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分別指的是什麼?

陰陽合散什麼意思

陰陽學說,可以說是中醫理論的基石。在《黃帝內經》裡,大多數篇章裡都有陰陽這個詞彙出現。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陰陽,已經有了很多的神秘感,似乎隱隱成為一種遙遠的追溯。甚至很多人對內經文字裡的“陰陽”,也不是很容易理解。

《黃帝內經》: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分別指的是什麼?

比如《素問。陰陽離合論》: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 ,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這段話裡,黃帝問都的問題是為什麼“三陰三陽不應陰陽”。而岐伯雖然回答了,但並不是正面直觀地回答的。回答是這樣的:

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這個回答,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並不是一個準確的答案。如果是出現在考試試卷上,導師肯定會給一個很低分的評價。

《黃帝內經》: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分別指的是什麼?

那麼,黃帝所問的“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我們可以從篇目標題裡找到一絲線索——陰陽離合論,當然就是論述的關於陰陽的“離”和“合”了。“離”就是指的發散、分開,“合”指的就是統一、溯源。

其次,我們就可以從“三陰三陽”和“陰陽”來開始討論了。

從文章的篇目我們可以得知,“離”是陰陽的離,“合”也是陰陽的合。所不同的是,陰陽的“離”,一分為三,成為我們現在常說的“三陰”和“三陽”。

其中,三陰指的是:少陰、厥陰、太陰;

三陽指的是:少陽、陽明、太陽。

《黃帝內經》: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分別指的是什麼?

但無論是三陰還是三陽,它們本身就是一個根源:陰陽。也就是說,三陰其實就是“陰”,三陽其實就是“陽”。

這個意思,其實就是唐代太醫王冰在編撰內經時所說的“一,謂離合也”。其中的“一”也就是“合”,而“三”也就是“離”了。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

文化養生談

購買專欄

那麼,相信會有人感到納悶:為什麼陰陽經過“離”的變化而為“三”,而不是其它的四五六七八九?

這個迷惑,其實在內經裡就有很清楚的答案。

《素問。生氣通天論》: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三”。

《黃帝內經》: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分別指的是什麼?

雖然《生氣通天論》裡說到的“其氣三”,指的是天、地、人三元之氣。而中醫的發展形成,素有“醫易同源”之說,中醫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道家學說的影響。

於是,三生萬物、卜筮不過三這些理論裡,“三”都是一個基本的生化之數。

所以,黃帝所問的“三陰三陽、不應陰陽”,說白了其實很簡單,也就是陰陽變化前後的兩個層面而已。“離”之後與“合”之前,從表面上看,已經發生了數量的變化,但本質上,其實都不離陰陽之“一”。

《黃帝內經》: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分別指的是什麼?

說得更通俗點,也就是後世直到我們現在所說的“三陰三陽”,無論其變化多大,其本質都是“一”個陰陽。

這也正是歧伯回答裡說到的: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當然,也有後世醫家認為,黃帝此處問到的“三陰三陽”,其實就是開創了《傷寒論》六經的先河。甚至就是傷寒六經在軀體的分佈情況。其中:

《黃帝內經》: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分別指的是什麼?

腹臍以上為足陽明,腹臍以下為足太陰。

腰背為足太陽,腰下為足少陰。

側腹脅肋為足少陽,是足厥陰之表。

這個精神,其實就是認為,黃帝說到的“三陰三陽”,乃是專指經脈的分佈部位。再後來,甚至將傷寒六經的“開闔樞”也溯源至此。

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至少黃帝在這裡問到、提及的“三陰三陽”,更主要就是指的陰陽的“離合”變化,無非舊食向人們強調陰陽的對立可分性,以及辨證歸一性。

《黃帝內經》: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分別指的是什麼?

涉及到機體來說,身體的內外是陰陽,內為陰,外為陽。而在外之陽,又可以一分為三,也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在內之陰也可以分為“太陰、厥陰、少陰”三者。

但無論如何,這“太陽、陽明、少陽”三陽都是一陽所化,“太陰、厥陰、少陰”三陰也是一陰所化,又都各自具有其獨特的統一性,這就是“合”。

三陰三陽,如果再結合營衛、精血的互化互生來說,因為營衛精血一起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它們的最基本形態就是陰陽,也是一種“合”。

《黃帝內經》: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分別指的是什麼?

因此,所謂的“三陰三陽、不應陰陽”。為什麼歧伯沒有直接回答,其原因其實很簡單:無需回答。因為三陰三陽就像樹木在枝葉,但無輪怎麼開枝散葉,其根莖只有一個。這就是陰陽的表現形式變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