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野蠻落後成為資本:古代中原王朝為什麼打不過北方少數民族?

提起中國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要麼是衛青、霍去病,要麼是岳飛、文天祥,而英雄之所以為英雄,是因為他們敢於對抗強大的敵人——北方少數民族。

當野蠻落後成為資本:古代中原王朝為什麼打不過北方少數民族?

大漢王朝以“強”聞名,劉邦卻深陷白登之圍差點死於匈奴之手;大唐王朝以“盛”著稱,李世民卻對突厥俯首稱臣12年。縱觀歷史,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打仗向來是不佔優勢的。正因如此,後世才會覺得衛青、霍去病能大殺四方便是戰神,岳飛、文天祥敢直面強敵乃是英雄。

那麼,文明強盛中原王朝為什麼總是打不過野蠻落後的北方少數民族呢?

以下,筆者就從決定成敗的三大要素——天時、地利、人和,去回答這個問題。

當野蠻落後成為資本:古代中原王朝為什麼打不過北方少數民族?

天時:氣候原因

少數民族入侵中原,是從北往南打,越打越暖和,越打越舒服,而中原王朝恰恰相反,從南往北打,越打越冷,根本無法適應北方的惡劣環境,凍得槍也握不住了,弓也拉不開了,還談何戰鬥力?

地利:地理原因。

北方少數民族為什麼總愛騷擾中原王朝?目的再明確不過——搶東西。中原王朝繁榮富庶,金銀、絲綢、糧食大大的有,而這些都是北方少數民族稀缺的資源,對他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志在必得打起仗來自然動力十足。反觀中原王朝,壓根對那些遙遠北方的土地不感興趣,搶來幹什麼,又不能耕種,也沒有百姓願意去居住,所以從動力上講根本不想打,擊退入侵,保家衛國已經是終極目標了。

當野蠻落後成為資本:古代中原王朝為什麼打不過北方少數民族?

人和:戰鬥力原因。

如果以上的天時和地利還是次要原因,那麼接下來要重點闡述的人和則是絕對的決定性因素了。

第一是兵民比差距。

雖然中原王朝的人口遠多於北方少數民族,但二者的兵民比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以西漢為例,人口最多的時候是6000萬,軍隊最多的時候是60萬,兵民比1:100。而匈奴人口最多的時候150萬,軍隊最少的時候也有30萬,兵民比1:5。

這是因為我們是農耕民族,而人家要麼是遊牧民族(比如匈奴),要麼是漁獵民族(比如女真),三歲學開弓,五歲能上馬,生產跟戰鬥上一回事,男女老少人人能上戰場,有個詞叫“全民皆兵”,用來形容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再適合不過。

也許你會問:即便如此60萬對30萬也是中原王朝佔優勢啊!錯錯錯,他們光腳的不怕穿鞋的,30萬軍隊可以全派來中原搶東西,本來就是遊牧民族或漁獵民族,沒有什麼大後方需要鎮守,咱們可不行啊,60萬軍隊全去打匈奴了,身後的百萬國土和千萬百姓誰來守護?

當野蠻落後成為資本:古代中原王朝為什麼打不過北方少數民族?

第二是兵種差異。

這一條就非常好理解了,中原王朝主要是步兵部隊,而北方少數民族全是騎兵部隊,就算你是博爾特,我騎個摩托跟你比環繞地球你可受得了?

中原王朝到也想大規模發展騎兵部隊,奈何馬匹不夠啊。司馬遷《史記平淮書》記載:

“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說的就是西漢初期連皇帝出行都湊不齊四匹同色的馬,王侯將相更是隻能乘坐牛車上朝。據說劉邦時期舉國只有3000匹馬,漢武帝時期則暴增為軍馬60萬匹,這也是為什麼衛青、霍去病可以大殺匈奴,除了他們本人強悍,也與騎兵數量激增有很大關係。

當野蠻落後成為資本:古代中原王朝為什麼打不過北方少數民族?

第三是後勤供應方式不同。

中原王朝的後勤供應方式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按照《唐代行軍制度研究》一書的結論,古代打仗後勤兵力與作戰兵力的比例接近於1:1,20萬規模的軍隊,得有一半是上不了戰場的後勤部隊。而北方少數民族部隊則不然,乾糧隨身攜帶,不用架鍋生火,不用後勤部隊,實在沒幹糧了,渴了喝馬奶,餓了吃馬肉,妥妥的輕裝上陣,20萬的軍隊全是騎兵。這種模式中原王朝也無法複製,他們吃的那些東西我們根本吃不來,讓中原兵嚼牛肉乾,牙口受不了。

天時、地利與人和,古代中原王朝對戰北方少數民族確實不佔優勢,但即便如此,還是湧現出大量驍勇名將和民族英雄,這才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偉大之處。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