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做了什麼?許多老師都不願意告訴學生

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慾之路。——《漢書。匡衡傳》

俗話說:“少時偷針,成年偷金”,每位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時,對於孩子有意無意的偷竊行為都會進行嚴肅地處理。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做了什麼?許多老師都不願意告訴學生

因為一個孩子在第一次偷取他們物品時,或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如果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則後患無窮。

在我國曆史上有一個孩子“偷”了東西,卻被老師和家長樹立成了學習的典範,偷盜的事件甚至還收錄到了語文課本當中,這位因“偷”出名的孩子便是鑿壁偷光的匡衡。

家長和老師通常藉助匡衡的事蹟鼓勵孩子要刻苦學習,然而匡衡的故事也僅此而已,許多人不知道匡衡後來究竟如何。其實,若是你知道他長大後做了哪些事情,就不會再以他為榜樣了。

名揚天下的“小偷”

匡衡出生在西漢時期的一個農民家庭當中,當時由於社會階級固化,士族公卿可以享受良好的教育,而普通百姓則只能子承父業,從事與父親相同的工作。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做了什麼?許多老師都不願意告訴學生

因此匡衡從出生那一刻起,他的人生似乎便已經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不出意外的話,匡衡會在童年時會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到年紀稍長時則會與父親一起學習務農。

長大後他就會成為一位農民,之後便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又一年辛苦地從土地裡獲取糧食。到了適婚的年齡,父母會為他娶一位妻子並生下孩子,而他也會與妻子共同含辛茹苦地將其養大成人。

之後兩人再將這個孩子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夫妻倆再為他娶一個媳婦,生命的輪迴大抵就是如此。

當然,這是封建社會為匡衡書寫的一個人生劇本,但對於這樣的劇本匡衡十分不滿意。雖然年紀尚小,但他經常會思考一個問題:憑什麼那些士族子弟能夠讀書識字,而自己卻只能屈從於命運的安排?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做了什麼?許多老師都不願意告訴學生

或許匡衡也曾詢問過父母,但身為農民的他們根本無法給出答案,只能告訴兒子這就是命運的安排。作為他們的孩子,他只能接受這樣的安排,本本分分地過完自己的一生。

父母給出的這個答案,匡衡顯然無法接受,在他看來只要透過自己的努力,躋身到士族行列並非絕無可能,王侯將行寧有種乎,為了扭轉自己的命運他下定決心努力讀書。

書籍在現代隨處可見,但在古代印刷、造紙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書可是貨真價實的稀缺物品。除此之外,統治階級為了便於統治,對於知識的傳承有著極為嚴格的控制。

總的來說,普通人想要得到書籍十分困難,更別說想要透過讀書進入仕途。當時為了讀書,匡衡不惜為別人勞動,只要能借書給他他就不要工錢。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做了什麼?許多老師都不願意告訴學生

就這樣匡衡獲得了一個讀書的機會,但是他白天要幹活,只有到了晚上才有時間。一開始匡衡會在院落中藉助月光讀書,但微弱的月光很難看清書中的文字,而且月亮被雲彩遮住時連這一點光亮也會沒有。

一次偶然的機會,匡衡發現自家屋子中的牆壁上破了一個洞,隔壁家的燈光從洞中透了過來。這個發現讓匡衡喜出望外,於是他將牆洞進一步擴大,藉助這一點燈光每天晚上刻苦到深夜(對方家熄燈)。

正所謂“一分耕耘一份收穫”,日復一日地刻苦攻讀讓匡衡收穫了許多的知識,在所讀的書籍當中他最喜歡讀的是《詩經》,對於《詩經》的理解可謂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根據西漢時期的選拔制度,一個人只要掌握“六經”中的任意一經,便可以透過考試入朝為官。於是,靠著對《詩經》的心得體會,匡衡踏上了考取功名的征途。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做了什麼?許多老師都不願意告訴學生

匡衡的春天

匡衡的這條路走得並不順利,前前後後考了九次才勉強透過測試,但也只能擔任太原郡的文史卒史。儘管如此,匡衡也算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逆襲,從農民子弟變成了一名官員走上了仕途。

匡衡的官職不大,但他對於《詩經》的深刻理解卻比很多高官還要深刻,這讓他名聲響徹在外,而且還得到了當時太子的劉奭的賞識與提拔。

多年後劉奭繼承了皇位,成為了漢元帝,對匡衡器重的他將其選入朝堂,還時常與匡衡談論《詩經》。匡衡的講解經常讓漢元帝有新的感悟,而他的官職也因此被一升再升,一直做到了給事中。

真正令匡衡崛起的是一次地震事件,封建社會中“天人合一”是當時的主流思想,類似地震這樣的天災通常都會被解讀為上天對世人的警示,以此來提醒人們要有所反思。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做了什麼?許多老師都不願意告訴學生

匡衡在這次地震過後,引用《詩經》中大量的詞句寫出了一篇文采斐然的奏摺,勸諫漢元帝要施行仁政、節省不必要的開銷,同時也要注意任用賢良,遠離奸佞的小人。

這篇奏摺辭藻華美、寓意深刻,被漢元帝視為金玉良言,再加上漢帝對儒家思想原本就十分推崇,自此之後匡衡被漢元帝視為能臣幹吏,進一步被遷升為御史大夫。

此事過後不久,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便成為了丞相的繼任者並加封安樂侯。從一個農家子弟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匡衡的人生不可謂不勵志。

這個曾經家中沒錢點燈,需要藉助別人家的燈火才能讀書的孩子,憑藉頑強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終於完成了完美的逆襲,也成為了後世許多老師、家長教育孩子刻苦學習的例子。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做了什麼?許多老師都不願意告訴學生

可惜的是也就是在人生達到巔峰之後,匡衡的所作所為開始變得荒誕,他在一系列事件當中迷失了自我,使得後半生成為了人生的汙點,老師、家長都不願意提及。

聰明人卻做出了糊塗事

話說,被封為安樂侯的時候,匡衡得到了31萬畝的封地,這在當時稱得上是一筆不小的財產,他再也不用像小時候那樣為衣食而擔憂了。

然而在繪製規劃圖的時候,因為一些不知名的原因,他實際上得到了35萬畝的封地。對於這4萬畝土地的意外之財,熟讀經史的匡衡並沒有遵照聖人的教導退還這些土地,而是默不作聲地收下了它。

可以說,這4萬畝土地為他的人生轉折埋下了伏筆,畢竟人的貪慾是無限的,有了第一次便會有無數次。當時朝中除了身為宰相的匡衡,還有一個人深受漢元帝信任,此人便是漢元帝身邊的太監石顯。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做了什麼?許多老師都不願意告訴學生

靠著皇帝的寵幸,石顯結黨營私貪汙受賄,而且還把持著朝政剷除異己,把宦官能夠做到的壞事全都做盡了。

這種對王朝產生嚴重危害的宦官,作為丞相的匡衡本應直言進諫,將石顯的罪行在漢元帝的面前予以揭發。

但是匡衡卻並沒有這樣做,相反看到石顯的所作所為之後,他反而還心生羨慕。似乎在匡衡看來,石顯不費吹灰之力便賺得盆滿缽滿,與之相比自己所得的封地根本不值一提。

就這樣在一番思索之後,匡衡決定加入到石顯的隊伍當中,從此以後他和石顯便狼狽為奸,成了西漢王朝的歷史上有名的貪官“二人組”。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做了什麼?許多老師都不願意告訴學生

據《漢書·王尊傳》中記載:“中書謁者令石顯貴幸,專權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張譚皆阿附畏石顯……”由此可見,此時的匡衡已經與石顯同流合汙了。

對於加入自己的盟友石顯也十分照顧,他經常為匡衡在漢元帝的面前邀功請賞,而匡衡則負責在朝中打壓異己,二人裡應外合配合得相當默契。

與此同時,匡衡還不斷地接受其他官員的賄賂,作為回報他會對這些官員予以提拔。朝廷當中也有不少官員不肯屈從於這樣的“潛規則”之下,對於這樣的官員匡衡一律予以打壓。

陳湯是西漢時期的名臣,他曾說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名言,可卻因為沒有賄賂匡衡在被漢元帝封賞時,受到了他的百般阻撓。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做了什麼?許多老師都不願意告訴學生

匡衡瘋狂斂財的那段時間裡,漢元帝劉奭卻駕崩,他的兒子劉驁繼承了劉奭的皇位,是為漢成帝。作為前朝的老臣,匡衡深受漢成帝的信任,靠著這樣一份信任他開啟了“無差別”的攻擊模式。

首先為了報復陳湯,他在漢成帝的面前彈劾陳湯,以至於漢成帝將陳湯罷免。隨後,匡衡將石顯鎖定為攻擊目標,在皇帝的面前將他的罪行一一揭發。

最終漢成帝把石顯罷免,這使得後者十分鬱悶,在回鄉的路上便去世了。除掉了仇人與同夥的匡衡,原本以為這樣一來便可以一家獨大,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他的一舉一動都在漢成帝的計劃之中。

漢成帝雖然算不上明君,但帝王之術也不簡單,他想要完全掌控朝局必須要除掉一些權臣,匡衡無疑是最好的工具,他藉助此人的手完美地除掉了功高蓋主的能臣和把持朝政的奸黨。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做了什麼?許多老師都不願意告訴學生

狡兔死走狗烹,匡衡沒有了用武之地,註定他最後的結局不會好。就在匡衡對自己取得的戰績十分滿意時,他曾經侵佔了四萬畝土地的事情被再一次提及,漢成帝下令將此事徹查到底。

這一次無論匡衡如何為自己辯駁,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他的辯解都顯得蒼白無力。一片彈劾聲中,匡衡被漢成帝沒收財產貶為庶人,曾經不可一世的丞相,如今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故鄉的老屋當中。

回到故鄉之後,匡衡的心中五味雜陳,當年他鑿開的牆洞依舊在牆上,但坐在牆洞跟前刻苦讀書的少年卻已經兩鬢斑白,而且已經名聲不在。

他從這裡開始了自己的求學之路,如今再次回到這裡,內心卻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悲涼與悔恨,悔恨自己忘記了初心與文人的錚錚傲骨。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做了什麼?許多老師都不願意告訴學生

總的來說,作為一個家境貧寒的農民子弟,匡衡的初心是好的。奈何在後來他對金錢與權力的渴望充滿了執念,以至於在功成名就之後瘋狂斂財。

曾經偷到隔壁一絲光亮便滿心歡喜的少年,最終變成了貪得無厭的斂財狂魔,幾年之後匡衡在故鄉病逝。或許在臨死之前,他也會想起自己少年之時刻苦求學的樣子,只是此時的他再也無法找回曾經的自己了。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