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一詞來源新觀點

作者光輝歲月

“滿洲”一詞來源新觀點

清太宗

公元1635年農曆10月13日,後金天聰汗皇太極在瀋陽故宮釋出了一條重要的詔書:“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曏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清太宗實錄》在這份詔書中,曾經強調了滿洲一詞為原稱,但是翻遍之前與東北地區有關的古籍史料也並未發現任何關於“滿洲”二字的任何相關記載,難倒“滿洲”一詞真是後來人們所說皇太極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而給女真(諸申)人弄的一個新名字矇蔽世人的嗎?

“滿洲”一詞來源新觀點

這件事情還需從愛新覺羅家族的起源說起。愛新覺羅家族的始祖名叫孟特穆(也叫猛哥帖木兒),孟特穆的父親叫範察,是女真斡朵裡部落(萬戶府)的首領,在被野人女真打敗被迫南遷之前,該部落原來所在的位置在黑龍江中下游與松花江交匯處,這片廣袤的區域曾經有一個古老的名字叫胡裡改,在《金史》中有對其明確記載,金代時設立了胡裡改路作為女真故地之一直接歸上京路管轄,胡裡改分別被後來的朝鮮人和俄羅斯人音譯成“兀狄哈”和“烏德蓋”,這樣一來就能夠根據其發音想到“胡裡改”一詞的來源,那就是“勿吉”,這個詞為滿語weji“從林”的意思,改詞首次出現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魏書》書中:“勿吉國,於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國有大水,闊三里餘,名粟末(蘇完/松花)···”可見地域吻合。到了隋唐時期被稱為“靺鞨”,這裡要劃一個重點!一個被忽視很長時間的重點!那就是在隋朝和唐朝前期“靺鞨”一直寫成

“靺羯”

!!

這樣一來是與之前的“勿吉”的發音能夠對應上的,但是後來隨著渤海國的建立與發展並與唐朝交往逐漸密切,關係也越來越好。唐朝的史官認為寫其族名中帶“羊”字旁有欠妥當,於是“靺羯”後來被寫成了“靺鞨”考慮到當時的漢語發音與現代漢語的發音出入很大,所以在當時“鞨”與“羯”發音應該相近。說道這裡大家就會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靺羯”一詞的讀音不僅與之前的“勿吉”一詞相近,更與後來的“滿洲”一詞相近!這也正是本篇文章想表達的核心內容!

“滿洲”一詞來源新觀點

靺鞨騎手

靺鞨(羯)後來分為粟末靺鞨(羯)和黑水靺鞨(羯)兩個大分支,由於粟末靺鞨(羯)在高句麗被滅之後南遷,建渤海國,漢化之後與黑水靺鞨(羯)在各方面的差別逐漸越來越大。到了渤海國被遼國所滅時,契丹人為了方便區分與管理直接將粟末靺鞨(羯)稱為渤海人,透過翻閱古籍將黑水靺鞨(羯)叫回“女真”與“肅慎”同音。

由此事情便明顯起來並引出另一個重點!當時的“女真”一詞為遼代契丹所起,並非自稱!但是叫的時間長了“他稱”便也成了“自稱”,後來女真崛起反遼,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沒有忘記女真與渤海同本同源,渤海人也是如此。但是此時強大的是女真,並非渤海,兩者的關係也是渤海投奔女真,為了保證女真自己老大哥的地位,女真族名改回靺鞨(羯)的事情雙方誰都不曾提起也不敢提,就這樣,“女真”這一稱呼便從遼朝一直被叫到了明朝末年。

“滿洲”一詞來源新觀點

直到後金的第二位大汗皇太極在翻閱歷史的時候發現了這件事情。正逢當時女真66部剛統一不久,各部落之間的舊矛盾沒有消除進而演變成了八旗內部各旗之間的矛盾,從而發生了其中一旗與明軍陷入苦戰,另一旗路過拒不支援的令皇太極震怒的醜聞。太祖努爾哈赤晚年留下對後金境內漢民的暴政導致女真人與境內漢人之間的隔閡沒那麼容易消除,歷史上的金王朝鋒芒過盛導致無論是中原王朝還是漠北蒙古都註定不會對女真一詞有什麼好感,這對國家今後的戰略與發展無疑都是不利的。

因此,皇太極決定對女真(諸申)進行辨證與更名,至於為什麼沒有叫回靺羯(鞨)而改用滿洲一詞代替,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無論是靺羯還是靺鞨都屬於生僻字,認識的人太少,不利於對外宣傳。

第二:為了克明朝五行數火的目的確實是在當時的考慮範疇之內。

第三:縱觀整個本民族歷史,靺羯(鞨)時期遠沒有女真時期那般光輝,直接搬用反而會有降低士氣的風險。

但不論原因如何,個人相信,勿吉—靺羯—滿洲的演變說法明顯要比之前“李滿柱”和“曼殊室利”等各類說法的來源更加可靠。因為這其中要考慮到古代女真語音譯成漢語所帶來的音譯差,還有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的發音差,由此看來這一稱謂經歷了從南北朝時期一直到明末清初大致有一千兩百年的歷史還能在發音上保持如此的相似度應該說算是一個奇蹟!這也是為什麼天聰汗在詔書中肯定“manju”是本民族原名和“統緒綿遠”的信心之所在。至此本文(或者說我個人)正式總結並提出“滿洲”來源“靺羯”的觀點。恢復原本屬於這一稱謂至今的一千六百年的悠久歷史!還望大家支援!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