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1984年的《黃土地》,含糊的成功,失敗的不確定

陳凱歌1984年的《黃土地》,含糊的成功,失敗的不確定

《黃土地》用澎湃而富有生命力的鏡頭,展現了黃土高原上原始的生命力與現代文明碰撞之下產生的火花。

極為寫實的場景、充盈著原始生命力的陝北民歌、矇昧與啟蒙的衝突、希臘悲劇式的結局,這些元素都使《黃土地》令人印象深刻。

陳凱歌1984年的《黃土地》,含糊的成功,失敗的不確定

影片的攝影是張藝謀,片中的鏡頭也很可以體現出張藝謀特有的偏好。很多遠景中大面積的山與星星點點的人形成強烈對比,凸顯人在這片土地的渺小。

幾場“正襟危坐”鏡頭下的儀式也頗有氣勢,這也許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精神源頭。“癲狂”的鏡頭衝入腰鼓人群中,懟臉的記錄下腰鼓群眾的表情,看到這一段我想起了《有話好好說》。

陳凱歌1984年的《黃土地》,含糊的成功,失敗的不確定

《黃土地》豐富的表現手法更多的體現在攝影上,這一點張藝謀功不可沒。

另一些表現手法如突然出現的配樂,不明就裡的眼神特寫,也許有創作者刻意為之的想法在裡面,但恕我欣賞不來。

拋開表現手法不談,影片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其核心思想表達上含糊性。

陳凱歌1984年的《黃土地》,含糊的成功,失敗的不確定

一方面,顧青需要民歌作為“公家人”精神力量的來源,另一方面,顧青又用現代文明的眼光審視著農民的原始性所表現出的愚昧。

但是,矛盾之處在於,民歌的生命力與原始的愚昧本就是一體兩面。正是現代文明目光中的“愚昧”生髮出了富有生命力的民歌。

陳凱歌1984年的《黃土地》,含糊的成功,失敗的不確定

創作者是想表達原始的矇昧需要現代思想為其祛魅,還是想說現代文明因為其來自於原始,更加需要原始為其賦能。我不確定。

陳凱歌1984年的《黃土地》,含糊的成功,失敗的不確定

也許創作者只是將問題丟擲,答案由觀眾自己尋找。但作為一部完整的藝術作品,核心思想應該更明確些,在這一點上我認為《黃土地》是失敗的。

但如果這種含糊是在非藝術因素影響之下產生的,其目的只是為了影片可以存在,那麼我認為《黃土地》的創作者是成功的。

陳凱歌1984年的《黃土地》,含糊的成功,失敗的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