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文章的開始,世超先給大家播報一個戰況,咱們差評要進決賽圈了。

這麼說吧,現在整個公司裡,還陰著的人,比我頭髮都少。

因為差評君已經陣亡了,所以今天由世超在這裡講兩句。

這段時間,不管你是男是女是性別酷兒,最關心也最敏感的一個數字,應該不是體重,而是體溫。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畢竟現在人中招了,基本都會伴隨發燒。

所以一旦發現自己體溫超了,基本就可以判定:我 TM 陽了

( 大概 )

像世超為了鑑別自己陽沒陽,每天要測 3 次體溫。

那問題來了,如果你有 2 個溫度計,就會發現它們有時候結果不一樣。

像咱們編輯部的 2 個紅外溫度計,有時會差一度。

一個說我燒了,一個說我沒燒。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這種情況在網上還挺常見,如果此時還有一個水銀溫度計,那大家預設水銀測出的是正確的。

畢竟從有記憶起,醫生往你胳肢窩塞的就是水銀溫度計,它在一代人一代人的心裡,就是權威。

某紅外溫度計的評價 ▼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那水銀溫度計一定是最好的選擇麼?電子、紅外溫度計為啥會不準呢?

今天,世超和大家討論一下,溫度計到底哪個準,怎麼選,又怎麼測才準。

#水銀溫度計,又準又穩

但不夠安全

首先水銀溫度計的確很準。

這是因為水銀導熱性非常好,哪怕只有一丁點溫度變化,根據熱脹冷縮,水銀的體積也會跟著一起變。

當你從腋下掏出溫度計,水銀遇冷收縮。但溫度計有個很狹窄的曲頸,已經升入管內的水銀無法縮回,就會停在剛剛的高度,保證結果不會出錯。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這種簡單直接的測量方式,讓水銀溫度計不僅準確度高,也足夠穩定。

世超家裡唯一的測溫裝置,就是這根水銀溫度計,用了不少年,都有點感情了。

你真要說它不如其他溫度計的地方,就是測量時間久了點。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不過,大家也不能一直依賴水銀溫度計,這貨要禁產了。

眾所周知,水銀是有毒的重金屬,它對人體腎臟、心血管系統都有毒性,而水銀溫度計又是易碎的玻璃製品,這就有安全隱患了。

不光是對人體有害,水銀還會對環境造成巨大汙染。很多年前,瑞典、英國、法國、荷蘭等就已禁止使用和銷售含水銀的醫療裝置。

根據國家藥監局 2020 年釋出的相關通知,

我國從 2026 年 1 月 1 日起,也全面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產品。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一支水銀溫度計中的水銀含量大概 0。5 克,摔碎後一般不會導致嚴重汞中毒,但這是基於你及時正確清理的情況下。

所以手頭只有水銀溫度計的差友,使用要特別小心,更別拿它來測口腔溫度。

為了安全,有條件的可以考慮選擇電子、紅外溫度計。

#紅外和電子溫度計

安全但不穩

看到這你可能要說,水銀的要買不到了,紅外和電子的又不準,這搞毛。

別急,這類測溫計不準,往往不是因為它本來就不準。

聽著有點繞,先往下看。

下圖那姐妹拿的就是一款紅外溫度計。

紅外溫度計一般有兩種,一種插你耳朵測

( 耳溫槍 )

,一種懟你腦門測

( 額溫槍 )。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它的原理很簡單。

自然界的絕大多數物質,因為自身分子運動,都在不斷髮出紅外能量。你只要用紅外探測器測量這些能量,就可以算出物質表面溫度。

雖然這類溫度計測得又快又安全,但是有硬傷:太容易受環境溫度影響,而且影響還很大。

如果你開啟它們的說明書,就會發現這玩意嬌貴的很,它只能在一定溫度範圍內工作。一旦超過這個範圍,不好意思,結果可能就不準。

像同事家裡的紅外溫度計工作範圍就是 10 °C 到 40 °C 。

講道理,這個條件對於杭州冬天有點苛刻。家裡又沒有暖氣,不開空調的話,很容易低於 10 °C 。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如果你們有留意過,冬天保安站在小區門口給你腦門來一槍後,溫度計的顯示屏,就會發現:它要麼不顯示結果,要麼,偏得有點過分了。

嗯,這就是因為環境溫度太低了。

那電子溫度計如何呢。

電子溫度計透過溫度感測器輸出電訊號,然後轉換成內部積體電路能識別的數字訊號,最後顯示器顯示溫度。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它可以幫你測量腋下、口腔以及小菊的溫度,測量時間從 20 秒到 5 分鐘的都有,誤差一般不超過 0。1 °C。

聽著還挺牛逼,但根據世超查的資料,這小子不太穩。

電子元件老化,電池電量不夠了,可能都會影響準確性。

另外,它的工作環境也有限制。

比如某款型號的電子體溫計工作條件就是 5-40 °C ,只能說,它比紅外的稍微能抗寒點吧。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所以正常來說,電子、紅外測溫計出廠時都是準的

( 誤差在0。1~0。2°C )

,不準可能是因為產品老舊或者環境因素。

如果這兩項都沒問題,測溫還是不準,這時就要想想,是不是我們測的姿勢不夠帥了。

#怎麼測才能測得準?

1 、測量前的準備

沒錯,和你拍照一樣,在測體溫前,也需要好好打理一下自己。

如果要測耳朵,先把你那耳屎掏掏乾淨,如果要測腋下,麻煩擦乾胳肢窩的汗。

如果要測口腔,在之前的 30 分鐘不要吃喝,也不要抽菸。

如果要測額頭,也請記得撇開你那凌亂的兩根劉海,擦乾腦門上的汗。

此外,在測溫前的 20-30 分鐘,最好要處於室內環境,不要劇烈運動、進食、喝過冷或過熱的水、洗澡、冷敷、熱敷。

以上提到的因素,都會影響測量結果。

2 、測量時的操作

測量額頭時,額溫槍一般要距離你的腦門 1-3 cm 左右。

測量耳朵時,因為耳道不是直的,你得把耳道拉直了,再塞入耳溫槍。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測量小菊時,一般用的是電子溫度計。這個就需要微操了,你得扶著探頭,然後慢慢塞進大概幾毫米吧。

注意咯,這個過程有一點點不舒服,就別再往裡面插了,等個幾十秒到幾分鐘出結果了就行。

用完記得清理乾淨。

由於每款型號都有區別,具體操作大家還得參考說明書,比如有些額溫槍就需要碰到腦門。

另外,為了確保資料可信,紅外溫度計這種秒出結果的,最好連續測 2 次

( 間隔 10 秒 )

, 2 次結果誤差小於 0。3 °C 才行。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3 、測量結果的判斷

重點來了,不一樣的部位,測出的溫度是不一樣的。

耳部深處更接近腦內部,肛門更貼近體內,這兩塊兒溫度是比較接近人體中心溫度。理論上說,測耳朵和肛門的溫度會準點。

但是,我們也不必只測這兩部位。你測腋下,就按腋溫的正常範圍,比對自己燒沒燒。

世超查了一圈資料,覺得丁香醫生的圖既形象又全面,拿過來給大家參考。

圖源 @ 丁香醫生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假如你用水銀測出腋下 37。5 °C ,那就是發燒了,但你用電子溫度計測肛門是 37。9 °C,那還沒燒。

所以大家測溫度一定要對著部位去參考。

這可能也是,你用水銀測腋下和用紅外測腦門,結果不一樣的原因。

額外插一嘴,世超在查資料時,發現不少人不推薦測手腕。

這是因為手腕處於人體末端位置,一是不能很好體現體內溫度,另一個是手腕很容易受到環境溫度影響,結果會不準確。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總結一下

水銀溫度計穩準狠

,就是用的時候要千萬小心,建議提前百度下 “ 水銀溫度計摔碎後的正確操作 ” 。

編輯部同事就有摔碎的經歷,從此不敢用水銀溫度計了。

覺得水銀不安全的,可以買紅外溫度計。

額溫槍、耳溫槍都行,購買和使用時候注意一下它環境溫度的要求。

電子溫度計嘛

,個人認為它沒太大優勢。測量時間比較久,工作條件雖然沒有紅外那麼苛刻,但也挺嬌貴的。

如果真要說它的優勢吧,除了安全,就是可以測你小菊。。。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當然除了溫度計種類,大家選購時還可以關注一下精確度,不同溫度計的精確度也會不同。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特別提醒:家裡有 2 歲以下的娃,就只考慮電子、紅外溫度計,而且不要給娃測耳溫,拉直耳道時操作不當,可能會引起損傷。

總的來說,市面上沒有一款十全十美溫度計,各有各的優缺點,大家可以按照自己需求去選擇。

如果遇到測溫不準的情況,先看下說明書,自己操作有沒有錯誤。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

如果沒有問題,再看是不是環境溫度不行,開一下空調再試試。實在不行再考慮換電池,或者乾脆買個新的。

像編輯部那種誤差到 1 °C ,我估摸著不是操作和環境問題,丫就是壞了,改天就讓差評君換新的。

注:關於耳溫的正常範圍,丁香醫生給的上限是 37。5 °C ,有其他資料說 37。8 °C,有的甚至是 38 °C。

其實這些數字,不能定太死,每個人體質都不一樣的。數字只是一種參考,如果你感覺到不舒服,該休息還是得休息。

2個體溫計測出來不一樣,我到底發沒發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