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飯點兒就血糖高 這是怎麼回事?

有些糖友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平時血糖控制得都挺好,但一到晚飯前測量,血糖就高得邪乎。明明還沒吃晚飯,怎麼血糖這麼高?其實,這是糖尿病患者的“黃昏現象”。

案例回放

還沒吃晚飯 血糖先飆升

小張儘管年紀輕輕,卻是個有多年糖尿病史的患者,因此他非常注意控制血糖。平時除了按時服用降糖藥,還注意合理飲食,適度增加了運動量。並且小張還養成了經常測試血糖的好習慣,每週至少測試兩次,即空腹、餐後2小時各一次,測試結果血糖都控制在較理想的狀態。

有一次,小張去他哥哥家。哥哥也是一個糖尿病患者,家裡有個血糖儀,以便隨時測試血糖。趁著晚飯前的空閒時間,小張用血糖儀測試了一下血糖,結果讓他嚇了一跳:11毫摩爾/升。

小張懷疑血糖儀有問題,於是第二天特地去一家醫院測試了一下,結果血糖仍然很高。這下小張搞不明白了,自己早晨空腹和餐後2小時血糖都可以,為什麼在晚飯前沒進食的時候血糖反而較高?

醫生在詢問了小張用藥以及飲食、睡眠、情緒等情況後,排除了其他因素造成的高血糖,認為是糖尿病“黃昏現象”。

一早一晚

血糖波動因為少了它

小張只聽說過糖尿病“黎明現象”,怎麼還有“黃昏現象”?其實,糖尿病“黃昏現象”並不少見。

糖尿病“黎明現象”和“黃昏現象”的發生機理相同而時間不同,都與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和胰島素拮抗激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兒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在24小時內的節律性分泌不協調有關。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分泌的胰島素拮抗激素從零點開始逐漸增加,至凌晨4至6點可達到高峰,然後逐漸下降,到了下午的5至7點,又會迎來另一個分泌的高峰。因此,這兩個時間段的血糖可能會突然升高。

正常人的機體內基礎胰島素分泌可以隨著這些拮抗激素的升高而增多,即在凌晨與下午各有1個胰島素基礎分泌的高峰,而在半夜與上午就分泌較少,這樣非糖尿病患者正常的血糖水平總是能保持在一個正常的範圍(3。6至5。9毫摩爾/升)。

而糖尿病患者常由於基礎胰島素分泌減少或消失,會在凌晨與下午有兩個很難控制的高血糖期,被分別稱為“黎明現象”與“黃昏現象”。經常出現在晚餐前的高血糖稱“黃昏現象”,但也有的患者“黃昏現象”發生較晚,表現是睡前血糖高於晚餐後2小時血糖。診斷時需排除飲食、運動、情緒和低血糖等因素的影響。

這些糖友

更易出現“黃昏現象”

那麼,哪些人容易發生“黃昏現象”?糖尿病患者不用過於擔心,因為並不是每個糖尿病患者都會發生“黃昏現象”。常見發生“黃昏現象”的有:1型糖尿病患者;肥胖、胰島素抵抗嚴重者;抑鬱症、肝硬化、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反覆發生低血糖反應者;急性心梗、腦出血、大手術後應急反應明顯者;糖尿病白內障手術後球結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患者等。

有“黃昏現象”的糖尿病患者不能輕視,應在飲食和運動上加以調整。可將午餐分為兩次吃,以控制血糖的升高;在午餐後90分鐘做30至60分鐘的運動。如果透過飲食和運動干預沒效果,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在原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午餐時加服短效降糖藥或在午餐前加用一次短效胰島素。

1型糖尿病患者發生“黃昏現象”較多的,最好使用胰島素泵。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判斷自己是否存在“黃昏現象”時,不要僅憑一兩次的血糖監測結果,因為血糖有可能是受到了飲食、運動、情緒以及氣溫等方面的因素影響。文/鄔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