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清,必有大災”,中國歷史曾2次被言中,是巧合還是科學?

俗語:“跳進黃河洗不清”,指的就是黃河渾濁,人入其中不見身影,出來後依舊滿身泥垢。

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裹挾大量泥沙。

那麼另一句俗語,

黃河清,必有大災

,是否會也因裹挾泥沙的多少,存在科學依據呢?歷史上兩次言中,又是否是巧合?

“黃河清,必有大災”,中國歷史曾2次被言中,是巧合還是科學?

黃河

作為中國人民的母親河,黃河全

長約5464公里

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

。於青藏高原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流入大海,引領中國古代歷史文明的發展程序。

依託於黃河的支援,華夏文明也得以生機盎然,並一直傳承到今天。以往人們印象中的黃河,大都以渾濁為主,所以古代談及兩句俗語。

“黃河清,必有大災”,中國歷史曾2次被言中,是巧合還是科學?

其一為“黃河清,聖人出”;其二為“黃河清,必有大災”。第一句俗語暫且不談,具體依據至今無人證明。

比如孔聖人出生的時候,就沒人記載黃河是否清澈。若連他都算不上,後世著實難堪重任。

至於第二句俗語,古人則是根據,明朝年間的兩次災禍總結出來的,可這能否真的能夠透過科學理論進行解釋呢?古代迷信的認知,又該如何才能打破?

“黃河清,必有大災”,中國歷史曾2次被言中,是巧合還是科學?

災難

根據明朝相關文獻記載,

嘉靖皇帝

出生的時候,黃河就曾清澈無比。若要說聖人出,嘉靖當仁不讓。

可惜就實際表現來看,他和聖人真沒太大關係。反觀災禍方面,俗語倒是能夠給出證明。

嘉靖三十四年,

華縣

就曾經發生過一次十分嚴重的地震,

震級達到8級

。儘管當時人口密度不大,房屋建造也並不像現如今的高樓大廈,卻依舊給老百姓造成極大損失。

“黃河清,必有大災”,中國歷史曾2次被言中,是巧合還是科學?

田地裡莊稼顆粒無收,老百姓惶恐不安,一直期待朝廷能夠趕來救援。可資訊交流的障礙,以及救援力度太小,最終能挽回的,實在不值一提。

尤其是在心理上,古人一直崇信鬼神之說。這般恐怖的天災地震,也自然被當成了上天的懲罰。好在地震影響終究有限,這才不至於激起大範圍民變。

而此次事件發生,也無怪古人將其與黃河水清聯絡在一起。畢竟“陳勝王”的荒謬說法,都能獲得不少人的支援,更別提“神蹟”就出現在眼前。

“黃河清,必有大災”,中國歷史曾2次被言中,是巧合還是科學?

一傳十、十傳百,俗語影響波及範圍越來越廣,最終竟成了約定俗成的共同認知。

倘若後世有人依舊不信,那麼明朝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災,則將俗語的可信度推至巔峰。

公元1626年5月,明朝首都北京發生一場神秘的

大爆炸事件

。彼時,位於

北京城西南隅王恭廠火藥庫

附近區域,

爆炸範圍超過

750米

,約有

2.23平方公里受災

2萬餘人死傷

“黃河清,必有大災”,中國歷史曾2次被言中,是巧合還是科學?

由於原因不明、現象奇特、災禍巨大,這一事件甚至還被稱為

“古今未有之變”

對此,

明熹宗朱由校

不得已頒佈罪己詔,表示這是上天對自己不滿,一定要有所改正才行。可縱觀熹宗表現來說,實在挑不出什麼毛病,為安撫古人,純屬無奈之舉。

巧合或者科學

兩次災難都出現在黃河水清之後,是否足以證明“黃河清、必有大災”呢?答案其實是

否定的

前文提及,黃河水渾,原因是途經黃土高原之時,裹挾了大量泥沙。可順著水流前往黃河上游,就會發現黃河源頭,清澈無比。

也正是泥沙的存在,才讓黃河水變成了泥沙水。古人用巧合去解釋話語,以及話語中的思想,實在有些勉強。

“黃河清,必有大災”,中國歷史曾2次被言中,是巧合還是科學?

此外,黃河水渾濁與否,其實也和人類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這才有了泥沙的“出軌”之舉。

當它們落入黃河,泥沙河自然而然的形成。反倒是黃河保持清澈,泥沙消散不見,才是真正的正常現象。

古代諸多俗語,都要一定的道理。可瞭解眾多俗語之前,也更應該有相應的分析才對。

古人透過巧合整理出來的俗語,今人絕不能偏聽偏信。更何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黃河生態環境治理工程也已經逐漸提上了日程。

“黃河清,必有大災”,中國歷史曾2次被言中,是巧合還是科學?

人們有理由相信,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黃河泥沙消失不見,黃河就會自然而然地變清。

倘若真到了這種程度,俗語“黃河清,必有大災”,又如何站得住腳。

古人沒能透過表象瞭解事實,今人就更該更加註意才對。見識、思想與理解停留在古人的認知範疇中,那才是真正的大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