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手握重兵權力的曾國藩,為何沒有起兵反清稱帝

曾經手握重兵權力的曾國藩,為何沒有起兵反清稱帝

晚清重臣曾國藩

曾國藩,清朝湖南長沙府湘鄉人。他是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戰略家,他還是晚清的重臣,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當時的他手握重兵,他的湘軍可以說是三軍裡面最強的,為何他沒有起兵反清稱帝。

曾經手握重兵權力的曾國藩,為何沒有起兵反清稱帝

曾國藩在太平天國運動威脅清王朝統治時,他決定投筆從戎,當時

太平軍勢力非常強大,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半個中國。清政府的軍隊完全對付不了太平軍,並且被打得節節敗退。,於是清政府命令曾國藩和湖南巡撫辦理團練。曾國藩利用家鄉人際關係組建地方團練,成為湘勇,也就是湘軍。

透過組建湘軍,掌握地方大權,到1863年湘軍攻下南京後,曾國藩已經控制了整個統治集團,就軍事實力而言,他比清政府已經超出了很多,他當時有30萬的軍隊可以直接調動,其中曾國荃率領了5萬多人的嫡系原湘軍,當時李鴻章的5萬淮軍也都會聽他的指揮;甚至還有左宗棠的楚軍,關鍵時刻,也都不會干涉他的行動。而清政府呢。僧格林沁是清政府軍事力量的主要支柱,可他的部隊已被北方的捻軍死死地牽制住,根本動彈不得。若曾國藩突然舉兵反清,在當時從腐朽無能的清政府手中奪回統治權,恢復漢家江山,是有可能性的。

但是曾國藩除了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不同意朝廷的做法之外,卻沒有實質性的反清政府的行動。而且,曾國藩在攻下南京後,便把大批的湘軍都裁撤了,朝廷因此便沒有了後顧之憂。對這些問題,正史中除了講他如何對朝廷忠心,別的也沒有什麼了。但事實上,曾國藩沒有接受其弟曾國荃以及一些下屬的意見而拒絕稱帝,原因並不單純。曾國藩為何拒不稱帝?一般歸結為三點原因:忠君報國思想根深蒂固,條件不成熟和為了統一

曾經手握重兵權力的曾國藩,為何沒有起兵反清稱帝

湘軍

曾國藩滿腦子的忠君報國思想,深受晚清理學大師唐鑑的影響。他起兵就是為了保衛地主階級利益,保衛大清國,。他的個人追求就是做箇中興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曾經手握重兵權力的曾國藩,為何沒有起兵反清稱帝

準備戰鬥的湘軍

相較其餘兩個原因,條件不成熟,即“勢所不能”的說法似乎更又說服力,就算曾國藩想當上皇帝時勢也不允許他這麼做。當時清政府雖衰落,但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擁有一支強大的以騎兵為主的軍隊。而且湘軍攻陷天京後,人心思歸,戰鬥力銳減。最關鍵的一條,湘軍起兵是以“保衛儒教”和“忠君保國”為號召,一旦曾國藩稱帝,很可能湘軍要成為眾矢之的。再說,也沒有所謂“友邦”的幫助,曾國藩稱帝未必能得到國際承認。他對滿人的朝廷認識得再清楚不過了。

曾經手握重兵權力的曾國藩,為何沒有起兵反清稱帝

曾國藩和湘軍

而且朝廷對於漢人的防範,尤其是防範那些握有重兵的漢人,咸豐皇帝詢問王世全贈劍事,衡州出兵前夕降二級處分,剛剛接到鄂撫的任命卻把他撤掉了。德音杭布由盛京派到軍營,多隆阿從金陵來到武昌,這些事時時存在於曾國藩腦海中,並時常冒出來,讓他心裡難受。眼下雖然湘軍兵力在蘇、浙、贛、皖南等處都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但官文、馮子材、都興阿等環伺四周,尤其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在防範著他。所有這一切,似乎早就是為著防備湘軍而部署的,只等湘軍一有反叛端倪,他們就會馬上圍過來。還有左宗棠、沈葆楨,位列督撫,有著顯赫的功績,早就對曾國藩感到不滿了,而朝廷竭力籠絡,使他們之間出現矛盾,從而達到分化的目的。可以說,曾國藩手中自從掌是了幾千團勇,朝廷時時刻刻戒備著他,到現在對他的防備不但沒有減少,隨著他的名聲和功勞的隆盛反而越來越強了。

如果與朝廷分庭抗禮,湘軍內部的人也有部分會反對,並且還可能遭受內部軍隊的人的出賣,這也是其中原因,而且其他軍的人也一定會立刻反對,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重臣左宗棠也一定會率領楚軍對叛軍進行殲滅。李鴻章作為朝廷重臣他對朝廷的忠心耿耿是人盡所知的,到時他也會帶領淮軍對叛亂分子進行殲滅的。曾國藩心想,如果一旦起兵反清,到時必然會和多個勢力起衝突,左宗棠眼下海內將才,沒有人能夠對付得了他。到那時,左宗棠的形勢是極為有利的,集全國之糧餉兵力,消滅曾氏家族的湘軍,這可比消滅太平軍容易多了。

這一點上,如果曾國藩執意要舉兵 必然遭到滅亡。如果曾國藩真的要起兵稱帝的話,勢必會加重社會動盪,到時也會導致帝國主義的入侵變得變本加厲,各地又要出現割據的局面,天下統一的局面就要被打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後清政府沉重的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清政府為了徹底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都把全國主要的兵力調往南方,結果其他地方導致國防空虛,1858年也就是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幾年後,沙皇俄國趁清政府忙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立刻佔領了外興安嶺以南的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再後來的1860年又繼續侵佔烏蘇里江以東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後來的1864年沙皇俄國又侵佔了中國西北部巴勒喀什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淖爾(今齋桑泊)南北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正是因為清政府內部的混亂,導致帝國主義的趁人之危。這也是後代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負面評價比較多,認為了由於太平天國運動照成的國家動盪導致加重帝國主義國家的入侵導致損失了大片領土。

曾經手握重兵權力的曾國藩,為何沒有起兵反清稱帝

沙皇俄國趁火打劫侵佔我國的東北領土

曾經手握重兵權力的曾國藩,為何沒有起兵反清稱帝

沙皇俄國趁火打劫侵佔我國的西北領土

就算曾國藩當時趁太平天國運動時後起兵反清然後稱帝成功,但也無法完成統一,只能在蘇、浙、贛、皖南這些絕對控制範圍稱帝罷了,也無法進行擴張。因為他貿然起兵稱帝必然會遭到多方勢力的強烈反對,並且一定會多線作戰,既要面對太平天國,也要面對清政府的軍隊甚至還有淮軍和楚軍,以及西方列強的軍隊。即便曾國藩的湘軍是湘、楚、淮三軍裡面最強的,但同時面對這麼多對手包圍這種情況顯然是自尋死路。更不要談怎麼統一全國了。一旦失敗必然會背上叛國的罵名遺臭萬年,而且全族肯定被滅門。

曾國藩作為晚清重臣,從小都受到封建思想的學習,忠君思想在他腦里根深蒂固。他心裡也明白一旦叛國的下場會是怎麼樣的。因此從客觀角度上講,曾國藩拒不起兵反清稱帝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