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孔子,中華文明會怎樣?很遺憾:文明有可能產生倒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作為中國人眼中的“至聖先師”國際上公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在中國人眼中約莫是童叟皆知的,似乎每個人皆能夠頭頭是道的說一番“子曰”。

之所以如此,便在於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在後世幾千年之中對於中國文化影響頗深,堪稱傳統文化半壁江山亦是毫不為過。現當代中國人的一言一行,國家或組織的內部文化,實質上皆能夠透過其中看到儒家文化的影子。

正因儒家文化對於中國人而言已經深入骨髓的影響,不乏有人設想如果沒有孔子,中華文明會怎樣?很遺憾:文明有可能產生倒退。

如果沒有孔子,中華文明會怎樣?很遺憾:文明有可能產生倒退

一、孔子對於文明發展的影響

坦言之雖說多數人眼中孔夫子以及儒家文化對於人類發展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乃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實質上孔夫子以及儒家文化為何重要,對於人類社會發展哪些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卻是模稜兩可的。

畢竟儒家文化及其龐大,多數人窮極一生難以將之完全勘破,窺見冰山一角便可受益終生。

關於道德,中國最早的道德概念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人民將堯、舜、禹、周公等人視為道德模範予以推崇,而真正建構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自然是因孔子而來。

換而言之,在孔子之前中國社會是不具備系統道德規範的。其間尤以

“仁 ”與“禮”對於中國文明之發展影響甚大。

“仁”之一說,體現了人道精神,“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兩者對於人類社會而言的重要性自不必贅述。

如果沒有孔子,中華文明會怎樣?很遺憾:文明有可能產生倒退

人道主義乃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時代都是適用且不可或缺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

因此孔子“仁與禮”的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可謂是中國古代社會思想的精華。

若是由此來看,如果沒有孔子是否便意味著社會秩序與制度的不復存在?中國人甚至於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亞洲其他國家,相較之於西方國家之間的最大區別並非膚色以及其它外部特徵,更多是在於內在上“仁與禮”的薰陶。

此外,根據“仁與禮”孔子亦是衍生出了以此為根基的政治主張,也就是“天下為公”的“

大同社會

”。

所謂“大同”社會基本特點在於,大道暢行“天下為公”,由此能夠“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

這是理想化、傳說中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亦是孔子所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

上述政治思想固然過於理想化,而“小康”社會則是孔子主張之中“退而求其次”較低的政治目標。

如果沒有孔子,中華文明會怎樣?很遺憾:文明有可能產生倒退

“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為,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

通俗來講便是人人各為自身以家庭為單位奮鬥,同時又有各種通俗道德觀念與制度加以約束,將一國之中的家進行串聯。由此形成相應的“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顯然沒有“大同”那般完美,但有正常秩序,亦有“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作為支撐,所以稱為小康。實質上孔子構思的小康社會與我國現行社會制度與現狀有著不盡相似之處,而所謂“大同”便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地亦是未嘗可知的。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思想家所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鬥目標。而這種思想對近代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

康有為、譚嗣同與孫中山

皆是受到了深遠意義的影響。

如果沒有孔子,中華文明會怎樣?很遺憾:文明有可能產生倒退

除卻上述道德理想、政治主張之外,孔子在經濟、教育、美學、史學、人生甚至旅遊等多方面皆有思想精華與主張。而這些無一例外皆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組成部分跨越歷史長河延續至今。

如果沒有孔子,勢必造成這些方面的思想短缺,以至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部分被剝除,社會文明退步自是必然。

僅僅其關於教育方面的“有教無類”便毫無疑問影響著中國未來幾千年。若非“有教無類”的提出中國未來將教育壟斷,

寒門出貴子

自是遙不可及。知識與文化將永遠掌握在當權者手中。若沒有教育普及後的人才輩出,那麼中國的進步與發展將更加遙遙無期。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中關於教育,孔子更是提出了“德才兼備”的教育標準,極大程度的影響著後世社會的發展。所謂清官者,必然德行大於才華。

而現當代大學生之所以被詬病為“德不配位”“量產”一定程度便在於傳統教育缺失。由此便可窺見,若無這些將會導致的後果。

如果沒有孔子,中華文明會怎樣?很遺憾:文明有可能產生倒退

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沿溯至今不曾滅絕,絕非中國之土地不曾淪陷,便在於儒家文化強大的同化性,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將元、清兩者相容。

固然亦不乏有人言,即便沒有孔夫子以及儒家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思想部分絕非僅此一家,遙想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並不比儒家遜色,直到後來“獨尊儒術”方才令儒家文化一家獨大。

但從某種角度來看,能夠經久不衰的沿用至今自然是因其卓越性,此外縱觀其它學說,實質上對於整體社會運作而言皆存在極大弊病之處的。

如果沒有孔子,中華文明會怎樣?很遺憾:文明有可能產生倒退

二、若將孔子思想“取而代之”

諸子百家之中,能夠與儒家思想真正意義上相媲美的不在少數,但也屈指可數,其中最為典型者自當“

道家

”莫屬。“無為而治”乃是道家學說的一大主張。其本質在於順應時勢變化不進行人為干預。

從某種角度來看,道家所追求的與儒家“大同”截然相反,乃是另一種極端。人人“不為”“不爭”維持著另一種相應的平和狀態。但實質上

這一種理念必然導致中國社會文明發展的停滯不前。

其間最為典型的例子便在於道家所提倡的理念意味著棄工具而不用,其間從當代道士樸素原始生活便可窺見一二。而眾所周知,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便在於運用工具的逐步變化。

而造就中國近代史沉痛的工業革命便是直接導致各型別工具翻天覆地的變化。若是依照道家理念,那麼顯然是要將之棄而不用,其間近代史之屈辱,清政府之衰落,便可以窺見如果中國沿用道家學說“無為而治”的後果。

如果沒有孔子,中華文明會怎樣?很遺憾:文明有可能產生倒退

“天下非儒即墨”作為先秦時的兩大顯學,

墨家

是唯一能夠在那一時代與儒家正面對抗交鋒的存在。

墨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最為本質的區別便在於儒家是站在“君王知天下”的角度,墨家學術則是站在人民的角度所著,因此兩者之間實質上素來有種水火不容的趨勢。

“兼愛”“非攻”“尚同”“尚賢”等乃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從某種角度出發,墨家思想乃是推崇眾生平等、人人互愛,至於政治主張與今時今日之民主體制有著不盡相似之處。

如果沒有孔子,中華文明會怎樣?很遺憾:文明有可能產生倒退

此外,墨家最廣為人知的傑出貢獻便在於其科學貢獻,“極限理論”“力是動因”“小孔成像”“幾何學說”等等不勝列舉,相應於西方相關領域的發展,往往要早上千百年。

那麼因此墨家便可以取代儒家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便在於

墨家思想最為人詬病之處“明鬼”堅信鬼神之存在

。其次便在於

墨家思想之中的“超前性”

從上述墨家思想乃是“為民而著”便可窺見其註定不能夠為統治者所採用。

王莽

建立新朝素來被世人稱為“穿越者”其之敗亡便是因為這一份“超前性”。

如果沒有孔子,中華文明會怎樣?很遺憾:文明有可能產生倒退

王莽

此外對後世影響深刻的莫過於“

法家

”。其所提出的富國強兵、以法治國的思想從時至今日的法制社會便可以窺見一二。但是法家思想之中所存在的最大矛盾便在於“

強國弱民

”。

縱觀中國歷史之中,一個王朝的顛覆不乏因為起義事件的發生,而法家的“強國弱民”便在於無限度的壓榨農民,繼而將財富凝聚於統治者手中。但是諸多起義事件的發生普遍是因民不聊生所致,因此其間弊端彰顯無疑。

如果沒有孔子,中華文明會怎樣?很遺憾:文明有可能產生倒退

綜上所述,實質上能夠完全替代孔子儒家思想存在的學說並不存在,如果完全將儒家學說摒棄之後,毫無疑問必然導致社會文明的整體倒退。

此外,實質上現如今的儒家文化已經與彼時孔子所提出的儒家文化大相徑庭,乃是經由諸多學說摻雜之後的結果,其間不乏後來人將其他學說的優異之處進行整合融入到儒家文化之中,

而之所以能夠依舊以儒家文化為主體便在於其獨特的“包容性”。

但即便如此作為提出者的孔子亦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現當代的中國文明整體實質上乃是諸子百家融合之後的結果,其間多數是如儒家文化一般乃是重要組成部分,但缺其一必定導致中國整體文明的退步。中國當代乃是法制社會亦是人情社會,正是經由這些思想共同促就之下,方才形成今日中華文明之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