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39歲時突然出家引各方猜測,弟子豐子愷道出背後真相

弘一法師39歲時突然出家引各方猜測,弟子豐子愷道出背後真相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送別》所致處,無人不輕歌。1913年這首傳世之作誕生之時,李叔同尚是李叔同。五年後,他在書案前為好友姜丹書之母作完墓誌銘,決然斷筆而去,入寺出家。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只剩身披袈裟、慈悲入世的僧人——

弘一法師

。堂堂文藝奇才中年遁入空門,是一念興起還是別有深意,也許我們能從豐子愷的解讀中找到答案。

李叔同1880年出生在天津,家中經營鹽業、票號生意,是天津鉅富。李父篤信佛學,常做善事,家中妻妾、子嗣眾多。李叔同受家庭氛圍影響深重,從小向善,敏感多情。接觸新思潮後,

李叔同很欣賞康有為和梁啟超的革新之舉,

在求學生涯中緊隨進步潮流,心懷家國,後留日深造,醉心音樂和話劇,歸國後引領了中國話劇崛起,從事教育、書畫工作。落髮出家後,他專心傳播佛法,書法造詣精深,一生在文藝方面貢獻卓著。

弘一法師39歲時突然出家引各方猜測,弟子豐子愷道出背後真相

39歲

那一年,李叔同放棄俗世種種名譽和情感,

搖身一變成了潛心修行的弘一法師

,這一驚人之舉的因由被世人百般揣度,杜撰出多個傳奇版本。

一說為情所困

李叔同早年家境富裕,才情出眾,擅長書法,在音律、創作方面都有成就,儼然是風雅卓絕的翩翩公子。風流才子的感情經歷大都豐富,李叔同有過

四段感情,大都慘淡收場、無疾而終

,一段是與早年的原配妻子俞氏,一段是與天津名妓楊翠喜,一段是與上海名妓李萍香,最後一段是日本妻子雪子(又有說是葉子)。

李叔同年少時鐘愛音律,常常出入劇院、青樓,

楊翠喜

是當時天津出名的歌妓,容貌清麗,才華出眾,李叔同是她的座上賓。兩人年少多情,愛好相投,很快生產了情愫。但以楊翠喜的身份,李家自然非常反對他們之間的感情。迫於家庭壓力,李叔同不得不與楊翠喜分開,前往日本留學,臨別特地為她作詩寄託深情。李叔同留學期間,楊翠喜被人花重金贖身,贈與王爺載振,最終鬱結而死。

弘一法師39歲時突然出家引各方猜測,弟子豐子愷道出背後真相

相傳李叔同為此情傷,產生遁入空門的念想

。但楊翠喜之事發生於1907年,李叔同在1918年落髮,之間

相隔十餘年

,從時間上看間隔過長,並沒有必然性。弘一法師

“為情所困出家”

的說法也就成了捕風捉影的杜撰傳聞。

一說因破產打擊

李叔同家

資產百萬,

從小過的都是富家子弟的生活,即便因支援革新流轉到上海,他也可以從自家在上海的票號裡支取錢財。富足的經濟條件支援了他肆意、自由的生活,為他創造了寬鬆的環境去研究音樂和戲劇,專注發展愛好、發揮才華。但辛亥革命使得李家的生意大受打擊,1911年,票號倒閉,李家陷入破產困境,李叔同一下子從富貴先生變成了清貧的文藝學者。

有人猜測,經濟困頓後,李叔同的生活和心理狀態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因無法面對窘困和現實,所以他才遁入空門。但事實上,自1911年破產到1918年落髮,

7年間李叔同並未一蹶不振或停滯不前,反而相當忙碌、精彩。

弘一法師39歲時突然出家引各方猜測,弟子豐子愷道出背後真相

期間,他擔任了報社編輯,參與創辦了文美會,還到多所大學教授美術、音樂等。經考證,後期李叔同並不迷戀奢華生活,衣食用度都不刻意追求,談不上

“因破產打擊

”而出家一說。

一說因友人影響

李叔同交友廣泛,其中不乏富貴子弟。1913年,好友許幻園家中破產,臨行前去與李叔同告別。他於門前喚出李叔同夫婦,說了句“

叔同兄,我家破產了,我們後會有期吧

”便含淚而別。友人離去後,李叔同獨自在雪中徘徊良久,心中百感交集,有感而發,疾書寫下

《送別》。

有人猜測,世道變遷、友人分別讓李叔同心中生出蒼涼之感,他發現世事都是白雲蒼狗、轉瞬即逝,因而生出了斷塵緣的想法。但這一說法從時間和情感上來看都不符合邏輯。

1913年《送別》誕生,5年後李叔同出家,時間間隔過長

。而且李叔同早年經歷坎坷,一系列重大打擊都沒能讓他絕望,僅因朋友分別就痛下決心出家的可能性並不高。

一說為追求

李叔同與豐子愷私交甚篤,豐子愷對於李叔同出家的因由給出這樣的解釋:

他遁入空門,我能理解他的心,他出家是當然的。人的生活有三個層次,一層是物質,二層是精神,三層是靈魂。

物質是人生活的基礎需求。精神能成就人的藝術創作,靈魂是宗教信仰。他認為李叔同在39歲那一年達到了第三種境界,所以才出家的。

弘一法師39歲時突然出家引各方猜測,弟子豐子愷道出背後真相

從李叔同的經歷來看,他

一生經歷起伏跌宕

,理想受挫、雙親離世、孩子夭折、愛人他嫁又鬱結而死、破產危機、友人離去……這些對一個敏感多情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又一次打擊,一步步讓他看到了世界的真實模樣。在動盪的時代和生活中,藝術不足以安放他全部的情感和思想,皈依佛教,了斷塵緣,免受外界因素干擾成了他註定的歸宿。

落髮

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原本與她

分居兩地

,落髮前給妻子去通道:“我想,你的體內住著的不是一個庸俗、怯懦的靈魂,願佛力加倍,助你度過這段日子,做這樣的決定,非我薄情寡義,在西天無極樂土,我們再相逢吧。”

妻子趕去見他,問他:“請告訴我什麼是愛。”弘一法師回:“愛,就是慈悲”。

弘一法師39歲時突然出家引各方猜測,弟子豐子愷道出背後真相

從此,他以身伺佛,徹徹底底成了那個身披袈裟、祥和慈悲的弘一法師。弘一法自小有慧根,心懷仁善,出家後連蟲蟻都捨不得傷害,每天給路邊的枯樹澆水,青燈黃卷下傳法、授業多年,連張愛玲都說“

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外,我是如此謙卑

”。

弘一法師雖了斷塵緣,但愛國之心不死。抗戰後,他一邊宣傳佛法,一邊鼓舞人們反抗侵略,自嘆“

我吃的是中華的糧食,喝的是溫陵的水,身為佛家子弟,在此情此景之下不能盡一份心力,挽救國家危亡

”。1942年,弘一法師染病,手書“

悲欣交集

”後安然離世。

弘一法師的

前半生屬於紅塵、後半生屬於佛法、終生屬於藝術

。他的出家除卻世事所累,也由他本身的性格決定。多情敏感、心懷仁善的人在動盪中註定要受內心的折磨,佛法割斷了他的塵緣,也讓他找到了皈依,助他進入了人生的另一種境界,在藝術上大有所成。由此可以想見,人生的諸多轉折,並非一朝一夕產生,而是在天長日久的積累下爆發,深究其因由,都逃不過“

宿命”與“抉擇

”罷了。

文/劉白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