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看嚴歌苓的《小姨多鶴》時,有一句話特別觸動:“(他們)打打吵吵一輩子,但都吵鬧成一塊骨肉了”,多少少年夫妻,都在磕磕碰碰、爭吵不休中過完了一生。很多時候,婚姻並不是完璧一塊的歲月靜好,像廣告片裡定格的溫情脈脈,往往是在玻璃渣裡找糖吃,用那點幸福容忍著生活無滋無味的盤剝。

初看《一個女人的史詩》時,覺得這個書名很宏大,這個女人必有一番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然而書中的田蘇菲就是一個浸在婚姻中的普通女人,她終其一生的偉大之處,就是在苦苦愛著一個“看不上”她的丈夫,並用她鐵一般的堅韌不屈,換來了丈夫歐陽萸晚年的感恩,終得“白首不分離”。

蘇菲可以是任何一個為了家庭默默付出、犧牲自我的傳統女性,在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裡消耗自己的青春與人生,當以生命的長度去衡量這個女性的個人價值時,這種無私又決然的奉獻無疑是偉大的,以妻子與母親的身份去成就這份史詩性的悲壯。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比起愛和性,婚姻裡最難獲取的是理解

在理想的狀態下,婚姻是讓人感到安全的親密關係。但不可避免的,婚姻有時就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對各種現實壓力下的讓渡妥協。

蘇菲是一個充滿了生命熱情的女性,永遠橫衝直撞、簡單直接。她生於市井,看寡母在物質上近乎自戕式的節儉,費盡心力用最少的錢粉飾看著體面的外表。少女小菲天然的對浪漫和美好的嚮往,被卑瑣的現實擠兌的無處安放。

所以當十六歲的小菲,因為丟失毛衣而嚇到和同學離家出走參加革命,就預示她一生都將填補這個精神缺口——逃離原生家庭。而這樣為了幾毛幾分錢斤斤計較甚至大動干戈的成長環境,孕生了小菲骨子裡的世俗,她所逃避的,其實是內在的自我。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小菲愛上書香世家、優雅博學的歐陽萸,幾乎就是宿命式的。歐陽萸是她缺失的“理想自我”:脫離了一切世俗上的低階趣味,有著文人風骨的精神貴族。

歐陽萸是一個將精神與身體分開得很徹底的人,他知道自己出眾的外貌與個人魅力,也樂於享受異性對他的示好與關照。他不動聲色地接納蘇菲“送上門來”的熱情,同時冷靜清晰地知道,蘇菲不會是他的人生伴侶。

在和蘇菲交往的同時,歐陽萸遇到了孫百合,同樣的家庭背景,同樣愛好文學,同樣對這個汙淖世界出塵不染,這樣的女性才是歐陽萸理想中的靈魂伴侶。當歐陽萸直言不諱地對蘇菲提出他的新戀人時,小菲卻懷孕了,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歷史背景之下,一個未婚先孕的女子將面對怎樣的風浪不言而喻。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為了孩子,歐陽萸與蘇菲匆匆結婚,幾乎沒有蜜月期的緩衝,女兒歐陽雪就降生了。在婚後三十多年的漫長時間裡,蘇菲與歐陽萸的關係,就像是一個正方形非要融入圓形的缺口裡,為引發歐陽萸的關注,蘇菲背字典、看名著,把自己打扮成丈夫喜歡的女性形象,甚至和劇團的小年輕有一段婚外情……

蘇菲過於滿當的愛,被歐陽萸以性的方式回饋,因為除了不需要傾注情感的“性”,歐陽萸發自本能的“看不上”,讓他吝嗇以任何情感上的付出去迴應蘇菲的熾烈。“性”既是歐陽萸逃避面對的方式,亦是蘇菲唯一掌控得住的情感歸屬。看似有愛亦有性的“美滿”婚姻中,其實佈滿了外人看不見的裂痕。

歐陽萸從不去看蘇菲的話劇演出,造作而誇張的表演令他如芒刺在背。蘇菲花蝴蝶般的打扮毫無內涵只有審美的惡俗,蘇菲一次次不依不饒的逼問和哭訴,令他追求精神純淨的理想墮入泥沼。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蘇菲呢,為了愛歐陽萸,拒絕了真正欣賞並深愛她的首長都漢,和自己的母親差點決裂,忍受丈夫一次又一次的情感背叛,為了滿足歐陽萸對金錢“視若糞土”的揮霍,她拼了命加班掙錢,甚至母親賣了幾十年珍視的紅木傢俱,借債供歐陽萸的“崇拜者”們每天上門吃喝,最後累死在灶臺上……

為了讓歐陽萸“開心”,蘇菲被經濟壓力累得喘不上氣,歐陽萸為了讓妻子覺得他過得開心而天天飯局,站在各自的立場上,這場擰巴的婚姻關係裡兩個人都很痛苦。蘇菲期翼的不過是一個普通妻子從丈夫那該有的情感回饋,歐陽萸就想找個和他思想同頻、有精神層面溝通的人。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本是物理距離上最親近的夫妻,卻在同個屋簷下各自活成了“孤島”,沉浸在自己的“不可得”中如虯結的藤蔓互相絞殺。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在《幸福的婚姻》裡提出:

“每一樁婚姻都面臨著一定的情感任務,需要夫妻共同完成。婚姻需要理解,因為這樣才能讓身處其中的夫妻雙方感到安全和可靠”。

一段穩固的婚姻關係都是成長性的,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攜手去面對一個個現實的困難,雙方的情感才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深化。蘇菲與歐陽萸,缺乏的就是這種共同性去抗擊婚姻本身帶來的風浪,這種被動的態度,最終只能交給漫長的時間去消解。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婚姻裡所有的“我為你好”和“你不懂我”,都源自個人的主觀幸福感

馬歇爾·盧森堡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在婚姻關係裡亦同樣適用,在兩性矛盾中,最難做到的就是不抱以主觀意見的去觀察和感受對方的情緒,真正聆聽尊重對方的需求,並在對方接納的前提下去施與受。

女兒歐陽雪十多歲的時候,就對蘇菲說:“媽媽,你的愛很笨”。少年冷眼旁觀的清醒,一如用第三視角看故事的你我。我們可以對別人的感情評頭論足、理性分析,當自己置身其中時,卻失去了這份通透篤定。當局者之所以迷,是不能夠完全理性地摘出自己的個人情感。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蘇菲的愛,就像她的母親愛她那樣,用物質上的滿足和生活裡的奉獻,努力煨暖歐陽萸的心。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自己都餓得浮腫的情況下,她可以在夜裡孤身去十幾公里的鄉下捉蛤蟆,燉湯給丈夫補身體。歐陽萸在飯廳對著一幫蹭飯的學生高談闊論的時候,蘇菲情願每天啃饅頭,把錢節約下來貼補丈夫的開支。她的愛是實惠的,噓寒問暖,帶著生活的油煙氣息。

歐陽萸從來沒考慮過家庭的開支是如何入不敷出,喝進肚子的是稀飯還是肉湯。他焦慮著時局,關心著文學的發展,為時代殘苛而苦悶,為官場的浮誇而切齒,他身入農村,為那些勞動人民的苦難悲不自勝,為自己夾在歷史縫隙中的孱弱而絕望。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當妻子對他個人作風疑神疑鬼,一再地想從他的感情中刨出確定的愛時,他愈加痛苦,他為時代而病弱流淚,蘇菲為她想像中的“情敵”而爭風吃醋,他們在各自的思維語言中,築建起情感交流的鴻溝。

蘇菲以“我是為了你好”的出發點,用她掏心掏肺的付出去表達對歐陽萸的愛,一股腦傾瀉而出的笨拙。歐陽萸則半生都在尋找自己的“靈魂伴侶”,從女學生到女護士再到孫百合,像沙漠裡渴極了的旅人,期待那種一個眼神即可意會的思想碰撞。

從結識蘇菲伊始,歐陽萸就給他們的關係設了限——“她不懂我”,即便蘇菲願意為愛去改變,希望真正走進他封閉的內心,但階層差異的固化認知,促使他一直用冷暴力的方式徹底切斷妻子試圖溝通的途徑。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歐陽萸視若敝履的蘇菲,卻是都漢心中無可比擬的白月光,都漢欣賞蘇菲身上一切美好的閃光點,求而不得、愛慕一生。而這些優秀的特質,在歐陽萸眼中,只有上不得檯面的世俗。愛情的不平等性,往往就沒有道理可言,凡人多在這情感錯位中兜轉,將一生的遺憾泯然於命運的無常。

心理學家哈伊·奇凱岑特米哈伊說

“幸福不是人們可遇的,而是人們自己創造的”

,我們通常對幸福有一個構想閾值,比如對婚姻幸福有自限的條件,對方的家庭背景、個人條件、性格特質、情感表達方式等,如果伴侶都符合這個預設,那麼這段婚姻的幸福感就會多一些。

這些主觀的幸福感決定了我們在婚姻中汲取的滿意度。但完全契合要求的另一半又有多少呢?所以婚姻的幸福感,更多在於共同經營。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蘇菲的主觀幸福就是嫁給像歐陽萸這樣的丈夫,所以她以自己的方式肆意表達對丈夫的愛,這種太過虔誠的愛令歐陽萸倍感窒息。歐陽萸的主觀幸福感是找到像他一樣的靈魂伴侶,所以他用幾十年的時間忽視妻子的付出,在得不到的失落中焦灼。

施與受背後,都沒走出自我取悅的本質,如何走出這個心理區域,並願意打破“自我幸福感”的設限,是我們很多身陷婚姻困境的人需要學習與面對的癥結。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生活是殘酷與溫情並存的,婚姻不過是一面現實的鏡子

看過一個外國作家談到5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國,大意說他身為文學創作者很豔羨,那段動亂的歲月簡直是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文學的興盛有時候就是帶著血色的殘酷,不可否認,八九十年代是現代文學井噴的鼎盛時期,崛起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像陳忠實、路遙、莫言、賈平凹、餘華、格非、王安憶……成就他們作品的,難離那個複雜的時代。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嚴歌苓

嚴歌苓亦是如此,她擅於將各式各樣的女性埋進那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大時代的複雜與荒蠻,塑就了人物動盪的命運,這些血肉豐滿的女性形象,是亂世開出的一朵鮮豔的花。田蘇菲放諸於當下社會,她是難被看見的,因為平凡的生活有湮滅一切的力量。

時代的顛撲給田蘇菲與歐陽萸的婚姻提供了最深刻的考驗。歐陽萸知識份子的清高被摁進汙泥中踐踏,文人的羸弱是無以反抗的,唯有世俗潑辣的田蘇菲,可以不要什麼“臉面”,趕在丈夫被批鬥捱打時,奮不顧身地撲上去撒潑喊口號,這麼實在這麼救急,這是那個跑遍整個城市就為了買一束睡蓮的孫百合所不能給的。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歐陽萸被下放到農場,真正體會到飢餓和勞累的滋味,才明白蘇菲用辛勤的工作換來的紅糖與雞蛋是多麼珍貴,多麼令他感激。也只有蘇菲這樣堅韌又樂觀的女人,才熬得下那些生活的苦,替歐陽萸服侍年邁的老父,撐起風雨飄搖的一個家。蘇菲的好,是埋在尋常日子裡潤物細無聲的,是渴了要喝的那杯白開水。

蘇菲在現實的苦難中樂此不疲,每一分辛勞都積蓄著更深沉的愛,緩慢卻有力地輸送進丈夫的心頭。蘇菲是歐陽萸能夠活下去的柺杖,正是在蘇菲走了形的身材裡,長了皺紋的面龐上,他覺醒了那份遲來的愛,即便這份愛裡,更多的是感激與敬佩。

王小波說得極好:“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都是人,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後,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想到很多現實中的人。蘇菲和歐陽萸不對等、不相稱的婚姻,像極了許多老一輩的夫婦。為了活著,他們被時代的紛亂裹挾進了一個家庭,有很多的不得以、沒辦法,將兩個不相干的人硬湊成了夫妻,各自的委屈都在一輩子的爭吵裡了,而一生錯失愛情的隱痛,最終會在相濡以沫中汪成一灘家的溫暖。

生活是殘酷與溫情並存的,婚姻不過是一面現實的鏡子,即便最灰暗的人生,它也是苦樂摻雜。“少年夫妻老來伴”,一個“伴”字浸透歲月風霜,讓多少矛盾一笑泯恩仇。

這樣的夫妻,可能是我們的祖父母,亦可能是我們的父母。

《一個女人的史詩》:“奉子成婚”背後,說透中國式婚姻的隱痛面

書中歐陽萸有幾次病重,一度希望他結束生命讓蘇菲脫離無盡的磨難,但嚴歌苓讓他一次次活了下來,讓已經五十多歲的蘇菲挽住歐陽萸的胳膊,在傍晚的護城河邊散著步,說著從前受的苦,從前歐陽萸的知己,或許這才更貼近現實人生吧……

時間最無情,時間也最溫情,不是嗎?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