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帝嚳最小的兒子堯,更是一位流芳千古的賢帝

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堯是古代人們心目中最賢明的一個帝王。“堯”在古代文字中有“高”的意思,人們為了稱頌他的光輝業績,所以就用“堯”來做他的諡號。堯的本名叫伊祁,號放勳,是帝嚳最小的兒子。他起初被封作唐侯,後來繼承了帝嚳的事業,擁有天下,在陶這個地方建都,所以人們又稱他為“陶唐氏”。堯執政時明察秋毫,知人善任,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家一片昇平氣象,人民安居樂業。

他是帝嚳最小的兒子堯,更是一位流芳千古的賢帝

傳說高辛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的女兒、成婚以後仍留住在孃家。這年正月未,伊耆侯老兩口帶著慶都,坐上小船遊覽觀光。到了正午時分,忽然颳起一陣狂風,迎面捲來一朵紅雲,在小船上方形成扶搖直上的龍捲風,這旋風裡彷彿還有一條赤龍在飛舞。到了晚上,慶都正睡意朦朧之時,陰風四起,赤龍撲到了她的身上,她一下子就神志不清了。

他是帝嚳最小的兒子堯,更是一位流芳千古的賢帝

等第二天醒來時,只見身旁留有一張沾滿口水的畫兒,上面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尖下圓,八採眉,長頭髮,上書:亦受天佑。她將這圖畫藏了起來,不久後就發現懷孕了。過了整整十四個月,慶都生下了一個兒子。她拿出赤龍留下的圖文一看,兒子和圖上的人一模一樣。在慶都生下兒子之時,帝譽的母親恰好去世了。帝嚳一連為母服孝三年,把慶都和兒子的事兒都拋在腦後。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孃家,直到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身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聖帝大堯。

他是帝嚳最小的兒子堯,更是一位流芳千古的賢帝

堯做國王時,以節儉、樸索聞名天下,是一個非常體恤民情的國君。傳說他住的房屋是用參差不齊的茅草蓋成的,屋裡的柱子和橫樑都是拿山下粗糙的木頭隨便架起來的,連刨都沒有刨過。他吃的是糙米飯, 喝的是野菜湯,穿的是用一種叫作“葛”的植物織成的麻布,天冷了就披上一件破舊的鹿皮衣抵禦風寒。平時,他使用的器皿都是自己親手做的土缽陶器,從不伸手向百姓要一針一線。不僅堯本人品德高尚,他身邊的大臣也都以賢德著稱,例如司徒舜,司馬契,農師后稷等。所以堯在位的時候,雖然又鬧旱災,又發洪水,但是老百姓都沒有埋怨,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克服困難。

堯的賢德,連天帝都深受感動,於是在他所住的茅屋,降下了十種吉祥的徵兆,以表示上天對他的嘉獎。比如說,堯的庭前長有一種名叫奠莢的草,它長在臺階的縫隙裡。這種草從每月初一起,一天長一莢十五長十五個莢子,從十六起,又每日落一枷,至三十日全部落完。如逢小月沒有三十,就剩一莢掛在莖上,乾枯不落。堯把它當日歷使用,叫它“歷草”

他是帝嚳最小的兒子堯,更是一位流芳千古的賢帝

還有一種叫屈佚草,也生長在庭前的階臺上。如果有巧言獻媚的人走到它跟前,它就會把腰彎下來,直直地指向來人。因此,人們又把它叫作“指佞草”。

堯在位第三十年,海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漂浮的“槎”,這個浮槎有時大有時小,常常圍繞著四海漂浮,繞完四海剛好是十二年,如此週而復始,人們稱為“貫月槎”,透過這些神奇的跡象,堯的聲名遠揚,成為人們心中的聖賢。

他是帝嚳最小的兒子堯,更是一位流芳千古的賢帝

堯一心操勞國事,從來都顧不上保養身體,當時槐山有個叫偓佺的採哲老漢,因為遍嘗仙藥,身上長滿了白毛,眼眶也變成了方形,能夠看見很遠很細小的東西。他年紀雖老,但身輕體健,疾步如飛。偓佺聽說堯日夜為百姓操勞,經常連飯也顧不上吃,身體十分瘦弱,就帶了好些松子和仙花異草,不遠千里前來,勸導堯服食仙藥,益壽延年,堯謝領了採藥老人的心意,不過他實在太忙了,一直沒有留心服食。結果,宮裡吃了這些仙藥的人都活到了二三百歲,而堯只活到一百出頭就去世了。

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查防政治得失,選用賢才。帝堯訪賢,最著名的還要首推“許由洗耳”的故事。

他是帝嚳最小的兒子堯,更是一位流芳千古的賢帝

據說河南陽城有個人名叫許由,品德高尚,很有才學。堯知道後,就想把帝位禪給他,於是親自登門拜訪。那許由聞訊後,急忙跳牆逃跑,隱姓埋名,到穎水北岸的萁山下耕舊種地大了。一晃好多年過去,堯又派人來規勸他,想請他出山當九州長。許由聽了那些話,覺得弄髒了自己的耳朵,因此等規勸他的人走後,就急急忙忙地跑到潁水邊,用清水來洗耳朵。這時,巢父正好牽著一頭小牛到這裡飲水,他看到許由正在洗耳朵,就問他怎麼回事。巢父也是一個著名的隱士,他不慕名利,逍遙自得,在樹上築巢而居,所以人稱“巢父”。

他是帝嚳最小的兒子堯,更是一位流芳千古的賢帝

許由見問,就說:“堯帝又派人請我出山,那些世俗的話玷汙了我的耳朵,我要好好洗一洗。”巢父聽了許由的話,“哼”了一聲,嘲諷道:“你既然如此不屑於聽世俗的話,為什麼不躲到杳無人煙的地方去?這樣誰也不知道你,誰也不議論你,更沒人用世俗的話來玷汙你的耳朵。你四處隱居,不就是為了博取一個好名聲嗎?你嫌俗人的話弄髒了你的耳朵,我還嫌你的耳朵弄髒了河水呢。”說完,巢父就氣呼呼地牽著牛到上游去了。許由聽了巢父這番話,心裡十分慚愧,真的退隱到荒無人跡的地方,夏天住在樹上,冬天就搬到山洞裡,餓了吃山上的野果子,渴了喝河裡的水。他死了以後,被埋葬在箕山之頂。由此,箕山又得了一個名字叫許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