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沒有獅子,為何卻誕生了石獅文化?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些文化不被時代所接受被拋棄了,而有一些卻歷經千年洗滌仍流傳至今,石獅子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石獅子是以大理石、青石等為材料,以獅子為原型雕刻而成的。石獅子作為中國古代傳統的辟邪物,常被擺放在宮殿、園林、府邸等地。

而在如今石獅子也作為一種身份、美好寓意的象徵物,被放置於一些酒店、住宅、景區等地的門口。

從獅子作為舶來品傳入我國的經過,看石獅文化的起源

獅子並非中國本土之物,最早是西域各國將其作為貢品進獻於漢章帝。

《後漢書·西域傳》就曾記載這一事件:

“章帝章和元年 (公元87年) 安息國遣使獻師(獅)也。”

之後,獅子作為一種舶來品開始進入中國人的生活中。

中國古代沒有獅子,為何卻誕生了石獅文化?

獅子作為外來物,受到國人厚愛,也與漢朝時佛教東傳有關。西漢末年時,佛教經西域傳入內地。根據相關文獻記載,漢哀帝時期,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將《浮屠經》口授於他。之後,佛教就在社會上層人士之間流傳開來。而獅子由於形象威嚴,也被作為佛教的聖物,被佛教信徒所信仰,許多與佛有關的物品,都以“獅”來命名。例如,佛教中將佛的坐席稱為“獅子座”。

中國古代沒有獅子,為何卻誕生了石獅文化?

獅子的形象,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其威猛、正面的形象也被國人喜愛,並在之後將其融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漢唐時,獅子也被宮廷、部分官宦人士用石頭雕刻成石獅子,放置於帝王陵墓、貴胄墳前,用於威懾他人。就如我國最早的石獅子現存於嘉祥武氏祠內,這對石獅子高1。24米,長1。45米,雕工精細、形象威嚴、頗有氣勢。但此時的石獅子也只是作為陪葬物品使用,並僅限於上流人士之中。

那石獅子何時作為一種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中,並被做為辟邪、鎮宅之物放置於大門口的呢?根據程張的《元代石獅趣談》可知,唐朝時期實行“坊市”制度,由政府劃定一塊區域,居民居住於坊中,進行集中管理。當時坊柱上大都會放置一塊石頭,稱為夾石柱,用來防風避震。

工匠們為了使坊柱變得美觀,就會在上面雕刻一些獅子、麒麟等瑞獸,來表達美好的願望。這就是石獅子後來被用做看門的開始。

宋元時期,不再沿用“坊市”制度,但在坊柱上雕刻瑞獸的習慣卻被保留了下來。由於獅子威嚴的形象,一部分達官貴人為了顯露自身的地位,就將坊門的式樣簡化,變為門樓,將獅子形象雕刻其中。

石獅也由之前被擺放於陵墓中逐漸被當成裝飾品,放置於皇宮、園林、住宅、寺廟等之中,用來鎮宅驅邪和彰顯身份。也是在這時期,石獅子作為裝飾物並不再是上層階級的專屬,開始走向普通百姓家中。

中國古代沒有獅子,為何卻誕生了石獅文化?

明清時期,石獅子在民間更為普遍,在祠堂、會館、居民區、牌樓等地都能看到。並且隨著工匠技藝的改進,石獅有大型石獅和小石獅的之分,大的能夠擺放在大門口,小型石獅也被設計成擺件陳列在室內,甚至被做成玩具供人賞玩。如晉陝黃河流域的拴娃石獅,就是小型石獅的代表

石獅造型體現了不同朝代的時代風采

東漢時期的石獅子,與現代的石獅子造型相比,其整體形態更趨向為老虎。因為那時獅子雖然傳入我國,但真正見過獅子的人寥寥可數。工匠在進行雕刻時更多的將神話中的神獸形象帶入其中,如老虎、麒麟等。且當時的雕刻技術並不發達,在整體造型的設計上比較簡單,並沒有什麼裝飾物,只在關鍵之處進行刻畫,整體形態主要為站立式。

唐朝時,石獅子主要為蹲獅和走獅。蹲獅的四個爪子呈現為三角形,且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也體現其中。蹲獅整體造型豐滿,肌肉發達,眼神刻畫銳利,爪牙突出,給人莊嚴、威猛之感。走獅,四肢形態為站立式,造型多為捲毛獅,比蹲獅雕刻的更為兇猛,整體肌肉線條更為突出,彷彿一頭真獅向你走來,也展現了大唐的繁榮昌盛。

中國古代沒有獅子,為何卻誕生了石獅文化?

2013年出土的則天廟前唐代石雕獅子,就是典型的蹲獅。石獅底座高1。70米,總高4。85米,兩足前伸,後部下蹲,體型龐大。獅子頭部為捲髮,巨齒露出,獅身挺拔,目光如炬,顯得氣勢宏偉。

宋代,石獅子多為蹲獅,工匠的雕刻技術也更為嫻熟。在對獅身的雕刻上,增加了許多裝飾物,如獅子頸部帶有項圈,獅身身上綴有鈴鐺等。並且為了使石獅顯得更為高大,常搭配底座。且與唐代石獅威猛高大、肌肉發達,顯得渾厚有力、強悍威猛相比,宋代石獅更為獅身更為瘦長。

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也使得石獅整體在顯示出威武氣勢的同時,增添了一抹溫和之氣。

鞏義市的宋陵公園,是北宋皇帝宋仁宗的墓地,在此處擺放著一對石獅子看守皇陵。這對石獅為蹲獅,頸部帶有紅纓,肚子處掛著鈴鐺,尾部雕有祥雲一樣的圖案,身形瘦長。石獅的四肢粗壯,指尖鋒利,嘴巴大張,怒目而視,從而散發出一種莊重、威嚴之勢,能在不知不覺之中震懾他人。

明清時期的石獅子在雕刻方面,已經有了固定模式。

《揚州畫舫錄》中就記錄瞭如何去雕刻一隻石獅子:

“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跨、繡帶、鈴鐺、旋螺紋、滾鑿秀珠、出鑿崽子”。

明清時期的石獅在繼承前朝在獅身上繡鈴鐺、繡帶等的做法上,也

融合了明清時期的發展娛樂的趨勢,使得石獅子在保持整體莊嚴、肅穆的氣勢上,更加貼合民間百姓的裝飾用途。

故宮石獅子為明清石獅,整體上看仍然高大凶猛,但從面目特徵來看,彎曲的嘴角使得整個石獅較宋朝之前的石獅形象,顯得更為溫順。獅子左腳踩著圓球,獅身的雕刻細節更為繁雜,也多了一絲觀賞的價值。

從東漢時期到明清時代石獅子造型的演變,可以看出在整體上保持石獅威猛的形象外,隨著各朝代工匠技術的改進,石獅的造型也變得多樣起來,從之前只是站立的走獅發展的後來腳踏繡球或擁有底座的蹲獅。在獅身上繡上紅纓、祥雲、鈴鐺等圖案,使得石獅也可用於尋常人家來裝飾使用。這不僅擴大了石獅子的用途,也更加契合中國人的審美,使得獅子雖為外來物,卻可以在中國大地上受到極高禮遇,石獅子文化也可以延續發展下去。

石獅子的造型百變多樣,代表著不同寓意

彰顯身份

因為古人認為獅子威猛高大的形象代表著權威和富貴,所以常可見皇陵、宮廷、一些達官貴人等的門口擺放石獅子。並且透過規定獅子頭上的捲髮個數,來體現自己的官階品級。如一品衙門前的石獅子頭上要有13個卷,然後往下數,直到七品以下官員府衙門口就不準再擺放石獅子。這也體現古代官品的等級森嚴,在飾物的擺放上不能越級使用。

鎮宅驅邪

中國古代沒有獅子,為何卻誕生了石獅文化?

在古代人眼中,獅子同老虎、麒麟、朱雀等瑞獸有相同地位,可以驅邪避害,保佑家宅安寧。

漢代東方朔撰寫的《十洲記》中就曾記載:

“北接崑崙,二十六萬裡,有獅子、辟邪、鑿齒、天鹿,長牙銅頭鐵額之獸。”可見,獅子可辟邪一說由來已久。

所以古代宅院常可見門口擺放一對雌雄獅子,獅身面向西北方。因為八卦學中,獅子居西北方最為有利,雌雄雙師可以陰陽相合,驅散邪靈,阻擋妖魔入侵。所以在極為注重風水學的古代,人們為保自己家族興旺,官運亨通,對石獅子文化極為推崇。

綿延子孫

大門口的石獅子為雌雄獅子,有的獅子腳踩繡球,有的獅子是腳踏小鬼,還有有的石獅子造型是母獅子腳下趴著一隻小獅子,母獅子可看作人類的母親,用手愛撫著小孩子。這表示這家宅院的主人希望人丁興旺,子嗣昌盛,家族繁榮。

招攬財運

大宅門口擺放的石獅子的嘴通常是一閉一張,張著嘴的獅子被看作是進財,閉著嘴的獅子為守財,而且張著嘴的獅子通常表情兇狠,而閉著嘴的獅子表情柔和,這寓意著財產只進不出,財運亨通,招財進寶。現今在一些銀行、酒店等地,經常可見這類石獅子。

中國古代沒有獅子,為何卻誕生了石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