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浦江人33丨周子清:戲裡人生 道不盡的鄉情

五湖四海浦江人33丨周子清:戲裡人生 道不盡的鄉情

【編者按】浦江,一方不斷創造發展奇蹟的熱土,一代又一代的浦江人離開故鄉,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水滴石穿的韌勁,奔騰不息的力量,揚名於五湖四海。今年的10月4日—6日,浦江將召開首屆鄉賢大會,與在外的遊子們一起共繪美好願景。近日,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系列報道《五湖四海浦江人》。

周子清:國家一級演員,研究館員。1966年,生於花橋臺頭壪村。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浙江戲劇家協會會員,浙江曲藝家協會副會長,浙江省導演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浙江省戲劇發展促進會理事,杭州市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

說起周子清這個名字,相信很多戲迷朋友都不陌生。他是《斷橋》裡的許仙、《徐策跑城》裡的徐策、《江南第一家》裡的朱元璋、《畫龍點睛》裡的李世民,扮演過三十多位古今人物。他憑藉自己精湛的表演和動聽的唱腔,成就無數婺劇名段,成為家喻戶曉的婺劇名角。從學戲、唱戲到如今的品戲、導戲、畫戲,從小戲迷變成老戲骨,他的一生和戲劇緊緊連在一起,併為之努力奮鬥,不斷求索。

五湖四海浦江人33丨周子清:戲裡人生 道不盡的鄉情

小小少年就愛看戲

“我的老家是浦江縣花橋鄉下宅大頭灣村,在一般的地圖上都找不到。”1966年3月3日,周子清出生在浦江縣西南部的一個小山村,兄弟姐妹六個,一家八個人擠在一間破舊的老房子裡。前門對著小黃山,後門就是後山。

“那時候家裡窮啊,連醬油都不能經常吃到。有一次,我摸黑到灶臺找到一瓶,以為是醬油,倒在碗裡下飯,沒想到是菜油,倒掉又可惜,就把整碗飯生生地嚥下去了!”即便說起童年的苦日子,周子清還是一副洋洋自得的表情,“小時候,看母親燒青菜,剛放了點油,聽到吱的一聲,青菜下鍋了,那個香啊,至今難忘。”

小時候,周子清最高興的事就是跟哥哥姐姐去大會堂看戲。所謂的戲,大多是附近幾個村莊的民兵組成的俱樂部成員表演的。至今還記得當時看《地主收租》時的情景,平時忠厚老實的大哥竟然扮演起頭戴瓜皮帽、身穿長大褂、手中一把算盤打得噼啪響的地主狗腿子,一上臺就引得村民們的笑聲掌聲。還有革命樣板戲《紅燈記》,村裡殺豬的黃金木扮演李玉和,一舉一動,像模像樣。鐵梅與李奶奶則是由當時山村最美麗的光美、美芳姐姐演的。她們那種淳樸自然的演出風格,至今讓他難以忘懷。他看過的戲還有村俱樂部演的婺劇《十五貫》,他姐姐參演的《大刀舞》,還有金塢村演的婺劇《太白醉寫》《穆柯寨》《大破洪洲》等。當時常演的戲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半籃花生》等,少年時代的周子清非常喜歡模仿戲中的李玉和、郭建光、楊子榮等英雄人物。

小學四年級,周子清第一次登上村大會堂的舞臺,表演《小司機》《學習雷鋒》《長征》《四個現代化》《打倒“四人幫”人民喜洋洋》《東郭先生與狼》等節目。那座簡陋的山村大會堂,成了他戲曲道路起航的地方。他滿懷深情地說:“沒有那時山村大會堂給我播下的藝術夢想的種子,就不可能有我今天擁有的藝術空間!”

迷戀音樂天賦不凡

周子清的父親是一位篾匠,雖然大字不識,卻對“三十六本亂彈,七十六本徽戲”如數家珍,堪稱婺劇“超級戲迷”。父親心靈手巧,經常在家門口拉用蛇皮和毛竹筒自制的胡琴,自娛自樂,文戲、武戲、“家戲”(家庭生活戲)、“國戲”(三國戲)都能唱上幾段。

在父親的影響下,周子清11歲就能拉二胡了,表現出不凡的音樂天賦。他回憶道:“那時候,村裡放映朝鮮電影《賣花姑娘》,看得哭聲一片。我也被電影那美妙婉轉的主題曲深深吸引了,將旋律暗記在心,回到家裡,用二胡拉給媽媽聽,媽媽聽得熱淚盈眶。我當時懵懵懂懂,音樂竟然有這麼一股力量啊!”

五湖四海浦江人33丨周子清:戲裡人生 道不盡的鄉情

1977年,周子清被酷愛音樂的周文匯老師選中,轉學到當時的花橋公社少體班,一邊練體育,一邊學音樂。那時“文革”剛剛結束,在學校組織暑期宣傳隊的巡迴演出中,他有板有眼地演了戲曲人生中第一個角色——課本劇《東郭先生和狼》中的趙簡子。當他扯著童嗓高聲唱著那句老師用西皮曲調譜曲的歌詞“翻山越嶺打豺狼……”,臺下的農民都拍手叫好,讓他覺得很滿足。

從此,周子清有意識地減少體育訓練時間,專心跟周文匯老師練習音階和音區。電影《閃閃的紅星》有一首主題歌叫《映山紅》,原唱是著名女高音鄧玉華,而年僅12歲的周子清和著老師的腳風琴,竟然唱到最後的高音部分。老師激動地說:“孩子,你將來會出山的!”

電杆告示改變命運

少年周子清除了迷戀音樂,還酷愛寫作,語文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作文得過全校競賽第二名。但他偏科嚴重,初中轉了兩個學校,成績不升反降。

此時的周子清已經顯露出“戲胚”的底色,經常跑到浦江城北婺劇團,看人家排演。家人也支援他走文藝之路。“我們家兄弟五個。回想起來,這可能是我唯一的出路。”談到走上婺劇的專業道路,他非常動情。“幸運的是,我還在花橋中學念初二那年,姐夫石繼爐在浦江縣城四牌樓的一根路燈杆上看到了一張告示,上面寫著‘金華地區婺劇培訓班招生’字樣。他帶我去浦江文化館參加初試,唱了段西皮導板,模仿了兩個動作,就算過了。回到家裡,我很緊張,畢竟整個金華地區有上千人報名初試,最終只招大班和小班共40人,不行的半年後還要被送回家。後來,我拿到到金華複試的通知書,才算放下心來。”

龍套苦練唱唸做打

1981年4月,周子清如願進入金華地區婺劇培訓班學習。16歲的他正值男孩的變聲期,忽然有一天,任憑怎麼努力都發不出高音了。他害怕了,趕緊寫信向姐姐周秋英求助。

姐姐趕到金華,打聽到上海有一位音樂老師會用一種奇特的方法來訓練變聲期的嗓音。於是,她帶著周子清赴上海拜訪這位老師。幾天後,周子清學會這種像練“蛤蟆功”一樣的咽音練聲法,這讓他受益匪淺。

五湖四海浦江人33丨周子清:戲裡人生 道不盡的鄉情

周子清的婺劇道路並不平坦。從1981年11月參加浙江省第一屆小百花會演,扮演《三請梨花》中的老參軍,到1985年4月學成畢業,分配到浙江婺劇團,一直是隻有兩三句臺詞的“龍套”,甚至在演出人員中把他的名字印成“周志濤”。就是跑龍套,他也一遍遍揣摩角色性格,演得不亦樂乎。他牢記婺劇團老書記嚴宗河教他的陸游的詞句:“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他一邊到處購買借閱書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一邊苦練“唱唸做打”的婺劇表演基本功。

抓住機會終成大器

對周子清的舞臺人生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婺劇界一代名伶鄭蘭香。正是她的鼓勵,讓他有了上臺當主角的機會,一炮走紅。第一次參加浙江省戲劇節,他就拿到“青年演員一等獎”。

那是1985年下半年,周子清在浙江婺劇團已經演了半年多的“蝦兵蟹將”,主角的夢似乎離他很遠。團長鄭蘭香看中周子清,有意培養這位老實練功、話語不多的“龍套”,就讓他分演《白蛇前傳》許仙一角的第六組,也就是最後一位替補。這個角色不但是主角,而且能到杭州參加浙江省第二屆戲劇節,他興奮極了,向師兄和前輩苦學許仙的“十三跌”,達到學精學絕的地步。

這時,周子清的機會來了,飾演許仙的前三組候選人,有的因為“白娘子”生小孩,有的因為“小青”生病,有的因為“許仙”受傷,把機會留給他所在的第六組。鄭蘭香問周子清:“你行不行?”周子清心想好不容易機會來了,就看你能不能成了,天天起早摸黑地苦練。

到了9月10日,周子清在參加市裡一次演出時“搶背”意外受傷,堅持演出結束才到醫院,醫生診斷是鎖骨骨折。此時距離10月12日浙江省文化廳審查節目日期不到一個月了。金華市中醫院的醫生提醒他“傷筋動骨一百天”,至少要休息三個月才能做動作。但他咬咬牙,仍然堅持練腿功,稍微能動,又開始奔跑跳躍。

在11月參加浙江省第二屆戲劇節時,周子清奇蹟般地出現在舞臺上,並和搭檔張建敏、陳美蘭、趙姝姝(飾前半場文戲中的許仙)等人脫穎而出,四人分別獲得“青年演員一等獎”“浙江省藝術明星獎”“浙江省新花獎”等。

此後,周子清的舞臺表演一發不可收。憑藉《徐策跑城》中的徐策、《百壽圖》中的郭子儀、《江南第一家》中的朱元璋、《畫龍點睛》中的李世民、《紅燈記》的李玉和、《黃大仙》中的黃初平、《薛剛反唐》中的薛猛等30多位古今人物,在戲曲界嶄露頭角。從事婺劇表演藝術26年間,他不斷改良和昇華自己的唱腔和風格,藝術之路越走越寬。

詩文書畫多才多藝

生活中的周子清是一個真誠而熱情的人,而他的多才多藝又使他總能成為朋友聚會的中心。他擅長模仿和表演即興小品,情不自禁的彈奏和哼唱,都讓座上賓客如痴如醉。

回想老家的一草一木,周子清覺得那是充滿詩意的山山水水。於是,他在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又多了一樣愛好——寫詩。除了婺劇演唱專輯《梨園清音》之外,他還出版過《花溪尋夢》《梨園尋夢》《朱溪尋夢》等多部個人詩集與文論集。對他的詩集《花溪尋夢》,《美術報》社社長、《文化交流》雜誌總編輯傅通先如是評價:“仔細讀完他入集的近200首詩,我再次感到驚奇。其中多數詩篇並非泛泛之作,而是思想活躍、感情真摯、不拘程式、詞藻豐美的作品,雖然難有歷代詩豪詞傑那樣的傳世名篇,卻無令人生厭的文儈酸儒之類的卑微賣弄。”

五湖四海浦江人33丨周子清:戲裡人生 道不盡的鄉情

浸淫於戲曲表演藝術三十七載的周子清,在離開舞臺後,仍然對戲曲夢縈魂繞。為擺脫內心的糾結,他拿起畫筆在紙上“唱”起戲來,畫戲曲人物。這是以戲曲人物為描摹表現物件的中國人物畫。由於熟諳戲曲表演程式,加之本身就有良好的美術功底,他畫起來得心應手。他將動態的戲曲人物形象呈現於筆下,以形馭神,形神兼備,作品簡潔幹練,線條明快,畫中戲曲人物神態各異,充滿生趣。他說:“我用繪畫藝術來傳承與弘揚戲曲,希望在畫面中延續我傾注一生心血與熱情的戲曲舞臺。”

唱不盡濃濃家鄉情

在周子清眼裡,家鄉是個有聲有色的好地方,梅花的粉色、百合花的白色、映山紅的紅色、紫藤花的紫色,山谷間的風聲、潺潺的溪流聲、夏天的蛙聲、村民的歌聲,讓他在有聲有色中度過童年。

因為對家鄉的眷戀,2001年7月,周子清在調任金華市群藝館曲藝幹部後開始潛心創作,改編並演唱老家的花溪山歌和金華山歌。2004年6月,他應邀到央視用純正的金華話演唱了幾首山歌,其中《金華是個好地方》深受好評。“還是蠻喜歡站在家鄉的戲臺上唱戲,感覺很好。”這些年來,周子清曾多次送戲回浦江,用地道的浦江亂彈、浦江道情等藝術形式回饋家鄉的父老鄉親。在2013年“仙華之夜”納涼晚會上,他還自編自演自唱了一段《浦江亂彈唱浦江》,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

這些年來,周子清始終關注家鄉的發展。他直言,浦江一年一個樣,處處好風光。當年老家那座簡陋的山村大會堂已經搖身變為文化禮堂 。“如果說以前的山村大會堂是村民們看電影看戲和開社員大會的地方,那麼文化禮堂是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基層的地方,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也是人民百姓的精神家園。”他希望文化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大基層文化禮堂建設力度,不僅要增加文體設施等硬體,更要培育基層文藝隊伍,比如什錦班、鼓樂隊與排舞隊等,更加有聲有色。“我們文化人有責任與義務做一些力所能及事,讓基層文化禮堂更加欣欣向榮。”

(感謝浦江縣委統戰部、浦江縣融媒體中心供稿,浦江縣委宣傳部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