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最美書店”關門,實體書店怎麼辦?

原創 滬生 光明日報 收錄於話題#光明夜讀385個

文 | 滬生

鍾書閣上海靜安寺店因租約到期,決定關店。

從橫空出世時的風光無限,到社交媒體上的紅極一時,再到如今的落寞謝幕,這家“最美書店”的命運讓人唏噓,也讓許多愛書之人傷感不已。

這家“最美書店”關門,實體書店怎麼辦?

鍾書閣書店靜安寺店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鍾書閣可以給顧客留下美的印象,可以滿足廣大文藝青年的心理需求,但終究敵不過在商言商的殘酷邏輯。

這麼一個無言的結局,又讓我們回到了那個老問題——實體書店,應該如何生存下去?

來自日本的蔦屋書店和上海本土美學書店朵雲書院戲劇店、大隱書局豫園店等接連開張……今年年初,上海掀起了一波實體書店開業潮。這些書店各有特色,也有不同的定位,但無一例外的是,都有“高顏值”。

不光是上海,如果將目光投向全國各大城市,凡是新開的書店,無一不注重“顏值經濟”。它們往往置身於大型商場,憑藉顏值優勢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打卡、消費。這樣一來,人氣、流量都有了,當下實體書店闖出的一條新路,也成了它們的“立身之本”。

這家“最美書店”關門,實體書店怎麼辦?

上海中心朵雲書院

過於注重顏值,就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有的書店為了營造氛圍,儘可能堆積書籍,結果很多書都在顧客根本夠不到的地方;還有書店擺放了不少假書,這下這些書真成了“氣氛組”。

最大的問題可能還是書店功能的本末倒置:當大家都想著來打卡,那麼那些真心想讀書的人呢?

其實這樣的爭議並不新鮮。從前,實體書店和餐飲結合到一起的時候,也有很多人提出過質疑。在書店裡喝咖啡,是否也是對讀書的“褻瀆”?時至今日,人們已經接受了實體書店業務多元化的現實,甚至已經把實體書店拓展為線下社交的新場所。

不如這樣說,相對於爭議而言,如何讓實體書店更好地“活下去”才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這家“最美書店”關門,實體書店怎麼辦?

在網際網路時代,購買書籍的方式已經從線下轉往線上,電商對實體書店造成的衝擊無處不在。從當年電商平臺的價格戰,到2021年各種讀書專項補貼,對實體書店的衝擊是可以想象的。

電商為什麼可以大規模打折?根本原因就是線上售書省去了租金和人力成本,而這也是實體書店最大的負擔。至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實體書店想要單純依靠零售養活自己,難度很大。

更令人擔憂的是,坐擁高人氣和高顏值,依然未能阻擋“最美書店”鍾書閣的撤退。這至少說明,實體書店的生存環境並不像表面看上去那麼光鮮亮麗。

這家“最美書店”關門,實體書店怎麼辦?

於是,實體書店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是迴歸初心,摒棄業務的拓展還是堅持多元化的經營模式,期待又一個風口的到來?

不管選擇哪一個,未來的路可能都不好走。這就更需要我們給予它們多一點理解和寬容。

畢竟,人們不能沒有實體書店。書店的作用不僅是買書賣書,更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精神文化象徵。它的無形價值,遠遠超過具體的銷售額。正因如此,書店是不是“最美”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能夠常伴在我們的身邊。

原標題:《這家“最美書店”關門,實體書店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