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中的人性有多可怕?

黑澤明的電影比原著更加知名,他賦予了“羅生門”這個詞更加深刻的含義,電影透過不同的人講述同一件事,結果卻完全不同。讓人們明白: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片竹林,每個人都走不出自己的‘竹林’”。

謊言只是為了欺騙自己,而不是他人。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內心,所以,我們選擇撒謊。

《羅生門》中的人性有多可怕?

電影中,三人都沒有說謊的動機,強盜多襄丸不管殺沒殺武士,必有一死;女人作為受害者,毫無過錯;而武士早已死亡多時,更是沒有任何動機,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撒謊來掩蓋事實的真相。

但從他們的陳述中,我們又可以看到,在強盜的陳述中,他勇猛善戰,且盜亦有道。而在女人的陳述中,她身體雖然被玷汙,但心靈依然純潔,她是應該被可憐同情的。而在武士的陳述中,他無辜受害,又被妻子背叛,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他選擇了自殺。

就像電影中說的,撒謊是人的本性,在大多數的時間裡,我們甚至都不能對自己誠實。導演認為,因為人的怯懦,才不敢面對真正的自己。

《羅生門》中的人性有多可怕?

電影中,樵夫的證言堪稱一面“照妖鏡”,照出了每個人的原形。但即便如此,電影仍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從電影之初,觀眾就已經被帶入故事中,參與到對事件的推理中,人們會不斷猜測真相到底是什麼,但到故事結尾,又會讓人覺得,其實真相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而導演的用意好像也並不是為了揭露“人性之惡”,僅僅是為了讓人們看清一個事實。而觀眾在看、在觀察、猜測的時候,其實也在不知不覺走入自己的“竹林”,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全在自己的一念之差。

黑澤明在他的自傳《蛤蟆的油》裡說過一句:“人有這種秉性,對於自己的事情,會因為主觀願望而產生認知偏差。”

《羅生門》中的人性有多可怕?

電影中還暗含深刻的諷刺意味,電影除了諷刺人性的醜惡之外,同時,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還暗諷了當時日本國內的軍國統治,而軍國統治所依仗的便是武士道精神,而這種武士道卻背離了日本武士道原本所推崇的忠誠、名譽精神,轉而走向極端,要求對天皇的絕對效忠。因而,在電影中,武士所表現的懦弱卑鄙便是對這種武士道精神的諷刺。

《羅生門》中的人性有多可怕?

在黑澤明所處的那個年代,正是電影從默片向有聲彩色電影過渡的時期。電影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一個很低下的東西,而搞電影的人也都不是什麼好人。但自從《羅生門》在國外獲獎後,人們才意識到“原來,電影也能代表國家。”電影也因此上升到藝術層面。

《羅生門》中的人性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