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名不見經傳,卻寫出了一首千古絕唱

竹徑悅山怎麼樣

今天說的這位詩人,名字叫常建。他是長安人,和王昌齡同一年進士及第,王昌齡的仕途已經非常坎坷,而常建和他相比還要差。他的生平只在唐才子傳之中有幾句記載,他最終只是一個縣尉。安史之亂爆發之後,他失去了官職,於是他開始寄情山水,隱居作詩,以此終老。常建的詩現存五十幾首,最著名的一首就是《題破山寺後禪院》。破山寺在今天的江蘇省常熟虞山之上,遺址猶存,因為常建的這首詩而成為古蹟。

他名不見經傳,卻寫出了一首千古絕唱

全詩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這首詩從正面描寫了一所冷落岑寂的山中古寺,沒有什麼特殊的寄託含義,只是單純的賦體。自從南朝鮑照和謝靈運等人開創了山水詩以來,詩歌的領域裡面多了一個山水風景的詩派,而且延伸到了藝術領域之中,王維就是唐代的集大成者。

他名不見經傳,卻寫出了一首千古絕唱

以謝靈運為代表的山水詩派和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詩雖然都是以景色為主,但是陶淵明的每一首詩幾乎都有他自己的人格在裡面。陶淵明對農民,對田園生活有羨慕,也有憐憫。而謝靈運或者鮑照的山水詩都是對景物的客觀描寫,不和社會現實聯絡在一起。甚至可以說,鮑謝等人的山水詩沒有主題思想,有的只是如何用優美的詞語雕琢眼前的美景。鮑謝等人在結尾也會有自己的一些感觸,但是僅僅是為了結尾,並非是主題的昇華。

他名不見經傳,卻寫出了一首千古絕唱

山水詩既然把作詩的重點放在詞語的雕琢之上,這一風氣導致一種不好的傾向。人們談論詩歌再也不是為了思想,而是在詩中尋找“奇章秀句”,有好句子的詩歌就被人爭相傳頌,到了後來詩歌評論家鍾嶸寫《詩品》的時候,也是舉出詩人的好句子,鍾嶸之後的歷代詩話,都繼承了鍾嶸的這一特點,把詩歌肢解來看,不論詩歌整體的思想內涵。

我們欣賞一首詩,首先就要看它的思想內涵,如果詩歌純用賦體敘事或者寫景的小詩,就以它的詩意為主題,如果是一首比興寫法的詩歌,應該研究它所寄託的意義,也就是詩中更深一層的含義。欣賞詩中的章法、語句、乃至於鍛字的奇妙,都是次要的。由於很多詩話偏重於摘抄好詞好句,所以很少有高明的見解。

他名不見經傳,卻寫出了一首千古絕唱

常建這首詩的首聯是流水對,初讀的時候不會認為是對偶。清晨走進這座古老的寺院,太陽初升照在樹林上。“初日”照應“清晨”“高林”照應下文的“竹徑”和“花木”。看到這個場景,令人心曠神怡,人的心境也是澄澈如水。

頷聯和頸聯並列,用具體的意象來表現古寺的幽深與寧靜。竹林之中的一條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禪房前後花木茂盛又繽紛。清曉的山光使飛鳥感到歡悅,澄澈的池塘讓人心爽靜心。遠離凡塵,迴歸自然,讓人的心境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平和。清代著名的學者沈德潛解釋頸聯:鳥性之悅,悅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

尾聯的意思是說:這個地方除了寺中的鐘聲之後,一切的一切都是寂靜無聲的。“寂”字是全詩的詩眼,整首詩寫了一種寂靜的氛圍。寺中的鐘聲非但沒有破壞寂靜的環境,反而因為只能聽見鐘聲而更加反襯出此地的寂靜。

他名不見經傳,卻寫出了一首千古絕唱

這首詩只是客觀的描寫出了作者的所見所聞,沒有一點誇張的手法,只是用簡單的幾筆勾勒,描繪出山山中的幽靜境界。這首詩並不是唐代詩人之中的特例,大多數是人都有這樣的詩。歷代詩歌評論家都對常建的這首詩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讚這首詩清秀淡然、樸素雅緻。北宋的文宗歐陽脩特別欣賞這首詩的頷聯,也曾竭力模仿,可是始終沒有寫出類似的詩句,最後只好作罷。

常建不會知道,仕途上不如意的他能夠名垂千古,是因為自己的一首詩,在這首詩中也可以看出常建是率性而為,並沒有刻意雕琢,讓自己的詩能夠收到後人的追捧。他寫詩時候的心境也許和寫詩時候的環境相契合,激發了他的靈感,才有了這首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