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孫氏的前生今世:孫堅真是孫武的後代嗎?

江東孫氏的前生今世:孫堅真是孫武的後代嗎?

作者:握中懸璧,授權讀史釋出。百年東吳連載02

楔子

晉永熙元年,自天下重歸一統已十有一載,如今河清海晏,一派太平盛世之景。

一名來自洛陽的信使縱馬疾行在吳郡嘉興縣的鄉間小路上,此處名曰華亭,正是昔年陸伯言因功封侯之地。

時值盛夏,華亭之野林木茂盛,清泉奔流,可馬上的騎士卻只是急著趕路,無心欣賞這難得的美景。

行不多時,只見一座不大的草廬映入眼簾。

信使走上近前,喚童僕道:“我受太傅之命,有要事言於你家主人。還請速速通報。”

那童僕見來客身份不俗,豈敢怠慢?連忙將其引入大堂。

信使於廳堂中暫候,他環顧四周,只見屋內別緻素雅,全無富麗堂皇之感,心中不禁暗贊:“陸士衡真乃妙人,結廬素遊於此十年,始終潛心治學,無有雜念,難怪太傅對他如此看重。”

不多時,內室中有人應道:“太傅書至,在下有失遠迎,還請見諒。”

那音如洪鐘,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待那人走上前來,只見他年約三旬,身高七尺有餘,舉手投足間有一股不凡的氣勢,正是名震江東的陸機陸士衡。

“足下可是吳郡陸士衡?”

“正是在下,敢問尊使,太傅有何吩咐?”

“太傅身為輔政,有為國薦賢之責,今闢為祭酒,還望先生及早動身,勿負太傅厚望。”說罷,信使將手諭遞了過去。

陸機恭恭敬敬地接過手諭,面色平靜似水,但心中卻掀起了萬丈波瀾……

夜已深了,但陸機卻毫無睡意,書房內的燈火映著他的面容,他眉頭緊鎖,內心深處似乎在做著激烈的鬥爭。

忽然聽到外面有人輕聲問:“兄長可曾睡下?”

“是士龍啊,快進來。”

門外之人聞言掀開竹簾,緩步入內,來的是個文弱青年,正是陸機之弟陸雲陸士龍。

陸雲端坐在陸機面前,見他面有躊躇之色,便開門見山地問:“兄長所慮,莫非是太傅徵辟之事?”

“正是如此。”陸機嘆道:“自故國破滅,你我兄弟二人隱居於此也有十一年了,朝廷從未理會過我們這遐外之人。今日忽然闢我為祭酒,恐怕此行禍福難料。”

“既然如此,兄長何不效仿司馬宣王託病請辭?”

陸雲頓了頓,又說:“我聽聞那楊太傅以外戚得寵,此人嫉賢妒能,實乃一介庸才。今上登基後,他自知素無人望,遂濫加封賞以收買人心,此次徵辟兄長為官,恐亦有此嫌。弟觀此人志大才疏,德不配位,遲早會步了曹爽後塵,兄長可要三思而後行啊。”

陸機微微頷首道:“士龍所言為兄自然知曉,可自從四海歸一,二兄亡於兵禍,我江東陸氏便江河日下。想我陸氏高門大姓,先祖、父出將入相,名播四海,如今我空有虛名,家門卻衰微至此,怎能不叫人羞愧萬分?若能入京為官,振興家門便有望了。”

“古人云:‘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如今朝局動盪,弟為兄長擔憂啊。”陸雲還是一臉憂色。

“人患志不立,何憂名不彰。士龍,當日你勸那周子隱改過自新,怎麼到了為兄這卻瞻前顧後了呢?”陸機正色道:“此次入洛,總歸是個機會,如今我已年過而立,無論如何也不想再錯過了。”

“兄長壯志豪情,弟佩服之至,此次亦願同往。然弟還有一慮,中原素來輕視江東士子,以‘貉子’辱我,兄長將何以應對?”

陸機哂道:“那中原傖父又有何高貴之處嗎?”

陸雲聞言大笑:“正是,我等十年苦耕便為今日,此去定要讓江東陸氏名動洛陽。”

“話雖如此,不過若欲成大事,還需從長計議。”陸機輕捋著頜下短髯道:“我欲作《辯亡論》兩篇,以明亡吳之失,弊在授任。我聽聞太子少傅張華乃王佐之才,屆時可將此文呈上,必為其所重。”

“《辯亡論》……”陸雲沉吟著,“兄長可是說,東吳之亡乃用人之失?”

“正是如此。先父在時,殫精竭慮,為國盡忠,遂有西陵大捷,中原不敢南向。及先父病卒,歸命侯任用奸佞,以致國破家亡。想大皇帝在位時,賢臣名將輩出,江東終成帝業,昔時盛景,著實教人心嚮往之。”

陸雲道:“然武烈皇帝、長沙桓王南征北討,總攬英才,奠定兩世之基業,若非有顧命遺老鼎力相助,焉能成就大皇帝不世之功?”

“士龍所言極是。漢祚衰微,武烈皇帝起義兵,討逆臣,威震天下,草創江東百年基業。我這《辯亡論》就從這裡寫起吧。待此文作成,我們即趕赴洛陽,他日功成歸來,再聞華亭鶴唳,豈不美哉。”

江東孫氏的前生今世:孫堅真是孫武的後代嗎?

孫武之後?

誰道江南少將才,明星夜夜照文臺。

欲誅董卓安天下,為首長沙太守來。

吳郡孫氏統治江東八十年,其奠基人孫堅自然是功不可沒,這位以勇武著稱的名將長期活躍在漢末群雄爭霸的舞臺上。

不過,若說起孫堅的出身家世,卻是異常神秘,歷來眾說紛紜。

在魏蜀吳三國的創始人中,劉備的家系算是最清楚的了;而曹操的出身雖然模糊了一些,但至少知道他父親是誰,也知道他繼承的是誰家的香火。

可到了孫堅這裡,《三國志》中的介紹卻極為簡略,除了知道他的故鄉在吳郡富春以外,關於他的父祖姓甚名誰則一概不知,只說他“蓋孫武之後”。

這個“蓋”字用得很值得玩味,意思是大概。

陳壽在這裡既然沒把話說死,那麼這就足以證明一切了。

如果是確確實實的事情,完全沒必要寫得這麼含糊。比如劉備的身世,陳壽就非常肯定,如若不然,應該會寫成“蓋中山靖王勝之後”吧。

其實,這跟介紹曹操身世時的寫法類似,先說曹騰是曹參之後,再說他的養子曹嵩來歷不明。這是一種史家筆法,我不明確說,但是實際意思你就細品吧。

為什麼要這麼寫呢?如果真的不清楚,其實不說也無妨。比如曹芳的身世,陳壽就明確表示他不知道。

其實原因倒也不復雜,因為陳壽作《三國志》是有參考資料的,其中韋昭主編的《吳書》就是其中主要的一部。

《吳書》是東吳官方史書,今已亡佚。既然是官方史書,給統治者找個大人物當祖先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孫武的人生後半段確實生活在吳國,死後也是葬於吳郡吳縣,和孫堅家族的故鄉吳郡富春不遠,這樣附會一下,倒也不是說不通。

不過,《新唐書·宰相世系》倒是明確列出了孫武家系,認為孫武之子孫明就是富春孫氏始祖,大名鼎鼎的孫臏也出自這一系。

可是,關於孫武家系歷來都是很模糊的,連漢朝的司馬遷都搞不清孫武和孫臏的具體關係,而這些隔了一千五百年的宋朝史學家卻這麼門清,不是很奇怪嗎?不知道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至於陳壽作《三國志》時,對這條原始資料應該也是持懷疑態度的,因此才用了這種含糊的寫法。

總之江東孫氏為孫武之後一說,大機率是無稽之談。

江東孫氏的前生今世:孫堅真是孫武的後代嗎?

豪族?寒族?

孫氏家族的詳細世系難以查明,那麼他們屬於什麼階層呢?關於這一點,依舊是莫衷一是。

我們知道,在漢末三國時期,各家族大概有兩種型別,一種是世代為官的豪族,另一種是在仕途上沒那麼顯赫的寒族。

這裡要注意,寒族的寒並非是貧寒的意思,而是和豪相對。比如曹操,他的家族不可謂沒有權勢,但缺乏底蘊,因此無法被視為豪族。

而真正出身低微的人根本連寒族都算不上,只能叫單家。

所謂單家,就是獨門獨戶,形不成大家族,所以也就稱不上寒族了。

以上這些說法出自陳寅恪先生,他的觀點大體沒什麼問題,但是具體到了江東孫氏這裡,他卻認為孫氏也是豪族,只不過因為沒有家傳儒學經典,反而以勇武見長,所以被視為次等士族。

他的根據就是《吳書》中提到的孫堅家族世代在吳郡做官這一點。

吳書曰:堅世仕吳,家於富春,葬於城東。(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裴注)

我認為這一觀點還是值得商榷的,先不說《吳書》本身的立場問題,單憑陳壽沒有采納這條資訊,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了。

孫武是不是孫家的祖先,這個年代過於久遠無法考證,於是陳壽就用個大概的說法,姑且算是信了吧。

但作為同時代的人,孫堅祖上幾代人的身份還是比較容易查清楚的,陳壽很可能是因為可以確認孫家並不是世代做官,因此才將這條記錄忽略的。

這一點也可以從陳壽對孫堅的評價中得到證明,因為他說孫堅是“孤微發跡”。

所謂“孤微”,那自然是出身寒微了。而“發跡”一詞,本身也有由賤入貴之意。

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史記太史公自序)

結合孫堅的仕途,也可以得知這一點,因為他最開始做的是縣吏。

如果孫家世代做官的話,怎麼能讓孫堅去做吏呢?應該舉孝廉直接做官才對。

舉個例子,王基和王昶,雖然他們都姓王,而且最後的地位也相近,但是由於二人出身不同,他們的仕途軌跡也大不相同。

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昶起步就是太子文學,未來曹丕面前的紅人,而出身不好的王基,則只能從小吏做起,兩者可以說是天差地別。而孫堅也不會比王基強到哪去。

至於《吳書》世代為官這一說法,配合後面孫堅出生之前那些玄之又玄的異象,基本也就可以無視了,這是官方史書的常用寫法。

另一方面,根據孫堅夫人的一些史料,也能對其出身進行一番佐證。

孫堅夫人吳氏父母早亡,和弟弟一起生活,她並非出自什麼顯赫的大家族,但就是這樣一個很普通的家庭,人家也看不上孫堅。

江東孫氏的前生今世:孫堅真是孫武的後代嗎?

當時孫堅聽說錢塘吳氏貌美,去提親,但吳家人認為孫堅輕佻狡詐,因此想拒絕他。

輕佻即是無禮,如果是世代為官的大家族,肯定會重視教育,那麼孫堅就沒道理會得到這種評價。

以吳家極為普通的家庭狀況,都看不上孫堅,就更能說明問題了,這很可能是一個小康之家對貧寒之家的鄙視,門不當戶不對啊。

孫堅知道以後感覺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於是懷恨在心。

這時吳氏對親戚說:“為了我一個女子招致禍端不值得,乾脆從了吧,如果我的婚姻失敗,那也是我的命。”

很顯然,吳氏怕了,她不想連累家人。

孫堅可是十七歲就能提刀殺人的,得罪了這種煞星,誰知道他會做出什麼事來?

因此可以說,吳氏就是孫堅半搶半娶才得手的,這種行事風格,像出身於官宦家庭的人嗎?

孫堅出身如此低微,“文”這條路很難走得通,所以只能選擇建立武勳一途,他後續的一系列發展都是與此有因果關係的。

江東孫氏的前生今世:孫堅真是孫武的後代嗎?

亂世寒門

不過,孫氏一族其實對自己低微的出身,還是很介意的,他們始終在盡力迴避這一點,除了修史一事之外,終東吳一世,他們都沒有給祖宗立廟,這不就是在刻意隱瞞嗎?

又終吳世,不上祖宗之號。(宋書五行志)

正因為如此,《吳書》才會用“世仕吳”這樣含糊的字眼進行掩飾。

其實,要是想實話實說也是可以的,因為孫堅的家世並非秘密,只不過《吳書》的幾個編篡者不敢寫出來罷了。

孫堅的真實出身異常寒微,別說不是官宦家族,連殷實人家都算不上,因為他的祖父孫鍾只是個種瓜的農民。

孫堅之祖名鍾,家在吳郡富春,獨與母居。性至孝,遭歲荒,以種瓜為業。(宋書符瑞志)

東吳史書不敢說的內容,到了南北朝時候終於被爆料了。

想想也是,這個出身實在是不好意思寫啊。陳壽說孫堅“孤微發跡”真是太貼切了。

這下真相大白了,孫堅才是真正從底層殺出來的,論起家世連劉備都不如。

總地來說,魏蜀吳三國的統治家族,雖然最初的地位權勢有所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一類人,他們並不是什麼世家大族。即便是出身最好的曹操,也不過是個暴發戶罷了。

然而,最終取得成功的,卻也是這三個家族,而不是袁紹、袁術、劉表等,這其實很能說明問題。

亂世是寒門崛起的機會,孫堅這個瓜農的後代不甘平凡,雖然出身低微,但卻不墮青雲之志,最終建立了一番功業,這種勵志經歷還是非常值得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