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氏戲劇盔頭傳承百年工匠精神

許氏戲劇盔頭傳承百年工匠精神

戲曲界歷來有“南方服裝,北方盔頭”之說。盔頭是戲劇行最重要的行頭之一,指戲曲人物所戴的各種帽子。

許氏戲劇盔頭傳承百年工匠精神

許保太,山西省高平市寺莊鎮北王莊人,2013年被評為市級非遺技藝傳承人。他是“許氏盔頭”家族的第三代傳人,自爺爺輩起,戲劇盔頭製作技藝已傳承了160多年。

許氏戲劇盔頭傳承百年工匠精神

許氏盔頭非遺傳承人 許保太:這是一個皇冠,也叫王帽,他必須上夠12條龍。大丞相戴的帽子只能上十條龍,還有千歲、天官帽都是十條龍。這個是老國太,皇帝的母親戴的,老國太戴的,是個老旦鳳冠,還有小旦鳳冠,是公主戴的。

許氏戲劇盔頭傳承百年工匠精神

這是一頂漂亮的穆桂英的帥盔:冠頂後排16朵大紅絨球,其下左右各點綴兩朵小紅絨球,戴起來正處耳側,前排俏生生排列7朵粉色絨球。主體是在硬紙胎上用點藍的鳳樣紋配上白色珠須組成,一眼望去相當華麗,任誰戴上都會英姿颯爽,恍如冠頂下一刀馬旦眼波流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許氏戲劇盔頭傳承百年工匠精神

“鳳冠的小零件很多,穗子、珠子、絨球、貼片……將他們組合在一起,很耗時間,也需要些天長日久摸索出來的製作竅門。”許保太隨手拿起一頂鳳冠,“就是這頂盔頭,完全成型,需要半月左右的時間。最普通的盔頭也需要兩三天。這就是個慢工細活兒,磨人性兒。

許氏戲劇盔頭傳承百年工匠精神

如果你認為舞臺上光彩熠熠的盔頭主體制作材料是金屬片就大錯特錯了——紙是做盔頭的主要原料,傳統做盔頭用的都是紙袼褙。

許氏戲劇盔頭傳承百年工匠精神

做盔頭的主要原料是紙,“許氏盔頭”是用高平當地的麻紙,做成的盔頭看似沉重,其實份量很輕,便於演員長期登臺表演。

許氏戲劇盔頭傳承百年工匠精神

據瞭解,製作盔頭需要將紙泡水再濎24小時,打13層到16層褙子。基礎材料做好後,再經過取樣、打樣、雕花、掐絲、扎邊、刷膠、瀝粉、油漆、貼金箔、上色、串珠等組合定型後,還要反覆貼白金或黃金,刷清漆多次,共需要40多道工序。

許氏戲劇盔頭傳承百年工匠精神

老兩口各司其職,許保太負責雕花、扎邊等力氣活兒,老伴兒郜改英負責畫樣、掐絲、刷膠等細緻活兒。

許氏戲劇盔頭傳承百年工匠精神

這是一雙手藝人的手——時光的磨礪留下一道道皺紋,還有因原始染色工藝而長年看不到本真面板的手掌,但天長日久與鉗、剪、錐的接觸讓這雙手彷彿有了靈性,簡單粗陋的工具能製作出百餘種華彩頭冠,讓不足10平方米的黯淡小屋光芒四射,身居其中,像入了一座寶山……

許氏戲劇盔頭傳承百年工匠精神

他觸控到的可能不只是各具靈性的圖樣、歷史的風煙、手藝的溫度,還有一些關於收集的故事,關於家族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