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與洪水賽跑的文物救援

「本文來源:燕趙都市報」

7月底的鞏義永厚陵,空氣中仍舊瀰漫著潮溼的味道。

神道旁憨態可掬的石像生神獸身上,一道被黃泥描出的水線清晰可見,除頂部半個腦袋以外,全身皆是被泥水沖刷過的痕跡。在它腳下,尚未乾透的地面隱隱露出或將塌陷的跡象。

歷經千年風雨的北宋皇陵石像生,再一次經受了大自然的“洗禮”。

不久前,一場罕見的持續性強降雨突襲文物大省河南。於暴雨之中,於洪水過處,河南文保人展開了一場生死時速的緊急救援。

揪心

400餘處文博單位受損

“鄭州商城遺址的部分城牆夯土被沖塌了!”7月21日晚,一則令人揪心的訊息出現在朋友圈中。彼時,重災區鄭州的暴雨已經持續了超過36小時,目之所及,一片澤國。

位於鄭州老城區中心的鄭州商城遺址,距今已有3600年曆史,被專家認定為商代亳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一環。遺址中近7公里長的商代城牆,是所有商代城址中儲存最完整的,一旦垮塌,損失無可挽回。

萬幸的是,鄭州商城遺址東城垣、南城垣多處出現的滑坡區域均為後期夯築的保護性覆土,“原城牆文物本體安好,並未受到損害。”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任偉說。

但城牆附近的鄭州商城遺址考古工地顯然沒有這麼幸運。正在發掘的3處考古工地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有約100個考古探方,全部出現積水倒灌現象。“由此造成部分夯土建築基址、陶窯等重要遺蹟損毀嚴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痛心地說。

7月22日,豫北降雨量突增,世界文化遺產安陽殷墟的大司空村考古工地和洹北商城製陶制骨作坊遺址也遭雨水漫灌。遺址所在區域的積水深度,一度比周邊種植的玉米苗還要高出50釐米!

河南現有不可移動文物65519處,數量居全國第二,佔全國總量的近10%。其中,僅古建築就超過23000處。古城址多、大遺址多、古墓葬多是突出特色。

暴雨之下,鞏義北宋皇陵“七帝八陵”的陵上覆土部分被沖掉。在發生嚴重內澇的新鄉市,全國重點文物潞簡王墓文物本體漏水、比干廟西側圍牆倒塌、香泉寺石窟的西寺東院倒塌、共城城址的城牆夯土區域性坍塌……

截至7月26日,河南共有400多處文博單位不同程度遭受暴雨災害影響。所幸省內5處世界文化遺產基本完好,河南文物保護單位均未遭受毀滅性損害,館藏文物無一受損。

堅守

文物在,人不走

“誰能想到,博物館門前流成了黃河。”回想起那個驚心動魄的不眠之夜,鄭州博物館新館工作人員範雪陽仍心有餘悸。

擁有六萬餘件藏品的鄭州博物館剛搬到新館不久,因為雨下得太大,屋頂的積水很快沒過了通風管道,雨水順著管道流到了大廳裡。即便緊急協調了10臺水泵,屋頂的積水也“根本抽不過來”。

7月21日凌晨,鄭州市防汛指揮部下達指令——郭家咀水庫水位快速上漲,存在重大潰壩風險,館內人員需要緊急撤離。

“幾十名工作人員,沒有一個人願意在這個時候離開。”鄭州博物館副館長郭春媛說,“我們可以甩手走掉,那麼多珍貴文物怎麼辦?”危急時刻,一場事關華夏文明印跡的“文物大轉移”緊急展開。郭春媛把同事們分成不同小組,將一樓臨時展廳的石刻作品和二樓的青銅器分批轉移至四層庫房。

文保人與時間賽跑的同時,防汛指揮部工作人員催促多次後忍不住大吼:“到底是人命重要還是文物重要?”“文物和我們的命一樣重要!”

直到21日早上7點,搬運工作才告一段落。鄭州博物館新館內一二層的4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大量館藏一級文物,均沒有任何損傷。“左手一個鬲,右手一個爵,抱它們上樓的時候,是我從未體驗過的沉甸甸的使命感。”範雪陽說。

與此同時,100多公里外的鶴壁辛村遺址,考古隊負責人高振龍冒雨在駐地和工地間往返奔走。辛村遺址位於鶴壁市淇濱區,是淇河岸邊一處具有都邑性質的超大型聚落遺址,遺存主體時代為西周時期,為尋找衛國都城所在地提供了重要線索,現有發掘面積超過2600平方米。“最重要的衛侯車馬坑發掘工地,容不得一點閃失。”高振龍說。考古人員提前準備了4000個沙袋,並及時開挖了排水溝。當地政府派出的“外援”也及時參與到保護中,付淵博就是主力“外援”之一。暴雨如注之時,付淵博一天三次往考古工地跑,還堅持在車馬坑西南方向打開了一條洩洪溝。“這一招,成了車馬坑保護成功的關鍵。”高振龍說。

堅守四天三晚,雨水終於過去,衛侯車馬坑保住了!

當浚縣明代古城牆遭遇積水圍困,1500餘名民兵及志願者合力加高加固河壩壩牆;當洛陽龍門石窟附近伊河河水漫入景區,近千名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立即開展保潔清淤……在每一個文物點,都有文保人員、志願者、救援隊伍拼盡全力與險情抗爭,用凡人之軀撐起華夏文明保護傘。

挺住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文物人太累了,我沒有辦法搶救所有的文物我沒有辦法保障文物不受損,鄭州博物館館長張霆說,作為文物工作者文物的安全比我們的生命重要,我淚流滿面……”7月23日晚,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在微信朋友圈更新了一條動態。

“河南文物局局長哭了”登上微博熱搜,閱讀量超過3億,觸動了無數考古文博人士和熱心網友,各地、各界的援助紛至沓來。

國家文物局的應急資金來了!省政府的應急資金來了!

“有了這筆資金,我們可以及時購置一些抽排水裝置,解了燃眉之急。”劉海旺說。

兄弟文物單位的暖心聲援來了!

“風雨同舟,盼平安!”“人和文物都要平安!”……在河南博物院微博評論區,河北博物院、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山西博物院等全國多所博物院(館)的留言令人動容。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七家單位,更是迅速組織購買了災後急需物資,對口馳援河南同仁。

社會各界的救援物資也來了!

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等籌集的價值100多萬元的救援物資抵達鄭州,某社會團體向河南省中原文物保護基金會捐贈了價值200萬元的文物保護裝備,助力災後重建。

還有許多社會愛心人士紛紛解囊相助,甚至不願透露姓名。

災害面前,風雨同擔。目前,河南各地受災文物的搶救保護和重建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河南的這場“文物保衛戰”,也引發不少文物工作者的反思。劉海旺建議,對於比較重要的遺蹟遺址,應配備專項經費,用於防護大棚、排水渠等設施的“應建盡建”。有工作者認為,部分文物點尚未實施系統專業保護工程,亟需提升防護等級。更有人直言,面對未來可能頻繁發生的極端天氣,亟需將文物保護統籌納入各級政府防災減災體系。

“我們守住每一個文物,就是守住了中華文明的根脈。”田凱說,“沒有一件文物可以被輕易捨棄。”正如網友評論所言:暴雨無情,感謝河南文保人,你們一邊留住了歷史,一邊牽引了未來。 (新華每日電訊) 2021-08-29 00:00:00:09888702一場與洪水賽跑的文物救援/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