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琴的孩子怎麼克服怯場問題?

琴童上臺緊張、怯場的發生是司空見慣的事,糾正措施常難以奏效。

人們從各種角度研究怯場的問題,提出了許多矯治辦法,但往往收效甚微。

主要原因

(1)

造成怯場的因素十分複雜,很難找到病根進行對症治療。

(2)

無論什麼原因引起的緊張和怯場,它的病變部位都是在心理方面,都是透過心理變化而導致生理變化,都是因為主體心理的變異而發生作用,心理問題的解決不僅難以奏效,且複發性極高。

學琴的孩子怎麼克服怯場問題?

心病還須心醫治。矯治兒童的怯場心理,必須要懂得一點心理學的知識,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盲目地解決怯場問題,其效果會適得其反,甚至還不如不管更好。

比如許多兒童上課、上臺演奏其實並不緊張,甚至不知道緊張是什麼,但是有的老師和家長卻“不知趣”,非要熱心關切地再三

叮濘

孩子“不要緊張”。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幫助孩子減少緊張,而實際上卻是幫倒忙。

正是反覆地提醒使孩子們逐漸“知道”了上臺演出是“應該”緊張的,使他們逐漸地“學會”了怯場。有的老師或家長出於各種心態,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向別人介紹:“這孩子膽特小”,“特別容易緊張”生怕別人不知道。

而經常地對別人說孩子膽小,不僅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而且使他們越來越相信自己膽小,關鍵時刻不緊張才怪呢。

還有的老師和家長一看見孩子緊張、怯場就生氣了,斥責孩子“沒出息”,如果孩子因為怯場而演奏失敗,則更是‘“大難臨頭”,沒好果子吃。

其實孩子緊張並不是怕把曲子奏壞,而是怕失敗帶來的後果,如果老師和家長在孩子演奏失敗後過分責怪他們,就會更加強化他們的懼怕心理,下一次公開演奏他們就會更加緊張,更易出現怯場。

怯場的孩子需要特別內行的關愛,普通的安慰和關心常常無濟於事。因此,具體地描述怯場的情形。

簡單地告訴怯場的危害,一般性地鼓勵孩子不要緊張,對解決怯場問題毫無幫助,反而會加深孩子的緊張心理。我們必須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有的放矢,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有可能幫助孩子走出緊張和怯場的困境。

學琴的孩子怎麼克服怯場問題?

保守療法

轉移法

人和機器不同,人的心理是非常敏感、非常脆弱的。如果是電腦,輸人同樣的程式,進行同樣的操作,肯定會出現同樣的結果。

而人卻不然,同一個人,同一雙手,用同一件樂器演奏自己已練習的十分熟悉的同一首樂曲,臺下和臺上卻可能判若兩人,演奏效果也可能有天壤之別。

這是因為演奏者是有而‘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演出場合、聽眾的改變,演奏規格的高低,對演奏效果的擔憂,對失敗後果的懼怕,都能透過他的大腦內部所發生的意識、心理、思維等活動,引起自身的情緒反應。情緒的特點是來得快、去得慢,還會不斷擴散,如

果消極的思維和情緒完全佔據了演奏者的大腦,他們就會由於分心而不能保持對演奏的有效控制,一旦出現失誤,大腦就會一片空白。更糟糕的是,消極的、負面的思維還會使演奏者應激水平過高,使他們的肌肉由於緊張而失控,進而導致操作的失誤和演奏的失敗。

人們常說,一心不能二用。意思是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只能注意一件事。

大腦是意識的發源地。人在清醒狀態時,只要不集中思考某個問題,各種各樣的想法就會像雜草一樣在腦袋裡蔓延生長。

如果大腦裡充滿了積極正而的思維和情緒,演奏者就無暇去注意那些可能造成緊張的因素,怯場心理也就沒有立足之地。轉移法正是要利用這個原理,透過巧妙的誘導,幫助琴童脫離那些可能引起緊張和怯場的事物。

所謂巧妙,就是首先不能讓學生看出你很在意他的緊張和怯場。

為此,教師和家長首先要以平常心對待考級、考學、比賽、演出,不要把自己對孩子成敗的擔憂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來,從而使他們感覺到一種潛在的壓力和危險。

要使他們覺得上臺演奏並不是什麼異常的事,與私下多次進行的練習其實沒有多少不同。如果教師對學生的緊張和失誤表現得不太在意,學生的心理負擔就會慢慢減輕。

更加有效的方法是要防止學生的腦袋在演奏時因無事而生非,要主動指定一些有助於保持情緒穩定、有一利於音樂表現的事讓他們去做。

比如告訴他們演奏時注意節拍,強化節奏;注意聲音,改善音色;注意分句,加強歌唱性;注意聲音的清晰度,最佳化觸鍵等等。

這些要求不能面面俱到,每次只要做一件事即可,否則同樣會造成琴童的負擔。還有,提出這些要求時語氣要非常肯定,不要用商量的口氣,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加堅定地去執行這些要求,從而把他們頭腦中不良思緒中強行驅趕出去。

學琴的孩子怎麼克服怯場問題?

脫敏法

幾乎每個學習樂器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練琴時不知不覺地思想就走神了,不知道想到哪兒去了,可是手卻沒有停下來,曲子也不知不覺地奏完了,甚至平時打結巴的地方也奇蹟般地消失了。

有一個學生曾告訴我,她在準備考大學時,練習得特別刻苦,非常累。有一次因為太疲倦,練習時竟然睡著了,但很大的一首曲子,卻在迷迷糊糊之中奏完了。

這看起來很可笑,但卻反映了演奏技巧學習的普遍規律性。

一首樂曲,經過反覆的練習,就會逐漸到達熟練化、鏈鎖化和自動化的階段,心理學稱之為動力定型。

在這個階段,即使演奏者心不在焉,曲子也能完整流利地溜下來。

也就是說,在熟練的演奏中,技巧操作大部分是自動執行的,並不需要演奏者把所有的動作細節都牢牢地控制在意識之中,而只須保留對動作結果即聲音效果的注意和控制即可。

所以,當一個演奏者能夠自動化地演奏一首樂曲時,就不能允許自我意識過多地去幹擾它,因為沒有這種干擾會奏得更好。

在平時練習中,由於情緒比較放鬆,一切都順理成章,自然而然,誰也不去分辨哪些動作

成份是

自動進行的,哪些動作

成份是

人工控制的,而在公開演奏時,出於對安全性的考慮突然增加了,演奏者就會變得十分敏感。

與演奏有關無關的事物都可能引起演奏者複雜的心理反應,演奏的進行因此而出現了異樣的改變。

平時如走平坦大道,這會兒卻像走獨木橋;平時出現失誤並不太在意,這會兒錯一個音就心驚肉跳;平時不怎麼看鍵盤,這會兒卻盯著不放;平時依靠輕車熟路、老馬識途,這會兒卻試圖把每一個音都搞明白;平時已經在擔憂的難點,這會兒就更是如臨大敵了。

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可能有正常的發揮。有一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曾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描繪了這種現象:一個千足蟲在走路時突然想搞明白,它的第365條腿向前邁動時,第824條腿在做什麼?這個念頭使它馬上就不會走路了。

同樣,在一首熟練樂曲的演奏中,如果演奏者突然想搞明白這或那兒是什麼音時,演奏也會出現中斷,而且很難再接下去。

學琴的孩子怎麼克服怯場問題?

脫敏法就是要透過有效的措施,減輕學生對公開演奏的敏感性。一個孩子摔倒了,他首先會觀察在場大人的反應,如果大人裝作沒看見,他也許爬起來就完事了。

如果大人說,你看他要哭了,他果真就會哭起來,如果大人勸他不要哭,他同樣會哭起來。

所以教師大多數時候有必要避免對學生已經出現的緊張和怯場做出明顯的反應。

這裡的矛盾在於,為了保證孩子公開演奏的效果,必須使他們重視樂曲完成的質量,而這種要求往往離不開對演出重要性的強調,這就難免使學生心理負擔加重。而如果不強調這些,又可能引不起學生的重視,使其缺乏充分的練習。

解決這個矛盾的正確做法是逐步減壓、逐步脫敏。

在準備曲目的開始階段,仍然有必要強調演奏目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使學生用認真的態度、刻苦的練習去求得演奏質量的持續提高。

而到了中間階段,就要逐漸引導學生關心音樂的內容和表現,使其逐漸從對技巧的注意轉移到對音樂的注意。到了最後階段,則要以表揚鼓勵為主,即使演奏還有不足之處,也不要過分在意,甚至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因為離上臺越近,學生的壓力越大,情緒越緊張,自己已經把弦上得很緊了,再對他們橫挑鼻子豎挑眼,追求演奏的完美無缺,他們的壓力就會更大。

而且有些問題也許短期內本來就無法解決,說了也白說。所以有經驗的教師在學生上臺演奏之前從來不去說他們的缺點與不足,更不會要求他們上臺後去克服這些缺點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