關係也因此惡化。基督教馬龍派就利用以色列的勢力來打擊境內的巴勒斯坦游擊隊,穆斯林則聯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與之針鋒相對。

上世紀80年代,兩任黎巴嫩總統在7年中遇刺,兇手至今是謎

1975年4月,巴勒斯坦游擊隊襲擊了一座基督教教堂,打死了數名長槍黨成員。馬龍派對此展開報復,在貝魯特近郊襲擊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車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武裝力量隨即進行反擊,衝突範圍迅速擴大,黎巴嫩內戰終於全面爆發

內戰開始後,基督教派得到黎巴嫩政府軍的支援,穆斯林則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並肩戰鬥,而以色列不斷攻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的基地,這又導致了另一箇中東強權敘利亞的捲入。

以色列的死敵敘利亞,歷史上長期與黎巴嫩同處於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統治下,它一直視黎巴嫩為其一部分,所以黎巴嫩的內戰敘利亞絕不會坐視,而以色列對黎巴嫩境內巴勒斯坦游擊隊的打擊,給了它介入的藉口。1976年5月,敘利亞派遣出了三萬部隊,以“阿拉伯威懾部隊”的名義,進駐黎巴嫩,一呆就是三十年,到2005年才撤走。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其駐英國大使遇刺為藉口,大舉入侵黎巴嫩,進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軍隊佔領大片黎巴嫩領土,控制首都貝魯特,猛烈襲擊貝魯特西區的穆斯林聚居區,敘利亞和伊朗則成立真主黨武裝與其對抗,黎巴嫩戰亂再次升級。

連年戰亂使黎巴嫩成了人間地域,這裡恐怖主義肆虐,毒品買賣猖獗,暗殺、爆炸、綁架層出不窮,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上世紀80年代,兩任黎巴嫩總統在7年中遇刺,兇手至今是謎

1982年9月23日,黎巴嫩總統薩爾基斯任期已滿,按黎巴嫩憲法規定,應該提前兩個月舉行大選,於7月23日進行投票。但是處於戰亂中的黎巴嫩連議會大樓都被以色列軍隊包圍,沒有條件完成選舉工作,會議無法召開。

可是已被戰爭和衝突折磨得心力憔悴的薩爾基斯不願意再延長任期,他發出了絕望的哀嚎:“一個人怎能治理好一個有260個政黨和組織的國家!”

然而國家不能一天沒有領導者,在各派勢力磋商後,決定將大選提前一個月,議長阿薩德於8月19日宣佈,選舉將在8月23日舉行。同一天,基督教的黎巴嫩陣線推出貝希爾·傑馬耶勒為總統候選人。

傑馬耶勒是個精明幹練、擁有號召力的鐵腕人物,他不僅得到了廣大基督教徒的支援,還得到了部分穆斯林的擁護,飽嘗長期動盪和戰亂之苦的黎巴嫩人民,期待他能夠實現全國和解。

傑馬耶勒1947年11月10日出生在貝魯特一個基督教馬龍派家庭,他的父親皮埃爾·傑馬耶勒是長槍黨的創始人。長槍黨成立於1936年11月,名義上是個足球俱樂部,實際上是以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為目的的秘密社團。傑馬耶勒十三歲就加入長槍黨武裝組織,接受了嚴格正規的軍事訓練。1976年,長槍黨武裝力量司令在一次戰鬥中喪生,29歲的傑馬耶勒接任了他的職務。

長槍黨主張西方的民主政治理念,其口號是“上帝、祖國、家庭。”因此受到美國的大力扶持,成為黎巴嫩基督教派中實力最強,組織最嚴密的政黨,其勢力覆蓋貝魯特東區和黎巴嫩東北部地區。第五次中東戰爭中,穆斯林勢力在以色列軍事打擊下遭嚴重削弱,長槍黨一躍成為黎巴嫩國內影響最大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傑馬耶勒作為這個政黨推出的候選人,也就具有了問鼎總統職位的實力。

上世紀80年代,兩任黎巴嫩總統在7年中遇刺,兇手至今是謎

長槍黨標誌

傑馬耶勒認為,黎巴嫩的亂局,源於巴勒斯坦、以色列、敘利亞等外國勢力對黎巴嫩領土的侵佔,所以他要求一切外國軍隊從黎巴嫩撤出去,他呼籲“恢復黎巴嫩對自己國土的主權,恢復全部的國家權力。”但是他並不能左右黎巴嫩的局勢,他的主張觸動了各方利益,不僅引起了穆斯林的不滿,許多小的武裝團體也不答應。

8月23日,選舉會議如期在貝魯特東區的法雅迪耶軍事學院召開,但是過了預定開會時間一個半小時後,只有53名議員到達會場,沒有達到憲法規定的三分之二多數,顯然,選舉遭到了部分議員的抵制。為了讓選舉得以進行,貝希爾·傑馬耶勒的哥哥阿明·傑馬耶勒上門催促議員們到會,一個小時後,一群議員姍姍來遲,總算湊夠了開會人數。經過兩輪投票,貝希爾·傑馬耶勒獲得了57票,議長阿薩德宣佈他當選黎巴嫩第七任總統。

成功當選後,傑馬耶勒滿懷信心地對支持者說:“我希望,從今後,我們能夠說,戰爭已經過去,和平與安全的時期開始到來!”他的擁躉們歡呼雀躍,鳴槍慶祝,一時間會場外槍聲大作,場面一片混亂,選舉程式中剩下的儀式無法繼續進行,議長只得宣佈散會,結果這次選舉前後只用了不到三十五分鐘就匆忙結束,這已經預示了傑馬耶勒前景的不祥,果然,還未及上任的他,就在爆炸中身亡了。

上世紀80年代,兩任黎巴嫩總統在7年中遇刺,兇手至今是謎

傑馬耶勒的死,使以色列獲得了打擊巴勒斯坦人的可乘之機,他們慫恿和支援長槍黨人中的極右翼武裝分子,對巴勒斯坦難民營實施大屠殺,製造了慘絕人寰的人道主義災難。

貝希爾·傑馬耶勒遇難後,黎巴嫩政府和長槍黨人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他被安葬於他女兒瑪雅的身邊,而十八歲的瑪雅,也是在1980年死於一次爆炸。

上世紀80年代,兩任黎巴嫩總統在7年中遇刺,兇手至今是謎

貝希爾遭暗殺後,黎巴嫩立即重新選舉總統, 9月16日,長槍黨召開緊急會議,提議貝希爾的哥哥阿明·傑馬耶勒為總統候選人,9月21日,阿明在議會投票中以77票當選總統。他上臺後,繼續推動貝希爾未竟的事業,同時致力於為貝希爾復仇,調查他遇害的真相,可是毫無結果,至今仍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是哪一派勢力實施了這次暗殺。

阿明在他的六年任期內,為恢復黎巴嫩的和平與統一努力工作,而且收到了成效,在各派勢力的相互妥協下,黎巴嫩議會於1989年10月通過了黎巴嫩民族和解檔案,黎巴嫩人民的和平願望似乎看到了曙光。

阿明·傑馬耶勒總統任職期滿後,黎巴嫩議會又選舉馬龍派的里尼·穆瓦德為新總統。雖然他是個基督徒,卻得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廣泛支援,認為他的當選“開創了一個富有希望的新時代,結束了一個充滿黑暗的舊時代。”然而就在黎巴嫩人民滿懷希望憧憬著和平的美好願景時,一聲爆炸再一次使和平程序陷入暗淡。

1989年11月22日下午1點45分,穆瓦德總統的車隊在離總統府約500米左右的地點遭遇汽車炸彈襲擊,當選總統僅17天的穆瓦德當場身亡。

上世紀80年代,兩任黎巴嫩總統在7年中遇刺,兇手至今是謎

主張對話與和平的穆瓦德總統的遇刺,引起了黎巴嫩人民的極大憤慨,這種恐怖行徑也遭到國際輿論的嚴厲譴責。七年間,兩任總統剛剛當選就被暗殺,這令黎巴嫩人憤怒至極,人們強烈要求政府儘快破案,抓住兇手。然而,

儘管當局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卻無法從紛亂中找到任何線索,兩位總統的遇刺事件,幾十年來成了一個難解的懸案。

為了解決黎巴嫩持續多年的戰亂,阿拉伯聯盟國家也在尋求調解和解決危機的途徑。由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和阿爾及利亞三國元首組成了阿拉伯三方最高委員會,在他們的斡旋下,來自黎巴嫩議會的33名基督教派議員和30名穆斯林派議員於1989年9月30日,在沙特的塔伊夫市舉行會議,商討黎巴嫩政治權力再分配以及敘利亞撤軍問題。經過三週的艱苦博弈與妥協,終於在10月22日通過了黎巴嫩民族和解的《塔伊夫協議》。

根據這一協議的規定,黎巴嫩議會議員的席位從原來的99個增至108個,基督教和穆斯林的席位數量對等。

由於沒有明確規定敘利亞撤軍的具體時間,《塔伊夫協議》遭到基督教武裝力量領導人奧恩將軍的反對。但協議得到絕大多數渴望和平的黎巴嫩人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援,被認為是當時形勢下“唯一可以為各方接受的現實方案”。因此《塔伊夫協議》的簽訂終於使黎巴嫩結束十五年戰亂,迎來了難得的和平。

然而,黎巴嫩危機雖然在總體上得到了控制,可是鬥爭與衝突並沒有消失,暗殺和恐怖襲擊仍然威脅著安全與穩定。2005年2月,黎巴嫩總理拉菲克·哈里里在貝魯特遭汽車炸彈襲擊身亡。

2006年11月21日,前總統阿明·傑馬耶勒的兒子、內閣工業部長皮埃爾·傑馬耶勒在貝魯特郊區遭到槍擊身亡。

人們都說韓國總統是個高危職業,但他們面臨的畢竟只是在可控的法律框架下的風險,而黎巴嫩領導人要承受的卻是完全無法預知的恐怖襲擊,其危險程度遠高於韓國總統。

上世紀80年代,兩任黎巴嫩總統在7年中遇刺,兇手至今是謎

黎巴嫩人是腓尼基人的後裔,善於經商的天賦,使他們創造了財富和繁榮,可是對上帝和安拉如此虔誠的他們,卻無法讓國家得到真正的救贖,2020年8月4日,貝魯特港口又一次發生了的巨大的爆炸,這個美麗的國家,什麼時候才能永享祥和與安寧呢?

圖片來自網路公開渠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