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一條難以翻身的“鹹魚”

甫聞凶訊的兇是什麼意思

【題記:本文系作者系列文章「讀通鑑講故事」“正直篇”中的一篇】

李林甫(?-752),小字哥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拜相,天寶十一年(752年)死於任上。執政期間,唐朝達到強盛的頂峰。在他死後三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自此由盛轉衰。

長期以來,由《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三部官修正史“蓋棺定論”,李林甫成為古代歷史上一個具有標誌性的反面人物,被認為是唐代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對此,進入本世紀陸續有人撰文提出質疑,核心論點是:李林甫既然能夠在盛唐擔任宰相且時間長達十九年,那就不可能像正史描述的那般一無是處。其中,有人指出,李林甫“忠於皇權,遵循法度”[注①];有人認為,解讀盛唐須區分李林甫的小節和大節,“他應該算作與時代相稱的好宰相”[注②];還有人揭示,李林甫在唐玄宗的支援下,曾領導過一場法制運動,運用法家學說對儒家學說提出了挑戰,史上對他的差評與此有關[注③]。

本文選取正史記載的事例,對李林甫的人生軌跡進行概括分析,將古今不同評價作為正反兩方予以介紹,然後提出屬於個人的看法,以此協助讀者朋友全面地瞭解這位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

李林甫:一條難以翻身的“鹹魚”

李林甫畫像

□關於李林甫的起家發跡

史載,李林甫的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淵叔父的兒子,被封為長平王。論輩分,李林甫比唐玄宗李隆基要長一輩。開元初他在太子李瑛府內擔任中允,後升遷為國子司業。開元十四年(726年)任御史中丞,後歷任刑部和吏部侍郎。開元二十二年以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入閣拜相,直至病逝。

李林甫雖出身於李唐宗室,但血緣經過不斷稀釋,已不足已讓他生而高貴。青年時期他曾利用舅家跟侍中源乾耀的姻親關係,向這位宰相謀求司門郎中一職。可是,源乾曜卻說:“郎官必須有品行、才望,哥奴哪能擔任這個職務呢?”不過他還是為李林甫安排了另一職位。

雖然身處東宮,但李林甫敏銳地察覺,唐玄宗並不喜歡時任太子李瑛,便開始另闢蹊徑,瞄準了當時受到唐玄宗寵幸的武惠妃,主動向她的兒子壽王李瑁獻上誠款。武惠妃是武則天的侄孫女,李林甫又結交了宰相裴光庭和宦官高力士。前者娶了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女兒,這個女人曾跟李林甫有過一段私情;後者來自武三思家,跟老東家一直保持著親密的關係。

李林甫:一條難以翻身的“鹹魚”

唐明皇前半程最寵愛的女人武惠妃

李林甫能夠位極人臣,離不開武惠妃的鼎力相助。在裴光庭去世後,武家人曾指使高力士向唐玄宗推薦由李林甫接任。因茲事重大,高力士未敢造次。當武惠妃告知另一宰相蕭嵩舉薦了韓休時,李林甫趕緊表態支援韓休,因此博得韓的莫大好感。韓休很快就跟蕭嵩產生了矛盾,便在唐玄宗跟前稱讚李林甫有宰相之才。後宮裡面,武惠妃也在繼續替李林甫美言。經過如此前拽後推,李林甫終於升任黃門侍郎,很快又出任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達到了夢寐以求的位極人臣的目的。

李林甫“無學術”,曾將“杕(dì)杜”念成“杖杜”,把“弄璋”寫成“弄麞(獐)”,受人恥笑。

正史裡面記載這些內容,顯然是要說明李林甫是個不學無術的人,起家靠的是投機鑽營,要從源頭上對其予以否定。反方則認為:一個家道中衰的人依靠個人的努力來打拼,這也屬情有可原,無可厚非。

李林甫:一條難以翻身的“鹹魚”

李林甫(影視形象)

□關於李林甫的為官之道

對君主一味順從,對群僚則不擇手段地打壓陷害,這是正史對李林甫詬病最多的地方。《資治通鑑》記載“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意謂他嘴上說的很甜美,暗地裡卻懷有害人之心,是個城府極深、十分陰毒的人。後世由此提煉出“口蜜腹劍”這個成語。

給皇帝上“好菜”。

在唐玄宗跟前,李林甫始終甘當奴才。他跟宦官們走得很近,因為他要透過這類人掌握君主的一舉一動和喜怒哀樂。也就是有了這個資訊來源,他在出言上奏時往往能夠對上唐玄宗的路子,讓這位皇帝愈來愈覺得離不開他這位宰相。

招風摧“秀木”。

此點集中表現在他跟名相張九齡“鬥法”上。開元二十一年, 唐玄宗將蕭嵩和韓休罷去,改由張九齡和李林甫同朝輔政。當時論德才和實力,李林甫都不是張九齡的對手。不過張九齡雖受器重,但在用人標準和邊疆政策等方面,都跟唐玄宗存有分歧。李林甫瞅準這一點,又利用張九齡好直言進諫的個性,極力將張的不同政見,升格為對君主的牴觸。譬如,當唐玄宗準備封賞朔方節度使牛仙客遭到張九齡抵制時,他當面不說,私下裡卻向唐玄宗進言“天子用人,何不可者”;當張九齡反對廢黜太子李瑛時,他又對唐玄宗說“天子家事,外人何與”。自我感覺越來越好的唐玄宗兩相比較,最後終於決定棄張用李。

李林甫:一條難以翻身的“鹹魚”

張九齡被譽為開元最後一位賢相

“拉、打”並舉。

拉一個打一個,一旦“打手”又威脅自己的地位,他就重新物色新的“打手”。例如,韓休與肖嵩不和,他就討好韓休,等到韓休舉薦了他,羽翼豐滿後就開始構陷韓休。他一度引薦和重用外戚韋堅,不久又指使楊慎矜中傷。等到楊慎矜權位漸盛,又利用王鉷來對付,最後族滅其家。他和另一位奸佞楊國忠,一開始也打得火熱,後來才成為對手。

佈設“圈套”,陷對方於被動。

宰相李適之也來自宗室,是唐太宗的曾孫。李林甫故意向他透露,說華山有金礦,開採足以富國,可惜皇上不知道。當李適之將這個資訊稟報後,他卻如此回答唐玄宗的問詢:“我早就知道!只是想到華山是陛下的命脈,不宜觸動,所以不敢說出來。”唐玄宗對這個回答十分滿意,轉而指責李適之思慮不周,並下達指令:“以後凡有奏聞,你應當先跟林甫商議,不要輕率!”李適之無可適從,後來只好主動辭職。

屢興大獄,殘害異己,威懾群僚。

嚴格地說,“口蜜腹劍”這個說法,並不適用於全面執政後的李林甫。此時的他,可謂“動物兇猛”。唐玄宗最終將太子李瑛和鄂王、光王三個兒子廢黜、賜死,李林甫被指為元兇。繼任太子李亨(即唐肅宗)為擺脫李林甫的構陷,不得不跟太子妃韋氏、良娣杜氏解除婚姻。天寶六年(747年),李林甫派出親信,將已遭貶斥的韋堅(太子妃韋氏之兄)等人賜死。被貶的李適之,則搶在來人抵達之前服毒自殺。

李林甫:一條難以翻身的“鹹魚”

唐明皇(畫像)

堵言路。

為了掐斷唐玄宗的資訊來源,他首先拿專為皇帝正視聽的諫官開刀,把他們集中起來訓話:“明主在上,我們做臣子的順從尚且應接不暇,哪裡還用得著進諫言呢!你們看看那些立仗馬,它們終日無聲,吃的卻是三品馬料;倘若隨意鳴叫,就會將其打發走。再想回來,已無可能!”又用制度來作“保證”,明文規定:諫官上奏前必須請示宰相,之後要將上奏內容向宰相彙報;御史議政,必須請御史大夫一同署名。這些禁言措施實施起來效果明顯,例如經他舉薦做上宰相的陳希烈,成了一個自己不敢說話、別人不會登門的木偶。

妒賢才。

有才望功業、有文學之稱以及得到唐玄宗喜愛的人,都被李林甫視為競爭對手。唐玄宗稱讚兵部侍郎盧絢的儀表氣質,他得知後立即將盧絢之子召來,謊稱皇帝有意將他父親派往廣(州)、交(州)任職,若是覺得路途遙遠,他可以就近安排到賓(州)、詹(州)。盧絢選擇了後者,但到任沒多久,李林甫又誣衊他身體有病,不理州事,結果被罷免。宰相嚴挺之被貶為絳州刺史後,唐玄宗打算重新起用。李林甫趕緊把嚴的弟弟找來,假裝關心地說:“皇上要重新起用你家兄長,你讓他先上奏得了風疾,請求返京醫治。”當嚴家兄弟照辦後,他向唐玄宗稟報:“挺之得了風疾,應該給他一個閒差,以方便他治病。”唐玄宗聽後感到很惋惜。

依據上述記載,跟李林甫同朝共事簡直是一種折磨。對此,反方則不以為然,認為應當區分李林甫的小節和大節,而評價對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不能著重個人品德,應主要看待大節和社會後果,至於舊史所記載李林甫以陰謀詭計和卑劣手段來陷害傾軋文武官員及太子,儘管大部分為事實,但問題是官僚們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何朝何代沒有?那些賢良宰輔有幾個不是窩裡斗的行家裡手?不這樣做又怎能應對宦海風波?[注④]

李林甫:一條難以翻身的“鹹魚”

李林甫(影視劇照)

□個人對李林甫這位歷史人物的幾點看法

“至今欲食林甫肉”,這是蘇東坡在其《荔枝嘆》中寫下的詩句。李林甫這個被唾罵了一千多年的歷史人物,陡然轉身成了一位“好宰相”,莫非歷史真的可以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個人認為,正反雙方在評價李林甫這位歷史人物時,都出現了同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過於絕對化:正史當中的李林甫,由於已經將其定位為一個壞人,所以在其傳記內羅列的都是“負面清單”;反方文章中的李林甫,為了滿足翻案所需,便換上了“大節”與“小節”這把新“尺子”,以此將大事化小。其實,時至今日,對李林甫這樣時隔千年的古代歷史人物,我們完全可以做到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下面,談談個人的淺見。

關於李林甫的能力。

今天的人們對青年時期的李林甫為了打通仕途,尋求“貴人”牽引扶持的行為,確實沒有必要去做過多的指責和奚落。我們可以說他的來路有些不正,但無法因此否認他的能力。事實上,古往今來大凡能夠害人者,往往都是有才之人。錯別字的問題揪住不放,意義也不大,畢竟治學跟做官之間還不能劃等號。

關於李林甫的品行。

因正反雙方意見基本趨同,無需贅言。此人在人格上面,確實存在嚴重缺陷,乏善可陳。至於他的種種做派是否都可納入“小節”的範疇,可以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相信讀者朋友們還是能夠達成一個比較一致的意見。

李林甫:一條難以翻身的“鹹魚”

唐明皇與楊貴妃(影視劇照)

關於李林甫的功勞。

本人贊同反方提出的基本論點,即執宰盛唐十九載的李林甫,其所作所為應當不會統統都是倒行逆施。縱使盛唐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此前打下的基礎,李林甫也應該有一份守成之功。至於他究竟有哪些具體的作為,因受正方對其歷史定位的限制,這方面的資料需要到史海中去鉤沉。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遵照唐玄宗的旨意,他在任內主持了對唐代律令的全面修訂,又領銜完成了一部古代著名的行政法典——《唐六典》。只是若據此就給他貼上“法家”的標籤,怕是有待商榷。

關於李林甫的過失。

本著對事不對人,姑且將李林甫跟單個人共事產生的恩怨擱置一邊,單說說他的堵塞言路和壓抑人才。作為一個長期執政的宰相,公然要求言官禁言,這可不是小節。人才方面,正史中還記載了一件事,天寶六年,唐玄宗曾詔求天下士子,令精通一藝者都進京備選。李林甫卻提出這些人“卑賤愚聵,恐擾亂聖聽”,改為先由州縣遴選,然後送京考試,最後擇優舉薦。結果是,參加考試的人竟無一人合格。李林甫則向唐玄宗道賀,說野無遺賢。如此全國性的壓制人才,總不能說成是官僚之間的互相傾軋吧?

關於李林甫的歷史定位。

僅憑李林甫執宰盛唐的時間,就得出其“應該算作與時代相稱的好宰相”的結論,跟正當全盤否定的做法一樣,也難以讓人信服。個人認為,對李林甫進行歷史定位,必須回到他跟標誌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究竟有無必然聯絡這個主題上來。這也就是反方關注的所謂“大節”。

李林甫:一條難以翻身的“鹹魚”

將李林甫打回原形的安祿山(影視形象)

一般認為,李林甫跟張九齡的爭鬥以及張最終被唐玄宗棄用,主要由於他們在用人政策和治邊方略方面存在分歧。這裡只說一說治邊的問題,核心內容是圍繞胡族將領能否重用的爭論。張九齡主張應該有所控制,李林甫則大談任用的好處。張九齡這樣公開預言安祿山“亂幽州者,必此胡”,曾力主將打了敗仗的安祿山處死,遭到李林甫和唐玄宗的反對。反方僅以李林甫在世時安祿山始終對其保持敬畏,就斷言安祿山起兵系楊國忠所逼。這應該是站不住腳的。

在這個問題上,其實最有發言權的人,當推唐玄宗李隆基。在李林甫死後的次年,這位君主就下令將尚未安葬的李林甫削去官爵、抄沒家產,諸子除名流放,後又令人劈開李的棺木,取珠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禮安葬。姑且將這些極端行為歸結於他們君臣之間的恩盡利絕和後繼者從中作梗。在安史之亂爆發後,流亡蜀中的李隆基曾專門派人前往曲江(今廣東韶關市),祭奠已經作古的張九齡,追贈其為司徒。這位被安祿山從巔峰揪下來的盛唐君主,心中此時想必唯有懊悔!兩相對照,號稱開元最後一位賢相的張九齡和李林甫之間的優劣,其實早已由任用他們的君主作出了分辨和判定。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儘管正史對李林甫予以全盤否定,有失偏頗,但這位古代具有標誌性的反派人物,有如一條“鹹魚”,要想翻身,可謂一個難字了得。

註釋:

①李成學、陳都山:《為李林甫正名》,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增刊,2008年6月;

②④郭紹林:《解讀盛唐須區分李林甫的小節和大節》,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

③趙劍敏:《唐代一場被歷史湮沒的法制運動——李林甫執政性質新探》,學術月刊,2004年第2期。

李林甫:一條難以翻身的“鹹魚”

保正版 正史歷代帝王:唐玄宗 崔佔華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2月28日發完】

¥

44

拼多多

月銷2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