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費盡心思召集天下諸侯,為什麼自己不當盟主?

曹操費盡心思召集天下諸侯,為什麼自己不當盟主?

何進死後,董卓專權,廢立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他無惡不作,殺良冒功,砍下數千顆老百姓的腦袋謊稱大勝而歸。袁紹給司徒王允發加密郵件,讓其裡應外合共同除賊。王司徒假說自己過生日,邀請群臣商議對策。曹操自告奮勇,借王司徒的七星寶刀刺殺董卓,沒有成功後假裝獻刀,一路逃命。被縣令陳宮抓到後,一番慷慨陳詞感化了陳公臺,兩人惺惺相惜,在曹操父親好友呂伯奢家休息的時候,誤殺其全家,陳宮失望,二人分道揚鑣。

曹操回老家後,招兵買馬,並邀請袁紹等各路諸侯會盟,共討董卓。當時除了袁紹和曹操,又來了十七路人馬。群龍無首,就需要推選盟主。曹操搶答:袁本初家族顯赫,四世三公,門下的粉絲眾多,是我們大漢朝的名門府邸,可以當盟主。眾人一聽,說得有道理,紛紛贊同,袁紹再三推辭之後同意當盟主。

此處令人生疑的是,曹操費盡心思的召集天下諸侯,自己為什麼不當盟主呢?他應該有自己的考慮。就家庭背景來說,雖然曹操也算是官二代,其父曹嵩歷任司隸校尉、鴻臚卿、大司農,位列九卿(相當於現在正部級),而袁紹家四代都有丞相級別的親戚,確實袁紹更勝一籌。但曹操之所以強力推薦袁紹當盟主,恐怕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出身比不上袁紹。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董卓實際掌握了國家政權,手下的西涼兵也不是好惹的,更有天下無敵的呂布支撐。各路諸侯表面上看似團結一致,慷慨陳詞,一心要為國家討賊。實際上,他們是當時比較大的地方割據勢力,都想趁著天下大亂,壯大自己的勢力,多分一些好處和地盤而已。

說他們是一群烏合之眾也未嘗不可。要想管理好這麼龐雜、各懷鬼胎的各路勢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估計就算曹操當盟主,也當不好。舉個例子,孫堅自告奮勇打頭陣,袁術掌管糧草,怕孫堅搶頭功,就不給他的軍隊發糧草,直接導致了孫堅銳氣被挫,還失了大將祖茂。

袁紹被推選為盟主之後,就成了董卓的標靶。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情,董太師總是先拿袁紹家的人出氣。比如在關羽溫酒斬殺了華雄之後,董卓生氣了,聽了智囊李儒的建議,將袁紹的叔叔太傅袁隗不分老幼,全部殺光。再比如,呂布被劉關張在虎牢關挫敗後,董卓又生氣了,智囊李儒又建議遷都西安,“缺錢不要緊,我有個辦法,洛陽的富人特別多,可以沒收他們的財產。只要是跟袁紹沾邊的,都按照反臣逆黨處死抄家,一定能有一大筆錢。”原著中沒有寫袁紹對此是什麼反應,但按照常理來推斷,氣暈過去是正常的,而且還會把這個仇恨撒到董卓身上。

本初的遭遇告訴我們:有時候做人還是要低調一些,太高調了,往往會被推到風口浪尖之上,到時候騎虎難下,想退回去已經回不去,繼續往前走又舉步維艱,過程中吃的苦頭只能打掉牙往肚子裡咽。

這裡並不是說,提倡不擔當、不作為。而是韜光養晦、積累了足夠的能力和經驗之後,再勇於擔當。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了。啥也不懂、不學無術,單憑著一腔熱血,盲目“擔當”,結果必定是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