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相處方式, 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

一家兩口子吵架,妻子賭氣出去尋死。

為了救媽媽,6歲的兒子凌晨跑到派出所求助,幸好警察及時趕到,媽媽被成功營救,母子倆平安回家。

父母的相處方式, 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記得看過一個影片,夫妻倆因為兒子寫作業的事情吵得很兇,兒子嚇得哭著跪在媽媽跟前說:

“爸爸媽媽,你們別吵了,我以後一定聽話,好好寫作業。”

讓一個孩子徹底崩潰的,不是打不是罵,而是爸爸媽媽都不想要這個“家”了。

我們用心愛著孩子,卻總因為處理不好夫妻關係,間接傷害到了孩子。

臺灣著名哲學博士傅佩榮曾經說過:人若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就很難展開一個正常的生命。

家庭的好壞,是孩子人生的根基,根基不穩,人生形同廢墟。

家庭,決定著孩子一生生命的底色。

父母的相處方式, 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父母爭吵,是對孩子的精神凌掠

曾看過一個新聞:

南寧12歲的男孩,因為常年目睹父母吵架,絕望至極,選擇跳樓輕生。

幸好消防人員及時趕到,眾人合力,才救下男孩,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

父母的相處方式, 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而更令人扎心的是,孩子竟然多次有跳樓輕生的念頭。

小小年紀,就想結束生命,可見孩子的內心是有多麼的絕望。

父母永遠都無法體會到自己情緒失控,對孩子造成了多麼大的殺傷力。

任何一次家庭爭端,都可能會成為刺激孩子情緒爆發的導火索。

而父母爭吵的畫面,會像驚悚的“恐怖電影”刻入孩子的腦海,刺激孩子的神經,讓孩子身心備受傷害。

身邊有個朋友,從記事開始,父母就經常吵架,砸東西。

那些恐怖的場面,給她造成的心理創傷,至今都無法走出。

20多歲的她,只要一聽到別人大聲說話,就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童年父母吵架的情形就會立即浮現在腦子裡。

而一看見別人吵架,她就會有身體上的不適,心跳加快,止不住地顫抖。

多年來,她無法擺脫曾經的陰影,經常還會做夢哭醒。

對別人來說,家是避風港,對她來說家卻是逃不出的噩夢。

在一期《拜託了媽媽》裡有專家曾指出:

父母經常吵架,會導致孩子情緒緊張、焦慮、抑鬱,他的腦袋裡會分泌一種壓力激素,使得孩子記憶力下降、專注力下降、內心脆弱等等。

父母的相處方式, 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目睹父母戰爭,孩子長期處於恐懼、緊張的情緒中,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身體功能性的失調。

長大後在面對壓力和衝突時,孩子也無法控制好情緒,身體會出現習慣性的應激反應,一輩子遭受折磨。

父母的相處方式, 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父母互不接納的家庭

培養不出好性格的孩子

身邊有對夫妻,結婚後常為雞毛蒜皮吵架。

時間長了,兩人為了不影響孩子,就儘量避免針鋒相對。

可是不滿和抱怨並沒有消失,儘管兩人索性互不理睬,但孩子還是敏銳的感覺到了爸爸媽媽之間的劍拔弩張。

一天,孩子問奶奶:“爸爸媽媽兩個人怎麼不說話了,是不是要離婚了?”

於是,孩子突然變得非常乖,甚至為了調節家庭氣氛,經常講笑話,還替父母傳話。

但是,壓抑的家庭氛圍,導致孩子心理壓力很大,時間長了,不但學習成績下降,還變得內向,不願和同學交流,常常一個人在教室發呆。

父母以為停止正面衝突,就能減輕對孩子的傷害。

但那些背後的冷漠、疲憊和疏離的情緒,會給孩子帶來更嚴重的不安。

孩子會以為父母的矛盾是自己造成的,用乖來極力討好和緩和父母的關係,但這種隱藏的愧疚感,卻為孩子的性格發展埋下了禍根。

現代心理學說,性格就是我們童年時重要的人際關係在心中的縮影。

父母怎麼相處,孩子的性格就是什麼樣的。

在《我家那小子》裡,武藝媽媽回憶起不良的夫妻關係給兒子童年造成的傷害,不禁內疚落淚。

父母的相處方式, 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有段時間,他們夫妻感情不好,互相指責的家庭氛圍,嚴重傷害了孩子的情感。

曾經活潑開朗的武藝,變得不愛說話,沉默寡言。

媽媽哽咽地說:“我發現他已經心理有陰影了,特別的心疼。”

長大後的武藝,性格孤僻,不願與人交流。

身處不和睦的家庭,孩子很難有與父母交心或傾訴的機會,導致孩子在人際關係上或溝通交流上會出現一些問題。

慢慢變得不開朗,時常產生孤獨感,性格也變得孤僻。

畢淑敏在《家問》有言:

“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

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並習慣的待人處世經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當他們走進社會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以不良家庭模式對待他人,將紊亂和不協調傳染到更遠的範疇。”

不和諧的家庭環境,危害孩子的成長,這種負面情緒會一直伴隨他們的生活,影響他們為人處世、朋友選擇、和婚姻生活。

父母的相處方式, 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父母的相處方式, 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和睦的家庭

才是孩子人生溫暖明亮的底色

周國平曾經說過,家庭和睦、父母相愛,孩子能在有愛和快樂的氛圍中度過童年,他的人生就會有溫暖明亮的底色。

想要儘量降低因夫妻關係給孩子的傷害,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溫暖,家長可以這樣做:

1. 在孩子面前儘量不吵架

美國心理學家卡明斯曾經說過,孩子會非常關注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並以此來作為判斷家庭環境是否安全的依據。

夫妻之間的和睦,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從現在開始,把直呼伴侶名字,改叫“孩他爸(媽)”,將“你爸媽”改叫“爸媽”,把“為了你”換成“為了我們”,換一個說法,會讓伴侶感受到尊重,增進彼此的情感。

網上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當妻子即將發火,她拎著一雙沾滿灰塵的襪子走到老公跟前:“你能不能別亂扔東西。”

老公的2種回答:

第一種

:“我上班都這麼累了,你揪著小事有意思沒?”

第二種

:“老婆,我真沒有,是他自己長腿跑到沙發底下的。”

你看,第一種會激怒情緒,第二種卻讓幽默緩解了對方的火氣,一句話的作用,真的很大。

婚姻生活,避免不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只有好好說話,才能減少衝突,給孩子一個和諧的環境,給夫妻一次好好相處的機會。

2. 不得已吵架後,及時安撫孩子情緒

夫妻之間難免會因為雞毛蒜皮的事兒吵架,如果不幸發生後,要及時安撫孩子情緒,傾聽孩子的感受,然後向孩子表達愛意,並態度誠懇的道歉。

比如,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剛才爸爸媽媽吵架是因為對一些問題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你不要擔心哈。

我們剛才都太生氣了,沒控制住脾氣,語氣不好,說話很大聲,但爸爸媽媽都很愛這個家,更愛你。

這次,爸爸媽媽知道錯了,以後會注意,請你幫忙監督爸爸媽媽,好嗎?”

及時的情緒安撫和心理疏導,才能減輕對孩子的傷害,也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

父母的相處方式, 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3. 定期開展角色互換遊戲,共情對方的感受。

著名的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在《愛的博弈》中提出:

“情緒協調能力是關係信任與和諧的基石,當伴侶能深層次地相互理解時,並將這些理解用親切的方式相互表達出來,就會產生親密感。”

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學會感同身受,學會理解和包容家人的難處。

定期開展角色互換遊戲,全家人都參加。

比如:爸爸扮演家庭婦女角色,帶孩子,做飯,餵奶;媽媽扮演男主人,換電燈泡和馬桶蓋。

比如:孩子扮演家長一方,模仿演練吵架,讓家長另一方當觀眾,並記錄下感受。

透過角色互換,共情對方當時的感受,體諒對方的不易,學著給家人理解和接納。

這樣的活動,不但能增進伴侶之間的感情,更能提升親子關係,陪孩子更好的成長。

當共情對方的處境時,才能從心裡真正理解對方,然後用行動去相互表達出來。

懂得理解的家庭,才能給孩子好的家庭氛圍。

父母的相處方式, 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著名小說家德萊塞曾在 《嘉莉妹妹》裡寫道:

“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界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知道把一家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

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歡樂,浸透在親密無間的家庭關係中。”

相比在父母爭矛盾夾縫中生存的孩子,和睦的氛圍更能讓一個孩子擁有健康的體魄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童年好的家庭環境,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給彼此多一份理解,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