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的《靜夜思》開始並不出名,被人改了兩個字後,成為經典

瀲灩隨波千萬裡中瀲灩什麼意思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漢族人口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上下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在這悠悠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多種多樣的文化結晶,比較出名的有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任何一個時期的主流文化,都是中國史乃至世界人類史上的偉大奇觀。今天我們重點來聊一聊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我們熟知的《靜夜思》並不是李白的原稿,李白靜夜思的原稿最初也並不出名,而是被後人改了兩個字以後,才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詩仙李白的《靜夜思》開始並不出名,被人改了兩個字後,成為經典

“詠月”對於中國古代詩詞大家來說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幾千年來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這是為何呢?說白了,在古人的思維裡,月亮有著很多特殊的象徵,象徵一:象徵團圓,月缺為離別,月圓為團圓,代表為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象徵二:象徵愛情,代表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瀲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象徵三:象徵純潔,代表為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象徵四:象徵家鄉,代表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詩仙李白的《靜夜思》開始並不出名,被人改了兩個字後,成為經典

當然,關於“詠月”最出名的古詩還是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的背景是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李白在揚州旅社創作的古詩,那年李白26歲,在一個安靜的夜晚看到天上一輪明月產生的思鄉情緒。這首詩沒有奇特新穎的聯想,也沒有精美華麗的形容,有的只有一股濃濃的思想情緒,從“舉頭”到“低頭”,形象的表達出了李白內心夜不能寐,思念故土最後低頭沉思的情景。

詩仙李白的《靜夜思》開始並不出名,被人改了兩個字後,成為經典

但是,我們熟知的靜夜思出自明朝的《唐詩三百首》,並不是李白的原稿,在宋朝以前李白最初的《靜夜思》如下: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由此可見,宋朝以前的《靜夜思》和我們現在熟知的靜夜思有兩字之差,第一句“看”為“明”,第三句“明”為“山”,按照歷史朝代順序,宋朝距離唐朝遠比明朝距離唐朝要近,再者,在宋朝《李太白文集》、《樂府詩集》、《萬首唐人絕句》等諸多選集中,李白《靜夜思》的第一句和第三句都和明朝以後《靜夜思》有兩字出入,哪怕是元朝《分類補註李太白集》,明朝的《唐詩品彙》和清朝玄燁皇帝欽定的《全唐詩》中,第一句和第三句也跟今天的不一樣。

詩仙李白的《靜夜思》開始並不出名,被人改了兩個字後,成為經典

所以,根據太多的史書文獻記載,宋朝以前的《靜夜思》才是李白的原稿,那麼究竟是誰給李白改了兩個字呢?先是明朝趙宦光、黃習遠只改了第三句為“舉頭望明月”,然後清朝康熙沈德潛改了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到了乾隆皇帝二十八年的時候,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裡,吸取了前兩位的改動,才終於造就了今天非常經典的《靜夜思》。

詩仙李白的《靜夜思》開始並不出名,被人改了兩個字後,成為經典

究竟改了這倆字好不好呢?小編認為,有先入為主的理念,再者兩種風格讀下來後能不難發現確實是現代流傳的這個版本更加朗朗上口。無論這倆字改不改,李白的思鄉情緒是大家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