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剷刀磨鉸剪”嗎?在佛山,仍有人在堅守這個行業

“剷刀磨鉸剪!”老一輩廣東人一定忘不了這聲吆喝。記者生於上世紀80年代初,在童年的記憶中,還會有父輩們聽到吆喝聲後馬上抄起家裡的刀具衝向樓下的情景。手藝人接過父輩們的刀具倒弄了一會,生鏽的菜刀變得鋥亮,鈍滯的刀鋒變得鋒利。

00:42

時至今日,這樣走街過巷的吆喝聲已成為絕唱。不過,在南海九江,仍有一家“潘燦利車刀剪”的老店,歷經了大半個世紀,第三代傳人潘國華仍舊從事著“剷刀磨鉸剪”的買賣。看著一把把老舊的菜刀、剪刀重新煥發出生命力,是潘國華最為自豪的事情。他也知道,自己有可能是這個行業的最後一代匠人,他希望用自己的專注與專業,將幾代人的記憶保留得更長久一些。

歷經70年,老店裡兩代人的堅持

走進“潘燦利車刀剪”店裡,一張老舊的木桌上擺了各式各樣外人看起來稀奇古怪的工具。今年53歲的潘國華說,這張木桌已經陪伴了他和父親兩代人超過半世紀。當年,父親花兩塊錢買下了這張木桌,對於一個月收入不到十元的他們來說,這筆錢無疑已經是一筆“巨資”。在這張“手術桌”上,他已記不清自己讓多少生鏽、鈍滯的刀具“起死回生”。

還記得“剷刀磨鉸剪”嗎?在佛山,仍有人在堅守這個行業

桌子擺著放一個叫“臺鉗”的鐵製工具,用於固定被打磨的刀具,年代感同樣十足。在臺鉗頂端兩側,有著八個小洞。潘國華告訴記者,臺鉗頂端原來是平整的,因為他們長年累月在上面敲打、調整剪刀的轉軸,最終留下了這些小洞。“這也見證了我們幾十年來的堅持,水滴石穿也無非是這樣吧。”

還記得“剷刀磨鉸剪”嗎?在佛山,仍有人在堅守這個行業

潘國華說,“潘燦利車刀剪”已經開了70年。潘燦是他89歲老父親的名字,那時的磨刀店都會有一個“利”字,代表著磨出來的刀鋒利。一直到上世紀70、80年代,“剷刀磨鉸剪”都是非常興盛的行業。他還得,一到中午,附近的製衣廠工人都會拿上自己的剪刀,排著“長龍”等上一個小時,就是為了讓父親將自己的剪刀打磨鋒利。每天捧著菜刀前來的街坊也是絡繹不絕,根本不愁生意。

還記得“剷刀磨鉸剪”嗎?在佛山,仍有人在堅守這個行業

潘國華是1992年接手這家老店的。“當時老父親中風了,想著家裡傳下來的手藝不能丟,於是我就辭掉了原來的工作,回到店裡來了。”就這樣,潘國華的“剷刀磨鉸剪”工作,一干便是近30年。

鈍鏽刀具,在他手中“浴火重生”

潘國華說,磨刀並非要磨得越鋒利越好。每一把剪刀、菜刀都要根據它的材質以及用途不同,對要打磨的刀鋒厚薄作出判斷,並非千篇一律、千刀一面。因此,他們在打磨之前,都會問清楚街坊菜刀是砍骨還是切肉,剪刀是要剪什麼樣的布料,這有點像醫生的問症,然後再對症下藥。

為了還原“剷刀磨鉸剪”的過程,潘國華拿了從父親那裡傳下來的“剷刀”。“剷刀”長約30釐米,兩端為把手,只有中間約2釐米突出的部分為刀刃。潘國華將一把生生鏽且鈍滯的菜刀固定在臺鉗上後,開始用剷刀對菜刀的刀鋒部分進行初步打磨。

還記得“剷刀磨鉸剪”嗎?在佛山,仍有人在堅守這個行業

“一定要慢慢來,用心去感知刀鋒的厚度。”潘國華不時還用拇指去觸碰刀鋒,以保證刀鋒的每一個部分的厚度基本一致。不到兩分鐘,一把鋥亮的菜刀便展現在記者面前。

還記得“剷刀磨鉸剪”嗎?在佛山,仍有人在堅守這個行業

隨後,潘國華把初步打磨過菜刀放在沙輪機上進行深度打磨。為了更方便工作,潘國華把祖傳下來的腳踏沙輪機改造成了電動沙輪機。一開啟電源,沙輪機便飛快地轉動,與菜刀摩擦時火星四起。潘國華說,菜刀與沙輪摩擦會產生熱量,讓菜刀非常燙手。在這個過程中,他不能戴手套。“當刀具的溫度達到100多℃時,硬度便會降低,給刀具帶來不可逆的損害,我們行內話叫‘回火’。”潘國華說,因而他必須用手來感知菜刀的溫度,以保證其表面溫度遠低於“回火”的溫度。因為長年接觸金屬高溫,他的十隻手指已經長著了厚厚的繭。

還記得“剷刀磨鉸剪”嗎?在佛山,仍有人在堅守這個行業

最後的工序便是磨刀石精細打磨。潘國華雙手並用,靈活地翻轉著菜刀,“菜刀的刀鋒在中間,要用陰力,兩邊快速地切換著磨。”潘國華說,這個步驟看似簡單實則非常考工夫。“不能太用力,刀口會刮掉石粉,刀和石兩敗俱傷;但如果不用力,又不能夠很好地去鐵。”不知不覺中,一把閃著鋒芒的菜刀已經在華哥手中“浴火重生”。

還記得“剷刀磨鉸剪”嗎?在佛山,仍有人在堅守這個行業

歲月無聲,老記憶仍無法割捨

一轉眼數十年,隨著一代又一代磨刀人的老去,“剷刀磨鉸剪”的吆喝聲已經無處可尋。“潘燦利車刀剪”在潘國華的經營下,不僅成為了九江唯一一家磨刀剪的店鋪,在佛山乃至全省都已經非常罕見。“潘燦利車刀剪”如同它周圍的老街一樣,慢慢在歲月中褪去了昔日的華光,但又在低調中繼續服務著老一輩的街坊和有著特定需求的群體。

還記得“剷刀磨鉸剪”嗎?在佛山,仍有人在堅守這個行業

在那張老桌子上,還擺放著幾把製衣用的剪刀。“附近的製衣店還不時會送來剪刀讓我加工,14元就可以修復一把200多元的剪刀,對他們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潘國華摸著剪刀上的凹槽說,磨好一把剪刀比磨好一把菜刀更講究經驗和技術,長年累月做出來的口碑,讓他即使到現在,還能靠磨刀剪勉強維持生計。

還記得“剷刀磨鉸剪”嗎?在佛山,仍有人在堅守這個行業

在他的店裡,還擺放著銅製、銀製的茶具,以及各種五金產品、菜刀、炒鍋等商品,以讓店裡的經營更多源化。不僅如此,他還憑藉著自己多年來刀具的鑽研,在七年前開始自制出各種刀具進行售賣,甚至還在今年初成功註冊了“潘燦利”的商標。“這刀叫‘九江彎’,刀身厚重,砍骨頭最好;這是‘文武刀’,前半部分可以切肉,後半部分可以削骨;這是桑刀,以前用來切桑葉,現在廚師喜歡用來做魚生,切出來的魚生薄如蟬翼……”潘國華滔滔不絕地介紹起自己親手製作的刀具,眼裡充滿了自豪。

還記得“剷刀磨鉸剪”嗎?在佛山,仍有人在堅守這個行業

在被問到是否擔心後繼無人時,潘國華笑了笑說:“時代在進步,有新事物出現也有舊事物退出,我覺得還是隨緣吧。我的兒子也不喜歡到店裡工作,我跟他說等他到四十歲的時候再回頭看一看,如果他還有興趣,我一定會將這門手藝傳給他。”

還記得“剷刀磨鉸剪”嗎?在佛山,仍有人在堅守這個行業

潘國華的話裡有無奈,但從他鑽研手製刀具和讓兒子“回頭再看”的言語中,還是能看出他對這個充滿著年代感的行業依舊難以割捨。

文、圖、影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劉藝明 通訊員:梁平

廣州日報·新花城影片編輯:何波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霍澤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