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專家發現了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主兇”

中國醫學專家發現了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主兇”

BACH1促進血管炎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研究課題組供圖

中新網上海2月28日電 (孫國根 陳靜)記者28日獲悉,歷經6年,中國醫學專家研究發現了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及在血管炎症中發揮“主兇”作用的基因。其相關研究還揭示了他汀類藥物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新機制,BACH1或可成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靶標,BACH1抑制劑有望為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提供新的方向。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孟丹教授科研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餘波教授臨床團隊合作的這項研究剛剛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迴圈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上。這一成果為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難題提供了新靶點。

據悉,“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內壁血脂(主要為膽固醇)、鈣沉積物等積聚而形成的斑塊,隨時間增長導致血管壁增厚或硬化,是心臟病和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病因,它可導致心肌梗死、腦卒中等致殘、致死性後果。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紊亂和血管炎症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首要環節。

孟丹介紹,雖然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已發現與冠心病發病相關的多個基因多型性位點,為冠心病的易感人群及患者的預防及診治提供了新的依據。但這些多型性位點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機制一直未搞清楚。孟丹、餘波團隊攜手開展研究。他們發現BACH1基因是致病“主兇”,其在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和小鼠的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都呈現高表達。研究證實BACH1基因可作為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潛在的新靶點。

餘波表示,目前,他汀類藥物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一線用藥,屬於臨床一類廣泛使用的口服降脂藥物,可治療動脈粥樣硬化。他們的研究還發現幾種用於胮血脂的他汀類藥物可抑制BACH1及炎症因子的表達,進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

據悉,相關研究專案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專案、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專案和上海市浦東新區衛健委學科建設專案等支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