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一夏 多彩遊記|奶漿菌(外一篇)

清涼一夏 多彩遊記|奶漿菌(外一篇)

進入夏季,天氣炎熱,人們普遍厭食。但奶漿菌的出現,打破了人們的這一慣常思維。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吃奶漿菌的最佳季節。

這一季節,天熱是難免的,而晴雨無常也是難免的。特別是午後,當空的烈日炙烤著大地,連眼都不眨一下。正當人們炎熱難耐之時,一陣雷聲,擂下一陣雨水,接著是“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奇觀,接著是澄碧的天空,偶爾點綴著幾朵白雲。上年紀的人會說:明天有奶漿菌吃囉。

果然,第二天一大早,就有很多老鄉用草包著一包包黃褐色的奶漿菌到城裡來賣。老鄉們很會按年齡把奶漿菌分成幾包:小的,還沒長開,稱“骨朵”,單獨捆一包;那些長得像撐開的傘蓋的也單獨包一包;而那些長得過大,稈過粗,或不成朵的,又單獨包一包。論價錢,骨朵最貴,傘蓋次之。當然有的賣主或買主則反過來,把傘蓋的價錢定得最貴,而骨朵次之。論口感,骨朵最嫩,透著一股甘甜;傘蓋味道最純厚,體現出一種菌子的成熟。而粗大者,則過於老邁,有的吃起來甚至有點像朽木,所以價位最賤。

從小到大,在我的記憶中,奶漿菌最經典的吃法就是青辣子毛辣子燴奶漿菌。

先去掉奶漿菌根部的泥沙,然後將傘蓋放在清水裡輕輕拍打,以去除泥沙、雜草等,不可用手去搓洗傘蓋裡面的雜質,這樣,不僅不能清除雜草,還會把柔嫩的菌肉弄壞。因為,奶漿菌是很嬌嫩的。如果不小心輕輕一弄,就會留下“傷口”,讓菌子流出潔白的奶漿。所以,洗淨的菌子也不宜馬上就掰成小塊。

接下來,將切片的大蒜下熱油鍋炒一炒,再放入青辣子(青椒)、毛辣子(即西紅柿)少許(也可依個人口味不放)、食鹽,炒至半熟,加入奶漿菌拌炒一會兒即可。其特點是甘美無比,清香可人。

據辭書解釋,菌(jùn)子,有的地方叫蕈(xùn),屬高等菌(jūn)類。生長在樹林裡或草地上。地下部分叫菌絲,能從土壤裡或朽木吸取養料。地上部分由菌蓋和稈狀的菌柄構成,菌蓋能產生孢子,是繁殖器官……也就是說,這小小的菌子也具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

小時候,我們可不知道這些文縐縐的解釋說明,只聽大人們說春夏季節只要下雨,在樹林和草叢裡就會長出菌子來,而且一發現就是一大片。於是,暑假期間,特別是午後,只要一下陣雨,街坊上的夥伴們便少則三五人,多則十多二十人,帶上提籃、水壺、乾糧,結伴而行,去撿拾那美味的奶漿菌。但好幾次,我們漫山遍野地轉,連一朵奶漿菌的影子也沒見著。於是感嘆菌子難覓,更佩服用草包著金黃帶點褐色的奶漿菌進城來賣的老鄉們。

那年回故鄉,老友永平一家用青辣子炒奶漿菌招待我。席間,他兩口子不停地勸我多吃一些,說廣州那邊難得吃到。讓我在品嚐甘美的菌子時,更體味到來自家鄉親友的那份情誼。

奶漿菌味美勝於鮮肉。所以,炒奶漿菌是不用放任何鮮肉的。近些年,許多餐館在奶漿菌里加了肉,實為敗筆。

折耳根

折耳根,學名魚腥草,用鼻子湊近它,好像是透著一點魚腥味兒。老家貴州安順一帶稱“貓耳朵”,大概因為它那圓圓的綠中帶紫的葉兒頗像貓的耳朵的緣故吧。

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開始吃折耳根的,也不知道自己何時喜歡上吃折耳根的。反正在家鄉,折耳根就像蘿蔔白菜一樣,雖不能說每頓必吃,但如果有三五天沒見面就會有些想念,想著它:那一根根長長的,白白的,佈滿細毛的根;那渾身上下沾滿泥土,透著特殊清香的靈物。

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身為“開門見山”的貴州人,我深有同感。

記得有一次,父親帶我們去挖草藥,那時已是冬天,在一片玉米地,已過收穫季節的黃土地上戳著枯黃的玉米稈,給四周增添了幾分荒蕪。只見父親掄起鋤頭朝玉米地邊緣挖下去,翻起一大塊一大塊的泥土,泥土中一條條白生生的草根若隱若現,我們掰開黃泥,那透著泥土芳香的折耳根便一根接一根的跳進我們懷裡,一時間讓我們應接不暇,好像理了這條,又落下了另一條,辜負了人家的一片熱情……不一會兒,就挖了一大包,拿到山溪邊洗乾淨,折耳根那白白的身體越發漂亮了。

回到家,先將長長的折耳根掐成一小節一小節的,用水洗淨,洗的時候可加些鹽,不斷搓洗,以去掉它身上那些細毛,然後放進碗裡,加醬油、醋、蔥花、煳辣子面拌勻,即可上桌食用——這是折耳根最受歡迎的一種吃法——涼拌。它的特點是爽、脆、香、辣,特別開胃。

涼拌時,對佐料的選配可使折耳根的味道別具個性。

比如可加上一些糟辣子,不僅讓整道菜增添了色彩:雪白、鮮紅、翠綠、絳褐等渾然一體,更讓爽脆、鹹酸、香辣的折耳根增加了糟辣子獨特的酸辣味,吃起來的確爽口。

涼拌折耳根好吃,它的湯汁更是美味,每次吃到最後,小孩們總是搶著用折耳根的湯汁拌飯:溫熱香甜的米飯,配上涼爽的五味俱全的湯汁,即刻變為又一道美食。每每令你忍不住流口水,吃了還想吃。

折耳根炒臘肉也是一道難得的家鄉特色菜:蒸熟的臘肉切片與切成小節的幹辣椒一起炒至肉片稍微卷時再下折耳根,加少許白糖、醬油,翻炒一兩分鐘即可。吃起來香辣適度,甘甜爽口,常吃不膩。

折耳根還是蘸水的重要佐料。

省城貴陽的名小吃,如絲娃娃、戀愛豆腐果等的佐料裡,自然少不了折耳根。

老家安順,據說喜歡吃涼拌折耳根的葉子——也就是“貓耳朵”。而廣東一帶稱折耳根為“涼草”,主要取它消炎、清火的藥用價值。把“涼草”連根拔起,葉、根、莖一起洗淨,曬乾,加冰糖,用水煲煮,製成“涼茶”飲用,也蠻有特色的。

至於用折耳根提煉製成的針劑——魚腥草注射液,是成熟的中西醫結合藥劑,早已深入人心。

當然,也有被折耳根獨特的味道“嚇住”的。

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就倒出了他在嘗過折耳根之後的苦水:“這是什麼東西?苦倒不要緊,它有一股強烈的生魚腥味,實在招架不住!”

文/王興武

刊頭設計/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吳浩宇

文字編輯/舒暢

視覺/實習生 陳薇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