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第48章|吳子使札來聘(解析與典故)

古文觀止 第48章|吳子使札來聘(解析與典故)

《吳子使札來聘》

文章開頭三問三答,將季札讓國的事蹟引出來。中間寫吳王闔閭弒君,將王位交給季札,季札不肯接受。結尾以評論作結,迴應篇首提問,闡明《春秋》之義,褒揚季札的美德,雖然直呼其名,這並不是不尊重季札,而是為了讓稱呼合乎臣子的身份。

古文觀止第三卷第14篇《吳子使札來聘》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

這一篇對應的是《季杞觀周樂》,《左傳》解釋季札來魯國聘問主要進行了哪些活動,《公羊傳》則還是老套路,深挖“吳子使札來聘”這六個字。

《吳子使札來聘

1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何賢乎季子?讓國也。其讓國奈何?謁

(yè)

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謁曰:“今若是迮

(zé

)而與

(yú)

這是解釋為什麼稱吳國國君為吳子,吳國為蠻夷之邦,孔夫子《春秋》中不提吳國國君和大夫,這裡為什麼又有了國君和大夫的稱謂呢?是因為了季子賢德的緣故。這有點扯了。吳國是吳太伯建國,周的嫡親,爵位是子爵。主要吳國地處偏遠,和中原交往不多,故而很少寫他們的事情。自巫臣使吳,吳國開始向中原靠攏後,春秋也就有了對其的記載。

襄公十二年吳王壽夢逝世,孔子寫“秋九月吳子乘卒”,既有國君之稱又有國君之名。襄公二十五年諸樊戰死,孔子記錄“十有二月吳子遏伐楚門於巢卒”,有國君之稱又有國君之名,襄公二十九年第八條記錄的是“吳子使札來聘”,而第四條記錄則是“閽弒吳子餘祭”,有國君之稱又有國君之名。所以說啊,孔子的思想在徒孫那一輩兒已經開始被過度解讀了,再後來就越來越扯蛋了。

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皆曰:“諾。”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故謁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

為什麼以季札為賢呢?因為他辭讓國君之位。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

他是怎麼辭讓的呢?一母而出的兄弟四個。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

季札年紀最小,兄弟們都敬愛他,想一起擁立他為國君。

“其讓國奈何?謁(yè)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

謁,就是諸樊。他說:現在如果這樣倉促的把國君之位傳給季札,他是不會接受的。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

我希望咱們都不要把君位傳給兒子,而傳給弟弟。兄弟依次做國君,這樣把國家傳給季札。

“謁曰:今若是迮(zé)而與(yú)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

大在家都說可以。

這件事情看起來很美好,大家熱血上頭,破壞了舊規則,但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新規則。這就為後來公子光發動政變埋下了伏筆。

“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

所以做了國君的哥哥們都捨生忘死,英勇作戰。吃飯的時候都要祈禱,說:如果上天保佑吳國,就快讓災難降臨到我頭上。有沒有拿自己獻祭的感覺?

“皆曰:“諾。””

諸樊是戰死的,餘祭是自己作死的,但夷昧可是結結實實做了17年國君後病死的。總之,三個哥哥都死了,國君之位應該傳給季札了。

【譯】《春秋》記載吳國的事情,只稱其國,不稱呼其國君、大夫,這裡為什麼又稱國君,又稱大夫呢?這是為了讚美季子賢良。為什麼要讚美季子?是因為他把君位讓給了兄長。他讓君位給兄長又是怎麼一回事呢?謁、餘祭、夷昧和季子,是同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紀最小但很有才幹,兄長們都喜歡他,都想立他做國君。謁說:“現在如果倉促地把國家傳給季子,季子還是不會接受的。

我想我們不要傳位於子而傳位於弟,弟兄依次為君,最後把國家交給季子。”大家都說:“好的。”所以這幾個做國君的都以輕視死亡為勇敢,每到吃飯時必定禱告說:“上天如果還要吳國存在下去,就趕快把災難降到我身上。”所以謁死之後,餘祭繼位;餘祭死後,夷昧繼位;夷昧死後,就應當輪到季子做國君了。

“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

“故謁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

2

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長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闔閭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我宜當立者也。僚惡

(wū)

使,出使他國。季札藉著出使他國的名義逃跑了。

得為君乎?”於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賢季子。

僚是長庶子,得以即位。

僚的身世有幾種說法,這裡選擇了僚是吳王壽夢長庶子的說法,是季札的哥哥,闔閭的大爺。

“季子使而亡焉。”

君,以之為君的意思。季札出使歸來,把僚當作國君侍奉。

大家對季札讓國的評價歷來都是正面的。但也有認為,季札讓國打亂了吳國穩定發展的程序,歷史不可假設,但可以猜想。季札如果選擇如魯隱公一般攝政的方式未嘗不是更好的選擇,以國君權威建立新的規則後再從三個哥哥的後人中選擇繼任者,還政與之,吳國可能會有一個不同的明天。

“僚者,長庶也,即之。”

闔閭,這時候應該叫公子光。他說:先君之所以不傳位給兒子而給弟弟,都是因為季子的緣故。

“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

如果遵從先君的命令那麼國君之位就應該傳給季子。

“闔閭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

如果不遵從先君的命令,那麼我應當被立為國君才對。

“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

僚憑什麼當了國君?

總之,季札打破壽夢的規則後,並沒有制定新的規則讓人遵循,這就導致誰都有具備合法繼承權的依據。家族中一旦有公子光這樣的野心家,動亂將必然發生。

“如不從先君之命與,我宜當立者也。”

於是公子光派專諸刺殺了僚,要將國君之位送給季子。一般是說公子光趁季札不在國內時刺殺吳王僚自立,季札回來後仍然以國君之禮待闔閭,典型的和稀泥。這裡說公子光先讓季札做國君。

“僚惡(wū)得為君乎?”

季札不接受,說:你弒殺了我的國君,我接受你給的國君之位,這就是我和你一起篡位。

“於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

你殺了我的兄長,我再殺了你,這是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冤冤相報一輩子也無法結束。前面說僚是長庶子,所以說“爾殺吾兄”。

“季子不受,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

就去了他自己的封邑延陵,從此終身沒有回過吳國都城。

“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所以君子認為他不接受君位是義,不殺公子光是仁,所以認為季札是賢德的。

那他不遵從父兄遺命可謂不孝,導致吳國動盪,吳王僚被弒殺,可謂不忠。季札只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何必把他抬得太高呢?

【譯】那時季子出使在外,沒有回來。僚是庶子中年紀最大的,即位做了國君。季子出使歸來,回到吳國,就把僚當做國君看待。闔閭說:“先君所以不把國家傳給兒子而傳給弟弟,都是因為季子的緣故。如果遵從先君的遺命,就應當把國家傳到季子手中。如果不遵從先君的遺命,那麼就應該我做國君,僚怎麼能當國君呢?”

於是派專諸刺殺了僚,要把國家交給季子,季子不肯接受,說:“你殺了我的國君,我接受你奪來的國家,這就變成了我與你合謀篡位。你殺了我兄長的兒子,我再把你殺掉,這是父子兄弟相互殘殺,這樣下去,一輩子也沒有停止的時候。”於是他離開吳國前往延陵,終生沒有再回過國都。所以君子把他不接受君位這一舉動當做是義,把他不提倡自相殘殺看做是仁,稱許季子的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