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指歸系列之十三(38——42)|《盡心上》

38 齊宣王欲短喪。公孫丑曰:“為期之喪,猶愈於已乎?”孟子曰:“是猶或紾其兄之臂,子謂之姑徐徐云爾,亦教之孝悌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公孫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雖加一日愈於已,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

翻譯:齊宣王想要縮短喪期。公孫丑說了,確定了的喪期,難道非得比實行了數天的喪期更重要嗎?孟子說了,這就好比有人捆綁你兄弟的臂膊,你卻只是說暫且慢一點一樣的,這也被認為是教他孝悌的道理一樣的罷了。王子的母親死了,他的老師想請求數月的喪期。公孫丑說了,象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辦呢。孟子說了,王子是想完全遵守守喪的日期數但是(因為其他事更重要)卻做不到了。即使多加一日已經守喪的天數,也應該說,不要因為有規定不能(縮短)就不能更改了。

孟子指歸系列之十三(38——42)|《盡心上》

評述:我的闡釋可能又和和諸多版本都不同。即使直譯也不同。喪期都有規定的天數,齊宣王呢,守喪了一段時間,不想繼續守喪了。所以公孫丑就問,規定的喪期真的要比那些未到規定天數守喪的重要嗎。愈於已乎,就是比已經守喪了一段時間的重要的意思。當然是反問句,真的重要嗎。

本段話的主旨其實又和上一段話相反了。上一章是說君子不應該拘於虛,也就是不能光重視表面。這一章是說該重視表面的的還是要重視。比如喪期,能不縮短就不要縮短。

孟子指歸系列之十三(38——42)|《盡心上》

看似矛盾,其實道理是一致的。齊宣王若是無有其它重要的事情,應該堅持完喪期,以藉口推掉喪期就是心不誠的表現。而王子是未有辦法推掉的,他本意是想守完喪期的。孟子的意思還是在於內心是否做到誠這個問題。心只要是仁心,誠心,禮可以靈活多樣,不用在意。

39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翻譯: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種型別,有時

會像

春風化雨那樣的教育,有時以成德的人為榜樣那樣教育他,有時以慣於理財的人那樣教育他,有時以問答的形式教育,有時以私自學習榜樣的方式教育。

孟子指歸系列之十三(38——42)|《盡心上》

評述:比如達財,慣於理財之中也有君子之道。子貢就是理財的大師,也是君子。淑艾,當是一種美好的植物,顯然可比擬於君子之德。私淑艾,就是自己偷偷去學習。

40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翻譯:公孫丑說了,君子之道確實很高妙,很美好,但是就好比登天一樣難,看起來很難達到。為何不能讓君子之道變為觸手可及的而能讓人人天天都有生長進步呢。孟子說了,

大匠不

會因為笨拙的工匠改變甚至廢棄繩墨,后羿不會因為拙劣的射術而改變弓箭製作標準。君子就好比拉弓,拉滿了卻不發射,但時時刻刻有發射的架勢姿態。中正的大道就立在那裡,唯獨有才能的人才會去追隨。

孟子指歸系列之十三(38——42)|《盡心上》

評述:君子之道確實很難,難在難以圓滿,也就是成仁。達於至善或者誠明。《論語》有言,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是說君子死了後擔心的是自己一生所為不符合君子之名,可見君子一生都在修省中。君子立己要走完格致誠正定靜安這七大步驟才算立己。不達於安不能說立己之道成。所以確實很難。公孫丑的意思是能不能降低標準。孟子當然否定這個說法。道就是道,豈能隨意更改。引而不發這個詞語孟子使用的很好,真正的意思就是說君子若是達於立己,就像拉開的弓一樣,隨時達人。中道就是君子之道。

  41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翻譯:孟子說了,天下有道的時候,要自己去推行踐行大道,天下無道的時候,自己也要堅守大道。我可是從未聽說讓大道遵循人的利益的。

孟子指歸系列之十三(38——42)|《盡心上》

評述:以道殉身,直譯就是讓道充於內心去踐行。以身殉道,不見的捨生取義,當然該捨生取義還是要取的,這裡更多是堅守捍衛。不適合踐行道了,就堅守道。以道殉人,是說不堅守道拋棄道而屈服於個人的私利。

君子之道是至高無上的,能行則行,能守則守,無論道長道消,都要遵道而行。《論語》也有此等言論,比如顛沛流離時守道,比如顏回不改其志,都是此類的話語。在中庸叫時中,居道以俟命,總之,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擇善固執之,唯有君子能做到。

孟子指歸系列之十三(38——42)|《盡心上》

 42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翻譯:公都子問了,滕更這個人在你的門下,還是顯得很有禮節啊,而你卻不回答他,這是為啥呢。孟子說了,仗著自己地位高而問,仗著自己賢明而問,拿著自己的長處而問,仗著自己有功勞而問,仗著故交交情而問,這是我不回答的原因。滕更佔到了其中兩點。

孟子指歸系列之十三(38——42)|《盡心上》

評述:這段話體現了孟子的三不,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這也是君子的品格。孟子還是有些小傲嬌的,當然這其中的道理還在於這樣問的人不是真問,只是顯擺自己,回答有何意義呢,發問的人根本不在乎你回答的啥,他在乎的是你所回答是不是能彰顯他自己。一句話,就是根本不是抱著學習交流的心態而來的。當然,若是孔子,可能也會以禮待人,但回答也是不會認真的。和孟子至剛無畏的性格有關係。孔子確實做到了溫潤如玉。

孟子指歸系列之十三(38——42)|《盡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