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說清:普通投資者,同時持有多少隻基金更合適?

“根據兩家基金研究機構的測算,最佳的持基數量是5~8 只。其中1~3只用於構建安全墊,2~3只構成核心資產,2~3只DIY風格資產。對於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可適當調整。核心其實是構建一個具有一定策略配置關係的投資組合來分散風險。”

知乎上有個提問:看到好的東西就想買,這是一種什麼心理?答:

正常心理

。市場上新發的、持營的基金琳琅滿目,每一隻都不乏亮點,都想入手。

那麼基金是不是買的數量越多越好?很顯然不是;那是不是越少越好?當然也不是。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其實是有一個

最佳持基數量的範圍

的,這個範圍是多少呢?

往下看。

1

//

持有多少隻基金更合適?

我們為什麼不只買一隻基金?

因為風險太大了

,想象一下如果年初把全部積蓄幾百萬都買了跟蹤家電指數的基金,今年你得多絕望,雖然之後很有可能會反彈,但是心理壓力實在太大了。

既然摸不清市場風格,那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海王”一樣買基金呢

?一是因為持基過於分散容易攤薄收益,畢竟有漲有跌;二是每個人精力有限,難以充分了解每一隻基金;三是買基金需要各種費用,成本也被拉大。

所以說,我們要把持基數量控制在一個適度的範圍內,

一是為了分散風險,二是為了儘可能多獲取超額收益。

那麼這個適度的範圍是多少呢?

有多家研究機構都就此做過分析。其中著名基金研究機構

晨星

給出的答案大家或許有聽過。晨星做了個測算,持有基金數量從1 到30 不等,同時更換組合中的基金品種,然後分別計算每個組合五年的基金業績波動程度。

結果顯示:持有1只基金的組合的波動率最大,每增加一隻基金就可以明顯改善波動程度;當組合增加到7只基金以後,波動程度和基金增加就沒有必然聯絡了,也就是說,

持有7只左右基金是比較合適的。

一文說清:普通投資者,同時持有多少隻基金更合適?

(來源:晨星投資者)

另外一家同樣受到官方認可的基金研究機構

上海證券

也曾就此做過測算。

結果發現,當組合基金數量從1只逐步變化至5只時,下行風險指標在各個持有周期均經歷了快速下移,當樣本基金提升至8 只時,分散下行風險的動力就顯得不那麼強勁了,再加入基金很可能還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最終給出的結論是:

純風險量化的角度,配置5~8 只基金足夠分散下行風險

一文說清:普通投資者,同時持有多少隻基金更合適?

注:下行標準差和VAR都是用來衡量基金組合風險的指標

資料來源:上海證券研報

因此,如果非要給出一個確鑿的答案,基金最佳持有數量是多少的話,

可以參考兩家基金研究機構的說法:5~8只左右

2

//

必須持有5~8只基金嗎?

當然不是。

如果您是一個

新手

,初入基金江湖僅僅想要體驗一番或者驗證自己的投資眼光,那麼放輕鬆,

買自己認可的基金

就行了。

如果您準備用於買基的錢

只有幾千塊、幾萬塊,那也無需囿於5-8只的限制

,可以適量減少一點,不然分攤到每隻基金上的錢過少,體會不到投資的樂趣,扣除手續費後掙不了多少錢。

如果您是一位

基金大佬

,早已笑看股市浮沉;或是具備較強專業性的機構投資者,那麼完全可以

按照自己的判斷和計劃來

決定持有基金的數量。

其實啊,在組合中持有多少基金為最佳並無定律。我們為大家推薦5-8只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大家分散風險,所以說,

整個持基組合的分散化程度,遠比基金數目重要。

我一朋友是某基金經理的腦殘粉,持有的7只基金裡,5只都是這位基金經理管理的,而且名字一看都是偏成長風格的,比如XX時代先鋒、XX核心成長、XX景氣優選……果不其然一看前十大重倉股,高度雷同,完全達不到分散風險的目的,這

5只≈1只

,單買一隻滬深300ETF的風險可能都要比買這7只要小。

PS:怎麼樣能知道自己買的各只基金之間的相關性呢?有一個網頁工具可以查詢:

https://qieman.com/portfolios/create?state=

複製到瀏覽器後開啟,輸入基金的名稱和自己的配置比例即可

基金相關性結果會用【-1,1】之間的數字表示,正數表示正相關,越接近1正相關性越高;負數表示負相關,越接近-1負相關性越高。相關性為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非系統性風險。

注:結果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還有一位朋友,零零總總也買了7、8只基金,但是其中1只買了接近10萬塊,是在認認真真搞投資,而剩餘幾隻基金都只買了10塊錢、20塊錢,純上車體驗,基本可以視作不存在。

總結來說,數目不是最緊要的,

要想實現風險分散,這5~8只基金之間要有一定的策略配置關係

3

//

5~8只基金該如何分佈?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這5~8只基金該怎麼買才能算是策略配置呢?如何構建一個理想的投資組合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計算資產組合風險的公式,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馬科維茨提出來的。

一文說清:普通投資者,同時持有多少隻基金更合適?

從這個公式中可以看到,一個組合的整體風險是由三個要素決定的,分別是:

各資產本身的風險

資產的配置比例

資產之間的相關性

基於此,挖掘基覺得大家可以分以下四步來用這5~8只基金構建組合。

第一步,

靜下心來,花點時間捋清楚自己有多少錢能用於買基金

,包括現在的儲蓄和未來的現金流,這些錢能投資多久?給自己的錢也分分類。再想明白想要靠基金投資在多長的時間內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收益目標。把這些想清楚,才能

對各類基金品種的大致配置比例做到心中有數

如果還是搞不懂,可以請專業的理財經理幫助。

挖掘基給大家整理了各型別的萬得基金指數在近10年的年化收益率,雖然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但也可以作為參考~

一文說清:普通投資者,同時持有多少隻基金更合適?

(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1/1/1至2021/12/15。風險提示:以上股票倉位和風險等級僅指通常情況,以具體基金合同等發行材料約定為準。收益率指對應的萬得基金指數表現,具體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數、股票指數型基金指數、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平衡混合型基金指數、靈活配置型基金指數、偏債混合型基金指數、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指數、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指數、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指數、短期純債型基金指數、貨幣市場基金指數。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也不代表具體基金產品表現。)

第二步,構建組合中的“安全墊”。

這一部分通常配置

貨幣型基金和純債型基金

,一共

1~3

只即可。因為貨幣型基金的資產配置情況市場上各家基本差別不大,純債型基金也不像權益類基金那樣風格多樣。如果風險偏好較低,這一部分可以增加投入的資金,加大配置的比例,但是基金的持有數量不需要增加。

第三步,配置組合中的核心資產。

這一部分可以優選

2~3

全行業的權益型寬基

,可以是長期業績較為優秀且持續穩定的主動型基金,也可以是整體較為穩定的大中盤指數型基金,比如跟蹤滬深300、MSCI A50等指數的ETF及聯接基金。

對於風險偏好相對較低的投資者而言,

可以選擇把1~2只權益型寬基替換為“固收+”類資產

,比如偏債混合型基金、二級債基等。組合中的這個部分的短期業績不一定是最亮眼的,但中長期持有更有機會能夠為投資者帶來持續、穩定的收益。

第四步,DIY組合中的風格資產。

這一部分可以配置

2~3

行業主題基金或者具有明顯風格特徵的權益型基金

。近兩年A股市場將以結構性行情為主,不同板塊之間此消彼長會是常態,但是並不建議大家追逐熱點、追漲殺跌。如若要想分享板塊上漲的紅利,應該著眼於基本面和中長期市場風格進行板塊的判斷選擇。

這一部分也

可以適當配置一些小盤基金和新興市場基金

,來全方位分散風險。這一部分在整體基金組合中的配置比例建議不要過高,大概佔總資金的10%-30%即可,投資期限長、風險偏好極高的投資者也可以適當提高配置比例,如果不能準確擇時,建議分批入場。

對於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這一部分更要謹慎配置,減少投入。

所以,你現在手裡一共持有多少隻基金?

正好用週末的時間好好盤一盤。持基過多的可以給基金做做減法,搞搞“斷舍離”;只持有1、2只基金的可以看看自己是哪一部分沒配置,是否需要補上,物色一下優秀的基金,等待時機入場。

風險提示

本資料觀點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法律檔案,資料中的所有資訊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我公司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以上內容不構成個股推薦。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淨值高低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對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管理人不保證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並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市場有風險,入市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