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重眼前:晏殊《浣溪沙》、蘇軾《望江南》

浣溪沙 · 一向年光有限身

【宋】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珍重眼前:晏殊《浣溪沙》、蘇軾《望江南》

詞的第一句,“

一向年光有限身

”。“一向”即一晌,如說一霎、片時的意思。“年光”即年華,一年中的芳華,指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那就是春光。這一句是說,春光短暫,生命也是有限的。人生雖有限,如果一輩子都過得幸福,無憂無慮,也許就沒有什麼遺憾。可是在這短暫的一生中,不如意事卻十之八九,成敗得失在所難免。生老病死的歷程,夾雜悲歡離合的情緒,人的心靈很難都保持平靜,總會有高低起伏的變化。而在這當中,離愁別緒最是令人難以承受。

所以晏詞第二句就說,“

等閒離別易銷魂

”。“等閒”,是平常的意思;也有隨便、無端之意。人生苦短,為歡幾何?難怪平常隨便發生的離別,就足以令人黯然神傷,難過不已了。江淹《別賦》早就說了,“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所謂“魂”,是指人的內在的精靈。心魂相守,是最好的精神狀態。然而守在體魄內的精魂卻會在幾種情況下消散於外,造成神不守舍、失魂落魄的現象。酒醉、病重、做夢、悲傷,或思憶過度,都會讓人精神與體力失去平衡,容易喪失理性,難以管束那體內的魂。離別時因為難分難捨,情緒因過度刺激而神思茫然,彷彿魂將離體,所以用“銷魂”來形容那時候悲傷愁苦、難以自持的情狀。秦觀《滿庭芳》詞所謂“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

”,李清照《醉花陰》雲“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都是寫離別或別後的心情。詞裡充滿著離愁別緒,因此寫“銷魂”的詞句就相當多。

珍重眼前:晏殊《浣溪沙》、蘇軾《望江南》

晏殊《浣溪沙》點出了人生無奈的困境,那我們應如何去面對?詞的第三句說“

酒筵歌席莫辭頻

”,不要因為宴會次數太多而加以推辭。“莫辭頻”,也可解作莫頻辭,不要頻頻推辭。通首的意思是,年光不再,人事無常,應及時把握眼前事物,故酒筵歌席,無須頻加推辭。兩種解釋,都是讓人珍惜眼前的歡樂。我們即將離別,有時心已煩亂,真的不願接受朋友不斷地舉行宴會來辭行,更何況一餐接一餐,身心都會感到疲累。但晏殊告訴我們,今日不聚,明日離去後,恐怕此生再難有機會重逢了,那麼就應該珍重主人心,珍惜今日難得在一起的機會。在古時候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那是面對離別不得不採取的態度。

俞陛雲《宋詞選釋》評論這上片說:“此詞前半首筆意回曲,如石樑瀑布,作三折而下。言年光易盡,而此身有限,自嗟過客光陰,每值分離,即尋常判袂,亦不免魂消黯然。三句言銷魂無益,不若歌筵頻醉,借酒澆愁。半首中無一平筆。”晏殊這首詞的確做到一句一意,情意跌宕有致,正是晏殊詞情中有思的表現。

珍重眼前:晏殊《浣溪沙》、蘇軾《望江南》

下片伸張前面的說法,為珍惜當下的表現做出相當合理的解釋。“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這三句是說,行人別後,他日只得登臨遠望,對著遼闊的山河,想念對方;而在此風雨悽迷、落花紛飛的時節,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美好的過去不可挽回。作者的用意是勸人與其別後念遠,徒然傷感,倒不如珍惜眼前盛筵的美意與溫情。葉嘉瑩先生分析說:“大晏詞之妙處則在對‘空’字和‘更’字的應用,引起了雙層加深的作用:‘更’字是加倍的意思,是說我已經有了念遠的悲哀再加上傷春的悲哀,而一個‘空’字也貫穿了兩句的情意,念遠是空的,傷春也是空的,‘念遠’不一定就能相逢,‘傷春’也不一定能將春光留住,不可得的仍然是不可得的,無法挽回的仍然無法挽回……二句有詩人的感受,更有理性的認知。”因此,晏殊便得出一個結論:與其為未來仍未發生、過去不可挽回的事物徒然傷感,倒不如好好愛惜眼前與你共歡樂的人兒吧!

元稹《會真記》載崔鶯鶯詩說:“

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晏殊《玉樓春》詞亦云:“

不如憐取眼前人,免更勞魂兼役夢。

”“憐取”,是憐惜的意思。這最後一句是引申上片“酒筵歌席莫辭頻”之意的。晏殊是勸人,也是自勸,既然傷春念遠只會增加人的煩惱,而眼前的人哪能常常相聚?與其他日徒勞相憶,不如珍重眼前惜別的人兒,沉醉於當下的歡樂。

珍重眼前:晏殊《浣溪沙》、蘇軾《望江南》

望江南 · 超然臺作

【宋】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珍重眼前:晏殊《浣溪沙》、蘇軾《望江南》

東坡剛到密州時,心情十分鬱悶,感覺這裡的環境,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不如杭州,而且“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樂也”。一年之後,東坡習慣了這裡的生活,愛上當地純樸的風俗,心情漸入佳境,身體也變好了,於是他開始整理園圃,將園北靠著城牆而建的舊臺稍加整修,作為他與賓客遊宴休憩的地方。他的弟弟子由為之取名“超然”。東坡《超然臺記》說:“

以見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子由很瞭解他的兄長,知道東坡有時過於執著,得失心太重,因此煩惱特別多。他題“超然”二字送給東坡,無非是希望他能隨遇而安,超然物外,心靈得到真正的快樂。東坡欣然接受,當然也會以此來自我期許。

珍重眼前:晏殊《浣溪沙》、蘇軾《望江南》

這首詞作於超然臺修葺完成的第二年,即熙寧九年(1076),東坡四十一歲。據詞的內容所述,它的寫作時間是在寒食節過後。

寒食節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大約在清明前一日或兩日。一般認為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之推。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離開晉國,流亡十九年。有一次重耳餓昏了,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烤熟給他吃,得以保住了性命,重耳很感動。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回憶起舊事,想封賞介之推,而介之推已經和母親到山西的綿山隱居了。晉文公派人上山搜尋,遍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後發現介之推母子抱著槐樹被燒死。重耳十分後悔,就規定每年這個時候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稱為寒食節,以紀念介之推。但據考證,寒食節禁火習俗的起源與介之推是沒有關係的。現在學界多認為應是春季要換新火的一個規定。因為古代是鑽木取火,火種不能長年累月使用,因此國家會規定時間要老百姓清理舊火種,換上新火。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的習俗,而最重要的一次就是春季改火,主要是用榆木。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在當時是件大事。寒食節習俗有掃墓、郊遊、盪鞦韆、打毯等。

珍重眼前:晏殊《浣溪沙》、蘇軾《望江南》

東坡登超然臺作此詞,正是暮春三月初,所以開篇說,“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此時春天還沒有過去,柳條在微風吹拂下斜斜飄蕩。“

試上超然臺上望

”,他與友人登上超然臺眺望,看見了“

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的景象:底下的護城河流著半溝碧綠的春水,遠處城裡處處開著美麗的春花,而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千戶人家。眼前的景色,是如此的溫靄而又悽迷,最易觸動離人的思鄉情緒,尤其在這時節,寒食之後就是清明瞭。

東坡果然觸景傷情,“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

”。他意識到寒食剛過,心情有些鬱悶,於是喝了點酒。喝酒只為澆愁,可是愁卻澆不熄,酒醒後依然感嘆不已,因為思鄉的愁緒一時難以排解。詞寫到這裡,整個情調已甚低沉,看似將會以愁苦語終篇。然而,東坡畢竟不是一般多愁善感的詞人,只會耽溺在個人的情緒中。東坡善體人意,在這同遊共賞的場合,故人難得相遇,他當然知道不能叫人掃興,因自己思鄉的情緒而影響今日的歡聚。於是他說:“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故國”指故鄉,“新茶”指寒食節禁火前採製的茶,又叫火前茶。舊火已除,新火方生,取水烹茶,正可品嚐剛焙制的火前茶,一切都是新的開始,更要趁著這青春年華盡情地吟詩飲酒,莫要辜負眼前美好的時光。

珍重眼前:晏殊《浣溪沙》、蘇軾《望江南》

東坡最後之能化愁苦為歡樂,除了上述原因,更有一個重要因素。詞牌用《望江南》,本已暗含思鄉之意,詞題是“超然臺作”,就是要展現出一種往上提振的精神來。既登超然臺,自應“無所往而不樂”,“超然物外”。東坡寫作,明顯有此用心。這可以看出東坡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不讓自己陷溺於悲傷的情懷裡,反而能以理導情,自我調適,為小詞帶來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