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丹王出行圖上,畫上的人腰掛不知名的器物,它的名字叫“胡祿”

在《東丹王出行圖》畫作中,一騎馬之人的腰部位置掛有特殊物件,考古專家們經過研究斷定,它就是傳說中的“胡祿”。“胡祿”究竟是什麼?用途又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東丹王出行圖上,畫上的人腰掛不知名的器物,它的名字叫“胡祿”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談到國畫精品,想必大多數讀者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唐、宋、元、明、清數個朝代的畫作,不過您可能並不知道,其實距離中原較近的契丹王朝同樣仰慕華夏文明,並在書畫方面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東丹王出行圖上,畫上的人腰掛不知名的器物,它的名字叫“胡祿”

《東丹王出行圖》就是契丹國畫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東丹王出行圖》的作者為李贊華,原名耶律培,他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長子。公元926年時,契丹人滅渤海國,李贊華因功受賞,被父親冊封為東丹王,專門統領渤海國舊地。在父親耶律阿保機駕崩後,其次子耶律德光繼位,耶律培受到了嚴密的政治管控,因此他才迫不得已投奔後唐,被賜姓李,《東丹王出行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繪製而成。

東丹王出行圖上,畫上的人腰掛不知名的器物,它的名字叫“胡祿”

《東丹王出行圖》中的駿馬豐碩矯健,雖然呈現出慢跑前進的狀態,但仍左右顧盼,似乎是有所擔心。馬背上的東丹王則手把韁繩,面帶巨大憂鬱,彷彿若有所思,體現了其本人尷尬的處境和投奔後唐的複雜心情。整幅畫作的構圖嚴謹均衡,人物形象豐滿,且線條描繪細膩精良,極具宮廷繪畫之特色。後世書畫學者曾評價《東丹王出行圖》為“馬尚豐肥,筆乏壯氣”,認為東丹王李贊華在作畫時缺少了豪壯之氣,間接體現了他懦弱的性格和遊移不定的政治立場。

東丹王出行圖上,畫上的人腰掛不知名的器物,它的名字叫“胡祿”

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古專家們對《東丹王出行圖》賞析時,偶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細節,該細節就是東丹王的腰部位置,掛著一件極其富有特性的物件,它的外形樣貌尤為特殊,彷彿類似於一件裝飾物。該物品下部為梯體狀,上部自然連線長形物,其內部中空且有上下可以翻蓋的擋皮。它究竟是什麼?考古專家們一時竟無從解答,只能試圖在史書中尋找答案。

東丹王出行圖上,畫上的人腰掛不知名的器物,它的名字叫“胡祿”

考古專家們在查閱史料後,終於揭開了神秘物件的身份,該物件的名字就是“胡祿”。“胡祿”是什麼?很簡單,它正是古代貴族使用箭囊的一種,其外表華麗、花紋繁複,使用起來極為方便。下面我們就來談談胡祿的三大優點:

東丹王出行圖上,畫上的人腰掛不知名的器物,它的名字叫“胡祿”

優點一:美觀漂亮

眾所周知,古代封建制度等級森嚴,貴族享受著極高的榮譽與待遇,因此不僅要錦衣玉食,更要享受諸多高等待遇。胡祿的製造方法並不簡單,它採用上好的動物皮毛製成,其外表被繪製各類圖案,加之羽箭的襯托,更是能彰顯貴族之氣。

優點二:保護作用

弓箭是古代人普遍使用的射擊類武器,因此在發射時,必須要有足夠的羽箭作為後援。但有一點尤為重要,羽箭在發射時,其精準度完全取決於箭後的羽毛。一般的箭囊或是體積較小難以為羽毛留出足夠空間,或是質地堅硬易損壞羽毛,所以會導致羽箭精度受損,而帶底蓋的胡祿只要把箭全部倒入即可,佔體積小又不會傷及羽毛,兼具儲存運輸的作用。

東丹王出行圖上,畫上的人腰掛不知名的器物,它的名字叫“胡祿”

優點三:保全箭只

從《東丹王出行圖》中可以發現,畫中的“胡祿”其實是帶有翻折皮蓋的,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推知,古人在騎射過程中,放置在內的羽箭因為有皮蓋的阻擋,應該不會出現丟箭、落箭的困擾,保證了古人打仗、狩獵的武器儲存,也不至於對資源造成浪費。

東丹王出行圖上,畫上的人腰掛不知名的器物,它的名字叫“胡祿”

我們不得不承認,契丹人的確擁有聰明才智,可以發明出如此精良的武器裝備。但精良的武器裝備並不意味著能打勝仗,畢竟人才是戰爭的主導者,如果每個人都如東丹王這般貪生怕死,即使再精良的裝備,恐怕也無濟於事。

參考資料:《國畫賞析》 張秀珠著 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