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館藏2100年前古屍出土時面板還有彈性

7月26日下午,“沿著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里長江行”宜荊荊探訪團來到荊州博物館,鎮館之寶——一具2100多年前的西漢古屍吸引了探訪團的關注。經過深入探訪,成員們瞭解到這具西漢古屍儲存完好、面板還有彈性、關節也可以活動、沒有骨質疏鬆現象的原因。

揭秘!館藏2100年前古屍出土時面板還有彈性

探訪團走進荊州博物館。長江日報記者李子云 攝

在西漢古屍旁,荊州博物館宣教部主任陳鼕鼕向探訪團介紹,西漢男屍遂先生出土時不僅面板完好,他的32顆牙齒齊全而且牢固。專家們從他牙齒的磨損程度推斷出他死時約60歲,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儲存最完好的溼屍。

揭秘!館藏2100年前古屍出土時面板還有彈性

西漢男屍遂先生儲存完好。長江日報記者李子云 攝

陳鼕鼕介紹,西漢古屍出土時,從隨葬品中發現了一個竹牘,是出土文物中唯一的文字記載。這是一封告地書,也是一封“寫給閻王爺的介紹信”。“在公元前167年5月13日,江陵縣的縣丞給陰間的縣丞寫了一封介紹信,市陽有一個叫遂的五大夫,他去世了,帶著人、馬、車、財務到陰間報到。重點是這句‘可令吏以從事’,希望陰間接納他,並給他相對應的職位。這塊竹牘交代了男屍下葬的時間、籍貫、生前的爵位以及隨葬的物品等,給我們提供了準確又重要的資訊。”

揭秘!館藏2100年前古屍出土時面板還有彈性

探訪團成員正在觀看西漢男屍遂先生。長江日報記者李子云 攝

為何西漢古屍能在地下儲存完好這麼多年?陳鼕鼕說,原因有三,一是因為深埋,白色部分就是遂先生的棺槨,深達10米,處於一種恆溫恆溼的狀態下;二是密封,墓坑填土為黏性較強的五花土和青膏泥,具有很強的密封性,防止空氣進入;三是藥物的作用,也就是10萬毫升絳紅色棺液,它的形成是因為江漢平原地下水非常豐富,在下葬時棺內有很多草藥,主要成分是硃砂,也就是硫化汞,有相當強的抑菌、殺菌功能,它們混合後就形成了棺液,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福爾馬林。以上因素疊加,遂先生才能2100多年屍身不腐,得以儲存如此完好。

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大二學生周詠怡說:“博物館館藏量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尤其是這具古屍,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很多巧合造就了這一大奇蹟。它也帶我們瞭解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了豐富的荊楚文化。”

文字:記者呂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