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斗的前世今生:從北斗星君到九皇大帝之北斗七星,中國人的智慧

若把視線集中,仰看中國北方的天空,最先映入眼簾,是7顆很明亮、排列得很整齊的星星。如果用想象力把這7顆星連成虛線,虛線的形象就是一把長柄的鬥。這一把鬥,佔去了一大片北方的天空,中國人叫它北斗七星。

拜斗的前世今生:從北斗星君到九皇大帝之北斗七星,中國人的智慧

這七顆星,每夜都在動。移動的方式很特別也很規律,一夜之間,長長的斗柄繞著北方的天空,轉了半個圈子,其餘的半個圈子在白晝轉完。中國古人參考了這一客觀規律,創造了一句成語叫「斗轉星移」,形容時間的流逝。

北斗七星的斗柄有點像時鐘的指標,在天空旋轉,不但可以指示時間,也可以指示季節。如果每天黃昏靜待群星出現,你將會發現,斗柄所指的方向,四季不同。這就是自古流傳的節令歌訣:「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國人發現了北斗長柄的方向,每指向不同的方向,就彷佛號令天下,地上的季節也不同,天上的星辰也移形走位。於是,他們相信北斗是時間、季節的指標。中國 人發現了北斗的長柄,每年都很有規律地東、南、西、北指一圈,於是便根據它主要指示的24個軌跡,建構一種時空觀念,定出了24節令的時間指標,定製了羅 盤上24山的空間指標。漢代的司南盤面上,就有了北斗七星的註記。把北斗的斗子上,靠著最外的兩顆星,聯成一條直線,在這條直線約4倍的延伸處,有一顆白 色的星,無論北斗如何繞著它轉,它都兀然不動,這就是夜旅定向用的北極星。它的位置永遠是在正北。

古代商旅在大海和荒漠長期跋涉,不怕迷路,也不怕不知時間。他們只要找到北斗七星,就可以知道方向、確定時間。古代農民不會弄錯農耕季節,他們只要仰望鬥 柄所指的方向,就知道哪一個節氣快到了。北斗七星和中國人的實質生活息息相關。在以農立國、地廣人稀的神州大地,它關乎農業季節,百利交通方向,確定了它 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認定北斗指示方向和時間的功能之際,人們引伸出從觀察北斗發展到崇祀北斗的信仰。這種星辰信仰相信北斗是天地造化的樞紐,主宰人間 四季變化的命運。

拜斗的前世今生:從北斗星君到九皇大帝之北斗七星,中國人的智慧

自認天子的帝皇們,也把自己的皇宮皇城建成「斗城」、「紫禁城」,以圖上應天象,和北斗星域天、地、人相應。

按中國人古代的說法,北斗星群不只是7顆星,而是七明二隱,九顆星。九星的傳說或是淵源於近萬年前先民的觀察。當時當地的夜空,或確可搜尋到九星的佈陣, 當二星消逝在後來的星空,便從而遺傳下有關輔弼二星的紛紜解說。中國人自古以未便根據北斗運轉人間變化,主宰人間命運,從而推演天人相應的知識,並發展出 占卜、風水、氣功、修道的學說,更進一步鞏固對北斗及九星的信仰 。北斗九皇,已成為民族意象的神格化。

拜斗的前世今生:從北斗星君到九皇大帝之北斗七星,中國人的智慧

(二)秦漢兩皇朝的北斗崇祀

早在漢代,人們雖沒有形成「鬥母」和「九皇」的說法,卻已將北斗星辰人神化。

在「九皇大帝」的傳說未定位前,早期道教已吸收了道教之前漢代民間對北斗的信仰,並加以調整分工。在漢代,最普遍流傳於民間的說法,是北斗能註定人間的命 運生死。這種說法當然是源由於在以農立國、交通不發達、障礙危難極多的古代,北斗幾乎成為人們日常的農耕曆法和出門尋方向的根據。它成為當時人們求生存的 必要輔標。

西漢司馬遷《史記封禪書》:「及秦並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之屬百有餘廟」。這是見諸文字,說明朝廷奉祀北斗的最早記錄。

北斗的神格化形象,相信最遲在東漢代一世紀已出現。東漢代1紀中葉,山東嘉祥的武開明墓石祠,後石室第4石上刻有「北斗星君圖」,圖中的北斗七星,是前4星組成車輿,後3星組成車轅。這輛車沒有輪,它是騰雲駕霧而行,石刻上的北斗星神是一個頭上載著斜頂高帽的角色。

很顯然,這幅道教興起之前已出現的圖案告訴我們,當時在人們的信仰中,北斗已神格化。不過,那時的人流傳的說法是未脫西漢《史記天官書》中「鬥為帝車」的說法,把幻想中冥冥操縱這七顆星的力量,神化成一位星君,而不是把七顆星視為七位神仙。

有趣的是,北斗星君還有一位跟班仙人,替他捧著一顆小星,站在北斗第六星「開陽星」旁。到了現代,這顆星目前已有了天文觀測為依據,證實它確切存在。古人稱為輔星。

拜斗的前世今生:從北斗星君到九皇大帝之北斗七星,中國人的智慧

在漢代地位崇高

在漢代,北斗已是地位極高的神明。從漢代流傳下來的《尚書緯》,我們可以發現,當時人眼中認定在天幕上旋轉而位置不變的北斗,是「居天之中,當崑崙之上,運轉所指,隨二十四氣,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國分野年命,莫不政之。

在秦代和漢代重視的,是一套「天人感應」的信仰。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已告訴後人,當時的信仰是「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又認為北斗是 天帝的車子。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要建首都長安名為「斗城」。因為中央的帝宮(象徽紫微垣),要統治這個「斗城」,便得與北斗相應的人間政權、也一樣能運 於中央,臨制四方。

由於漢高祖劉邦是十月入咸陽,漢元年十月天上又有「五星連珠」之相。十月時,北斗星宿,斗柄指亥(西北)。因此,當時長安的西北角便命名「北斗極」。

北斗既然和影響人間生活的四時變化看來是那麼息息相關,又會影響以農立國的大國農業生,而且還是一顆與長安城「天地交感」的星宿,因此它也很容易被認作是 代表權力和政治權的符號。漢高祖時代對長安的命名,以及後來漢武帝征討南越時首祭「日月北斗登龍旗」,都說明北斗在帝皇心目中的份量。

綜合上述史料我們可以斷定,北斗在漢代,不論是西漢或後來的東漢,都擁有崇高的地位。

拜斗的前世今生:從北斗星君到九皇大帝之北斗七星,中國人的智慧

王莽靠北斗保權

值得注意是,謀篡漢祚的王莽,從《漢書王莽傳》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位搶奪西漢政權,介於西、東漢之間建「新朝」只16年的君王,極端迷信也極端依賴北斗:

「是歲(公元17年)八月,莽親之南郊,鑄作威鬥。威鬥者,以五石銅為之,者北斗,長2尺5寸,欲以厭勝眾兵。既成,令司命負之,莽出則在前、入則御旁。」

這是皇帝?以為用五色石摻人銅去制個「威鬥」,讓司命官負著,長留在身邊,便可上應天象?利用厭鑲就可戰勝各路義兵?

王莽不是昏君,他能這樣做,這樣想,也不怕別人譏笑,顯然也說明,在當時的社會上恰是流行相當強烈的北斗信仰,以為北斗確有此威力,管得了人間命運,所以王莽才為自己製造這種「上應天命」的形象。否則他叫「司命官」扛「威鬥」圖惹人笑柄而已!

但,看來王莽是真的迷信北斗,他不只是借用神話。王莽還要「天文郎」在他旁邊操作星佔儀器,以便在白日也報告北斗星的方位,讓他可以調整他的坐位方向,與斗柄一致。

直到王莽謀奪漢朝失敗,在義軍打進長安宣平城門,大火燒及永明殿時,這個附會諱讖的短命皇朝新帝跑到未央官避火,居然還在依北斗斗柄方向而座,自以為自己的座位與天帝的「斗車」尚在「天人合一」的境界,口中念說「天生德予餘,漢兵其如何」(見班固:《漢書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