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服飾的藝術性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自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到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人的創造能力非常強大。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中,人們對創作與審美的要求都在逐漸發生變化,服飾作為人類文化的凝聚物或某個民族、個體的藝術形式,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體現出人類對服飾的要求各不相同,對服飾的藝術創作與審美的追求也永不停息。格羅塞在《

藝術的起源

》中提出“

藝術的努力是由它的整個過程或者它的結果來引起審美感情

”。也同樣說明服飾的藝術性應該從服飾創作和服飾審美兩個方面來考察。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服飾的藝術性

服飾的藝術創作

談談民族服飾創作,服飾的創作是人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一定的生存環境中,為了適應自然、社會、自身需求以及審美意識而進行的一項較為複雜的構思、表現和完成的過程。透過不同的服飾形制、材料和工藝來表達其寓意性和審美需求,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與其他的環節緊密聯絡。(一)民族服飾創作的條件,“

服飾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即是生活用品,又是人們關照自己本質力量的審美物件,它直接或間接地體現著人的創造力量和審美理想。

”。也就是說審美是人類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的情感表現。在歷史的長河中,民族服飾形成了以整體民族為統一概念的服飾外觀,所以反映在民族服飾審美觀念中的個人願望不佔主導地位,服飾審美觀念中的社會性特徵最為明顯。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服飾的藝術性

民族服飾審美觀念

反映在服飾的造型、色彩、材質以及人的整體著裝形象上,個人為了使自己的行為與社會規範或某一民族群體有一致性,便穿著符合某一民族認同樣式的服裝,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統一的民族服飾面貌。服飾創作的另一個基礎條件是生態環境和經濟結構。生態環境好似民族的生存之地,其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氣候條件是服飾創作中必須要考慮的條件。民族服飾創作的材料,材料是服飾的基礎,服飾材料是人們對自然認識的一個飛躍。人類最早的蔽體之物主要以山草、木葉、樹皮、羽毛、獸皮等為主。在服飾創作過程中主要透過對原材料的直接運用和對原材料的加工兩個方面進行創作。1。對原材料的直接運用主要指將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一些材料直接用於服飾創作中,如將植物的葉、莖、花,動物身上的皮毛、牙齒、羽毛等不經過特殊加工直接用於服飾製作。如侗族、苗族男子的節日盛裝一蘆笙衣, 運用白色的鳥羽作為服裝底邊的裝飾。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服飾的藝術性

民族服飾創作的材料

2。對原材料的加工主要是對自然界中植物的根、葉、莖等原材料進行處理,經過紡、織、染等加工後,使其作為服飾創作的材料:或是對動物皮毛、石材等進行打、磨、鑿等加工,然後製作成服飾。如侗族服飾中的侗布,是侗族的主要服飾面料,也稱為亮布,製作時,先將棉花紡紗成線,然後透過織布機織成棉布,用藍草製成的藍靛將布染色,再經過晾曬、清洗、捶打、刷蛋清、蒸、曬乾等過程,最終形成閃光發亮的侗布。在苗族、侗族很多地區都保留著這種制布工藝。在服飾創作中,從自然界的動植物中提取棉、麻、絲纖維紡織而成的面料,是各民族服飾中使用最為普遍的材料。我國古代使用的紡織原料主要有棉、麻、絲,它們出現的先後順序是麻、絲、棉。古人最早使用的紡織品就是麻繩和麻布,大麻布和苧麻布一直作 為服飾衣料,從宋代到明代才逐漸為棉布所替代。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服飾的藝術性

服飾創作的材料

麻是在我國母系社會繁榮時期出現的:植棉和棉紡織是從宋代開始的:絲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我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同時,紡織技術的發展也使得服飾材料的創作得到大大地提高,人們發明了捻、績、紡等紡織技術,用手工或者織布機透過經緯線的交替穿插起伏織成布料。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動物的皮毛也可以進行進一步加工,如採用硝制等辦法將毛皮製成符合縫製服飾的面料。談談民族服飾創作的工藝,手段服飾創作中的工藝手段非常豐富。民族傳統的面料製作工藝主要有紡紗、織布、染布、刺繡,從對紗線原料的發現、從植物中發現染料,到對織布機的發明進行紡紗織布,再到包括面料色彩、肌理的處理,如扎染、蠟染、印染、做舊、百納布工藝等;面料圖案紋樣的處理,如刺繡、鑲花等;面料構成的處理,如織錦、編織、編結等:同時也包括飾品的製作,如頭飾、項飾、耳飾、背飾等,形成了一個服飾手工製作的原生態迴圈系統。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服飾的藝術性

1。百褶工藝在少數民族服飾創作中,百褶工藝是將自制的織布、氈子等面料作百褶處理的一種工藝。其過程是透過手工將面料縫製、收縮、摺疊成褶襉,然後透過捆綁、壓制成型形成百褶。如彝族的察爾瓦,苗、侗、彝族等女子的褶裙等都使用這種工藝製作出來。

2。百納布工藝亦稱鑲布工藝,是民族服飾製作中常見的一種工藝,即將各色面料按一定的圖案拼接成一塊整體,並在面料的背面縫製一塊底布, 以避免拼接的邊緣縫頭滑落,因此百納布是雙層面料做出來的,比較結實,一般用於製作兒童的被褥、圍腰、揹帶

(背扇

)等。由於百納布是多色布塊的拼接,所以它的色彩多樣鮮活,同時也具有吉祥的寓意,寓意著兒童穿著百家衣能夠健康成長。如苗族、侗族百納布兒童背扇。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服飾的藝術性

少數民族服飾

3。扎染指用一定工藝、按照所需要的圖案結構用線把布捆綁起來,放入配置好的染料中進行染色,再經過固色、漂洗、晾乾等處理過程,最後將捆綁線解開,被捆綁包裹的地方因未接觸到染料而未染上色,因此形成所需要的圖案。傳統的扎染染料一般是純天然的植物染料或礦物染料,其植物染料取材於山川大地,由於受到季節、時間、氣候、地域各種因素的影響,故萃取出的染液呈現出不同的色澤,沒有完全相同的。植物染料和礦物染料的製作過程不同,如植物靛藍染料製作過程主要包括漚制藍草、製作染料、製作染液三個步驟。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