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那些已經消失或將要消失的方言

耳朵裡塞驢毛了是髒話嗎

鄭州那些已經消失或將要消失的方言

不可否認,鄭州在成為省會之前,是個小城市,其實在改革開放前城市規模也不大。

鄭州快速發展膨大也改變了鄭州原有的許多東西,其中就包括方言。

鄭州方言裡有很多詞彙,是現在的年輕人聽不懂的,因為他們已經慢慢在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主要原因大概是教育的普及,新鄭州人的增多,為了交流的方便,被普通話裡的詞彙所替代。

還有一些詞彙日常中尚被老年鄭州土著所使用,年輕人雖能聽懂,但已經很少使用或基本不用,屬於將要消失的。

下面就列舉一些這種詞彙,歡迎同學們補充:

第一大類,稱呼

1 大,da,二聲,對父親的稱呼,用做第二人稱時會後綴“唉”的音,聽起來就是“待(三聲)“

例如:”俺大去趕會給我買好吃的了“,

“待,俺娘叫你回家吃飯“

娘是全國性的對母親的稱謂用語,不過鄭州在用於第二人稱時也會後綴“唉”的音,發niai的音,

2 伯,音bai,也是對父親的稱呼,應該不算是地道的鄭州方言,因為只有一代人是這麼稱呼,上一代的稱“大”,後一代的又改稱“爸”,但確實存在了幾十年時間,而且很少聽說其它地方有這種叫法,暫且也歸入鄭州方言吧。

“伯”是稱謂父親的,那稱呼“伯父“怎麼說呢?沒錯,鄭州人管伯父叫”大爺“。

3 妗,jin,這個稱呼現在好多人還在用,但大多小孩已經改稱”舅媽“了,估計再過幾十年,也會成為稀有用詞。

4 恰,cia,這個字應該是“親家”兩個字連讀的轉音,意思就是親家,現在基本上都念“親家”了,“親家”有兩層意思,一種是兒女親家,另一種是“乾親家”,就是乾兒子的父母。

但在口頭用語裡都只說“恰”一個字,所以要分清對方的語境,才能明白是“兒女親家”還是“乾親家”

5 大爺、大大,大爺是對伯父的稱呼,這個前邊已經說過了,大大就是對伯母的稱呼,通用於第二人稱,作第三人稱時也有以“大娘”代替的。

第二大類,諧謔類語言

1 白脖(baofg 二聲)這個詞開封人也用,其它地方用的人也有,不算鄭州獨有的方言,意思大概就是什麼都不懂或者對某一樣事物一竅不通

例:這人就是個白脖

白脖這個詞在普通話裡還真不好找出接近的詞,北京話裡的“棒槌”倒語義相近,現在的年輕人中已經很少有人掌握使用了

2 xin球 這是個罵人的話,能明白意思的人肯定還很多,只是使用的人少了,可能是大家都文明瞭,不罵人了吧。

這個xin字指的是智力不太正常的意思,也可以和別的字搭別的詞,基本都跟形容智商有關:xin蘿蔔、xin錘、xin哩撲出、xin球八叉

3 腰粗 大粗腰 如果有人用這倆詞說你,可不是說你胖,而是說你有錢,錢袋子纏在腰裡轉三圈,你腰不粗才怪呢是不是?

4 耳朵裡塞驢毛 指聽力不好,但一般是罵那些不用心聽人講話而沒聽明白的人

5 夾住尾(yi)巴了 進門或出門後不關門

6 打死賣鹽的 菜做的太鹹了,搶來的鹽不要錢,可著勁往裡放(zhang)

這個詞還衍生出:打死賣醋的、打死賣XX的一大系列,反正什麼不合適了就可以把賣什麼的打死

第三大類 過去帶洋字的事物

這一大類的消失,是全國性的,也是國力進步的象徵,本不該單列出來,但是鄭州有兩個特有的和洋有關的詞不得不說一下

1洋柿(shou),鄭州口音,柿子叫shou,所以西紅柿就叫洋shou,現在基本上沒人這麼說了,多改稱番茄,但一些上了年紀的有時候還是會隨口說出來

2洋橋 鐵路以前叫洋路,所以鐵路橋就叫洋橋,高大一點的就叫高洋橋,鄭州以前叫高洋橋的地方有好幾處,但現在只有大石橋那一塊的一個“高陽橋”了,所以不要以為“高陽橋”的名字起的多有文化,那不過是高洋橋的諧音改了一個字。

其實還有很多這樣已經消失過即將消失的詞彙,今天就先說這麼多吧,以後有時間再接著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