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筷子:筷子的文化符號

全球範圍內,人類進食方式可以分三大群,一是直接用手抓食;二是用叉子、勺子,三是用筷子。

用叉子的就是歐美國家的人;用手的是南亞次大陸、非洲國家的人;用筷子的就是東亞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還有越南,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的人。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很早就有了勺子和筷子。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

中國筷子:筷子的文化符號

勺的圖片

我們為什麼用筷子?和西餐相比,我們吃的主食是粥和飯,這是燙的,加上後來麵條的發明,進餐時不太好直接用手抓。

特別是菜,它是把菜料和肉料,甚至包括米放在一起亂燉,燉成比較稀的湯汁,也就是羹食,如果這個時候用手就不太合適了。

怎麼辦?用勺子也不太好辦,所以用筷子。要吃這個羹裡頭稠的東西,特別是撈一些肉和菜,用筷子最合適。

筷子的發生、發明應該是很自然的事。在中國應該是這樣的:南方人用兩根小竹棍,北方人用兩根樹棍,或者是兩根合適的獸骨,動物的頭就可以了。

我們的主食傳統在南方是大米,在北方是小米,副食就是羹。這一套飲食烹飪的傳統決定了我們採用的飲食方式和飲食器具。

在出土文物中南、北方都發現了很多餐具史前的只不過是個骨頭的片片,一個寬片的骨片,就可以盛飯吃了的勺子。

在古代的分工很明確,勺子是吃飯的,筷子是吃羹裡頭的菜的,規矩非常明確。

所以勺子一開始形狀不定,有的勺子每個頂部有一個孔,孔裡面拴一根繩,如果說是放在碗裡頭,用不著拴繩。這些勺子我們推測這個東西是系在腰帶上的隨身攜帶,是個不可少的裝備。

現在的少數民族,如藏族,他們出門要隨身帶一個小刀,稱為藏刀,藏刀就是一種簡單的餐具,主要用來切割牛、羊肉。

在古代冶金術還沒有發明出現的時候,早期的勺子主要用獸骨做成,或用蚌殼綁一個棍。到青銅器時代,出現了青銅勺。

春秋以後就開始出現圓頭勺子,一直用到現在。當然,我們現在的勺子的造型跟西餐的一致,不是我們傳統的樣式。

還有餐叉,在甘肅青海地區發現了若干件史前餐叉,距今四千年之久,用骨頭做的,很精美,它比較大,有二十多釐米長,叉子、勺子和刀,那時候就都有了。

中國西部地區,主要以放牧、畜牧為主要的經濟形態,所以吃肉食比較多,他用得著這東西。餐叉到了商周時還在用,在洛陽有一個戰國墓葬裡邊,有一次發現了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這不是家庭用的規模,這應該是官場上有一定規模的宴會時使用的。

戰國以後餐叉發現的就比較少了,很可能就被淘汰了,我們不再用了。

叉的名字在古代,透過考證,可能叫畢,“畢”是個網子,是個帶有長柄的網子,是可以網動物的。

中國筷子:筷子的文化符號

為什麼餐叉也叫畢呢?我想這個畢也是作為一個星座的名字,我們叫二十八宿北斗也是一個勺子的名字,取了星名。

畢星座的連線是幾個點的連線,我們知道牛郎織女的星座圖,這個畢的星座圖的連線就是個叉子的形狀,所以它叫畢。

有一條謎語,謎面為:“一日三餐無所謂,不可一日無此君”,提示為:人一天都離不開它。你猜猜它是什麼?謎底就是筷子。

明代人陸容的《菽園雜記》卷一: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幡布”為“抹布”;諱“”離”、“散”,以“梨為圓果”、“傘”為“豎笠”;諱“狼籍”以“榔槌”為興哥;以“謝灶”為“謝喜歡”。

說我們在船上,如果要吃飯你就不能說把箸拿來,這樣就不吉利,你要快快地行走,你說“箸”就是要停的意思了。 你要反著說,說快點把筷子拿來。這樣,因為蘇人行船給我們常用的餐具帶來了一個新的名字——筷子。

殷墟出的筷子頭是用銅做的,到漢代以後主要是圓的筷子,竹的筷子。兩端一樣,並沒有分哪個是上面,哪個是下面。

我們現在也不太多用,現在用的筷子夾菜的那一端是圓頭,應該把它叫足,上面的方的,應該把它叫首,就是頭。 筷子在早期,在漢代的時候可以用來算卦,所以它是算籌碼,出征打仗,佔撲卦兇都要用 筷子來決定,若筷子能立起則是吉卦,反之不能立則為為兇。唐代的壁畫上,桌子和椅子上放的有勺子有筷子,說明勺子和筷子在比較正式的宴會場合也都是要齊備的。

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筷子的放法也有特點。漢晉的時候是直著放的。在唐代,一雙兩雙、三雙四雙,是橫著放在桌面上的,勺子也是橫著放的,這種放法傳到了韓國、日本。

從宋代開始,筷子就改為直著放了。《清明上河圖》上,餐桌上的筷子是垂直放的。可見,漢晉直著放唐代就橫過來,到宋代又直過來。

這種變化過程是怎麼樣,或者為什麼要這樣,我們現在也不能說得很明白,只是看到了這種變化。

在優雅考究的西餐廳,精美的桌布,華麗的桌飾,在食用肉類、魚類、前菜、甜點,不同的食品要用不同的刀叉。與中餐相比,西餐擁有一套繁複的進餐禮儀。

但中國人拿起刀叉進食,並不會引來西方人的驚奇,這不僅是因為筷子的使用比刀叉要困難和複雜,是因為刀叉的製作工藝再複雜,質地再精美,也僅僅是餐具而已。

古籍《韓非子.喻老》中的「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講述了一個關於筷子的故事: 商紂王使用象箸進餐,讓他叔父箕子看了很是擔憂,因為他認為用象箸進餐,配套的餐具不可能用陶器,必須是「犀玉之杯」,配合的食物必須是「旄象豹胎」……,以此類推,衣著必然是「錦衣九重」,住房是「高臺廣室」這是成語「見微知著」的來歷。

筷子不但是中式餐桌上必備的日常飲食工具,也是象徵中華文明的一種指符。

從筷子的形狀、材質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文明和科學的發展,從筷子承擔廣泛的社會功能來看,它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與民俗緊密相連。

商紂王的亡國遭遇,或許跟象牙筷沒有必然的聯絡。

但後來的各個朝代,筷子始終是達官貴人顯富的工具,從夏商時期的象牙筷和玉筷,後來的青銅、金、銀筷貴重材質的使用,到後來雕花、鑲金工藝的出現,再加上虯角筷託、鯊魚皮筷筒。讓小小的筷子,呈現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巧奪天工的工藝才能。

中國筷子:筷子的文化符號

豪華精美的筷子,只是貴族們追求物質享樂的一種方式,但名貴的筷子始終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唐玄宗獎勵丞相宋璟自己使用的一雙金筷說:「我不是想賜給你金子,而是透過賜你筷子,表揚你的正直」。南朝的劉裕也給大臣沈慶之賜過筷子和金縷等物,表達自己對他的寵信。

在民間,筷子的使用不但有各種禁忌,也在禮俗活動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插箸祭天」「擺筷敬神」「獻飯祭祖」,都是以筷子為中心的祭祀活動。

在不少民族的婚俗中,筷子也具有許多美好的象徵意義。四川川西壩子在新娘出嫁時邊撒筷子邊說吉利話:北方有些地方,男方的伴娘要趁人不注意,在女方家裡偷出一雙筷子,再藏到新娘房中,以祈「早生貴子」。

侗族、土家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的婚禮,蒙古節的筷子舞,都讓筷子具有了喜慶和吉祥的意味。

筷子雖是日常用品,但卻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筷子做武器練就一身筷子功,用筷子擊打盤盞為唱歌伴奏,用筷子排布軍形……,它甚至被人們賦予了巫術的色彩。

用筷子扶乩問吉凶,用筷子卜卦算命運都是民間常用的迷信手段。

《隋唐嘉話》中記載了在宮廷中用筷子卜卦的故事︰唐代李隆基在擔任淄博王時,準備起兵殺韋后,之前覺得吉凶難卜,便用筷子卜卦。其中「一箸無故自起」,堅定了他發兵的決心,成功殺了韋后,也在四年後登基。

小小的兩根筷子,在浩瀚的中華文明中遠遠超出了食器和飲食文化的範疇。

在三到七世紀被傳播到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但筷子在中國發源和變遷的歷史,成為了中華文明的象徵符號。

中國人遊刃有餘使用的筷子,在西方人的手裡卻難以駕馭,所以在他們的印象中,筷子從來不是簡單的進食工具,它與遙遠的東方國度神秘而華貴的文明緊密相連,如同龍文化一樣帶著古老而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