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棍棒之下出孝子”,這“孝子”到底有多“孝”

以前聽別人說“棍棒之下出孝子”覺得無法理解,總是捱打的孩子心中充滿怨氣還差不多,怎麼打還能把人打孝順?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和見到的事情越來越多,對事物的認識也更深刻,有時候想到“棍棒之下出孝子”這句話,就覺得雖然無法認同,並不完全正確,卻也並不是毫無道理。

古人的“棍棒之下出孝子”,這“孝子”到底有多“孝”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完全需要父母照料,能否生存下去取決於父母,必須依附於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當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打自己的時候是沒有能力反抗的,因為反抗會造成更嚴厲的暴打或其他的懲罰。但每一次懲罰或打罵給孩子造成的心靈創傷並不會很快消退,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在“捱打”時心裡所產生的恐懼會伴隨一生。

在一次又一次的“棍棒教育”之下,孩子會變得順從,聽話,不敢惹事,更不敢頂撞父母或監護人,但僅是因為害怕才變得“孝順“的,

與其說是孝順,還不如說是畏懼,只是被打怕了而已。

這種畏懼在無數次的捱打中越來越強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可能會慢慢忘記捱打的事情,但在屢次的“棍棒”下所產生的害怕心理是無法消除的。

古人的“棍棒之下出孝子”,這“孝子”到底有多“孝”

所以,一位父親教育出來的5個子女快60歲了都從沒敢大聲和8旬的老父親說過話,有人說老父親有福氣,子女孝順。可我不這樣認為,他們只是從小畏懼慣了而已!否則為什麼八十多歲的老父母孤零零地住在了無人煙的老家,四個兒子卻都不接他們去自己家住段時間或輪流住呢?為什麼女兒總是把對父母的掛念放在嘴邊卻又不怎麼去看望呢?或許從他們心底來說並不是真的很愛自己的父母。而“順從,聽話,不反駁”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打怕了而已。

“孝順”並不是簡單的聽話,不頂嘴,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情,是子女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報答之心,裡面包含了對父母濃濃的愛和真摯的關心!

而“棍棒”教育出來的“孝”並不是因為“愛”而發自內心的,只是因為幼時太多的“害怕”潛移默化造成的,是因“畏”,而非“敬”所產生的表現。兒時的經歷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這種心靈深處所產生的表現會伴隨一生,直到父母老去。

古人的“棍棒之下出孝子”,這“孝子”到底有多“孝”

這種打出來的“孝”是不全面,不健康的,缺乏親人之間的愛和牽絆。

所以,在教育孩子時,我們不能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讓孩子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能健康成長。首先要贏得孩子的信任,讓孩子有被愛被尊重的感覺,在和諧的氛圍中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