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丨李彥宏、張一鳴身邊的「技術天花板」:廖若雪捲入自動駕駛創業大潮

又一網際網路技術“大神”投身自動駕駛行業。

雷峰網獨家訊息,原百度公司技術委員會主席、高德副總裁、美菜CTO廖若雪,加盟自動駕駛公司千掛科技,成為聯合創始人之一。

技術圈對廖若雪的名字並不陌生,千掛CEO、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前總經理陶吉更是將其形容為“天花板”級的技術大神。

“天花板級”技術大神

2005年,百度搜索的技術團隊還不到20人。

北大畢業做了4年遊戲開發的廖若雪,經過諶振宇、劉建國、崔珊珊的面試考核後,在北京楊柳絮若雪的4月,廖若雪順利加入百度,向諶振宇彙報。

那是一個造英雄的時代,當時坐在面試桌上的面龐青澀的年輕考官們,後來都在網際網路歷史上塗抹下了濃濃的一筆:諶振宇擔任了去哪兒網的CEO、劉建國一度出任百度首任CTO、崔珊珊作為百度七劍客中的唯一女性,在百度擔任資深副總裁……

加入百度後,廖若雪和楊震原、唐會軍等人在北大附近的小樓裡,時常深夜挑燈合作,開創了網際網路行業的一個個“最早”:如最早將SSD快閃記憶體卡移到伺服器、最早落地智慧光網等。

在百度期間,廖若雪先是負責網頁搜尋,從演算法策略到工程實現,建立了百度搜索技術委員會,後來這個模式成長為百度技術委員會。

廖若雪告訴雷峰網,百度技術委員會成立的初衷主要是為了解決人的問題,一是要幫助工程師確定職業發展方向,二則是要給工程師們設定技術職級,提供晉升路徑,這個職級體系隨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硬通貨”。

而技術委員會另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則是對前沿技術和產品發起討論,比如2009年推出百度新一代搜尋引擎“阿拉丁”平臺,當時參與討論的人還有許冬亮、胡嵩、陳競凱,李彥宏和李一男也為此多次站臺。

廖若雪介紹,“阿拉丁”專案最初的技術邏輯,是想用搜索引擎直接回答使用者的問題,比如說當用戶搜尋珠穆朗瑪峰有多高,就直接給出數字,這一功能用到了當時最先進的知識圖譜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儘管仍有部分長尾問題在彼時受限於技術,但這一創新產品表現仍然非常出色,極大增加了對使用者有用資訊的可讀性。

阿拉丁的佈局,多多少少可以看到百度在前沿工程技術上的前瞻性。帶著這份前瞻,2011年,廖若雪成立了百度推薦和個性化部門,推動百度內部推薦和個性化搜尋的落地,而靠個性化推薦大殺四方的位元組跳動彼時還未誕生。甚至百度近十年來最成功的產品之一資訊流,也有看到當時廖若雪團隊所規劃和設想的影子。

在百度工作了9年後,移動網際網路大潮的來襲,讓衷於在技術上實現從0到1的廖若雪看到了新的方向,經前同事介紹,與高德CEO成從武暢聊移動網際網路未來走向後,決定加入高德,出任技術副總裁,向成從武彙報。

在成、廖二人看來,地圖是天然具備成為本地生活龍頭產品的基因,通俗講,就是帶著天然的流量入口,再造一個美團。這一想法直到將近10年後的今天,依舊與俞永福在去年接手阿里本地生活後對高德的設想不謀而合。

當時,網際網路行業正整體積極投身至移動端中,在高德的業務轉型方向上,成從武、廖若雪等管理團隊的想法,一是計劃基於地圖,做基礎設施APP,有些類似今天做本地生活美團APP的概念,二則是使地圖的生產模式從每隔幾個月才更新的定期生產模式轉為實時快速生產模式,以更加自動化的方式處理地圖相關的資料。

“那會兒就有做模式識別的東西了,比如直接識別道路標誌線裡的限速、左右轉提示等等。”作為當時高德的技術一把手,廖若雪的加入,使得高德地圖這個產品在技術方面迅速獲得了質的飛躍。

2014年在阿里收購了高德,完成了階段性技術使命後的廖若雪,向俞永福、張勇提出請辭,並在朋友介紹下,與張一鳴相約在北京望京SOHO附近的咖啡館見面。

二者相見甚歡,對個性化推薦的看法頗有共鳴,即使已過去多年,廖若雪仍對當時張一鳴相當理性的一句話記憶尤深:

“如果問題是可解的,不要讓情緒和周遭左右你的理性,放空一切去尋找最優解即可。”

這位即便身居管理要職,每天仍要寫兩三小時程式碼的頂級技術專家,當時正在被此前的各種人事問題,束縛住了手腳,而在聽取極度理性的張一鳴建議後,廖若雪豁然開朗,這句話也成為廖若雪加入位元組的決定性因素。

在位元組短暫任職期間,廖若雪負責位元組的整個技術體系。因為種種外界原因離職後,廖若雪帶著些許愧疚,把曾與自己並肩作戰多年,和張一鳴一樣喜歡深度思考,同時永遠不忘在一線寫程式碼的楊震原介紹給了張一鳴。

據廖若雪回憶,當時他正在泰國旅行,為此和楊震原通了很多個跨洋電話,花了不少電話費。在廖若雪的撮合下,楊震原毅然決定加入位元組。

三人的肝膽相照,也成為了推薦引擎圈廣為流傳的故事。

2018年,廖若雪加入美菜任CTO,從業務、產品、運營和技術等多個方面切入生鮮供應鏈賽道,帶領產研團隊和一線業務運營,透過產品和技術最佳化生鮮供應鏈效率。

“對自動駕駛早有興趣 ”

吸引廖若雪投身自動駕駛領域的原因,一是自動駕駛技術讓他感興趣,二是他看到了其中的商業價值。

作為一直對前沿技術比較感興趣且至今每天都要寫幾個小時程式碼的人,廖若雪很早就開始關注到自動駕駛技術,認為自動駕駛是搜尋之後的下一個技術母生態,它能帶動很多具體的技術進步,是個非常有意思的領域。

不過當時的自動駕駛技術整體來看,還處於探索階段,並沒有體現出商業價值。

“最近的話,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的自動駕駛技術在商業化落地,它從探索期變成了成長期,技術和商業在結合,這個事情就變得更加有意思了。”

而這次加入千掛科技後,廖若雪初期將主要負責Infra部分,即為自動駕駛系統建設高效可靠的基礎設施以提升研發效能,包括車端底層作業系統及軟硬體一體最佳化、甚大規模分散式資料儲存、基於混合雲的甚大規模模型訓練系統、互動式模擬平臺等。

到了商業化運營階段,基礎設施也將包括大規模車輛運營平臺和軟體OTA系統等。

千掛科技,是家2021年7月成立,面向幹線物流場景的L4級自動駕駛初創企業。

其首次浮出水面,是2021年10月,頭部投資機構(IDG資本)、物流平臺(順豐控股)、新勢力車企(小鵬汽車)、科技網際網路公司(Baidu Venture)的聯合投資新聞。

今年3月底,其對外官宣了前百度自動駕駛核心人物,原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原百度智慧交通產品和研發總經理陶吉以千掛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的身份加盟的資訊。

陶吉說:“公司是新公司,但團隊都是老兵”。

其另外兩個聯合創始人,是原小馬智行卡車BU中國區技術負責人孫浩文,和原IDG資本科技出行方向投資人丁飛。

孫浩文出身百度,在百度時已是T7級資深工程師,曾與陶吉並肩作戰,共同參與了百度自動駕駛車隊在烏鎮的第一次試運營,後來加入小馬智行,成為中國研發中心(廣州)的第一號工程師,也是小馬智行卡車創始團隊的核心成員及中國區技術負責人。

丁飛曾在IDG資本任職7年,任執行總監,投出過蔚來、小鵬、小馬智行、Luminar Tech、ZOOX等明星專案,也曾以BD VP和卡車團隊COO的身份履職小馬智行,參與了自動駕駛的商業化探索。

三位老兵,再加上此番加入的廖若雪,從技術到商業化再到團隊管理,千掛科技的創始團隊角色至此已初步搭建完整。

“這不是跨行”

從網際網路行業進入自動駕駛圈,廖若雪不認為這是跨行,並表示二者在技術上有不少相通之處。

這從許多如今自動駕駛公司高管的職業經歷中可印證一二。

小馬智行創始人彭軍、雲驥智行的CTO王京傲、滴滴自動駕駛CEO張博、美團自動車配送部總經理夏華夏、毫末智行CEO顧維灝等等,從微軟或谷歌或百度或雅虎,他們均經歷了從網際網路領域轉向自動駕駛領域的過程。

究其原因,在於自動駕駛領域其實是人工智慧技術的具體落地應用場景之一。

比如在感知和預測方面,為了獲得超過人類司機的能力,必須要用到深度卷積神經網路;決策規劃方面,會利用模仿學習和最佳化演算法,來實現對複雜路況的決策;控制執行方面,也少不了對神經網路和深度強化學習方法的運用。

而這些人才如今多分佈在人工智慧及網際網路企業中。

像產品個性化推薦、搜尋引擎的最佳化、廣告精準投放、人臉識別、以圖搜圖、語音識別、照片自動美顏、機器翻譯等等如今在各平臺司空見慣的標配功能,均離不開人工智慧技術。

因此,就職於網際網路企業中“資料探勘”“演算法研發”“工程開發”“基礎平臺搭建”“計算機視覺開發”等崗位的人,在自動駕駛領域炙手可熱。

也正是這些不斷從網際網路領域湧入的人才,組成了持續跳動的心臟,提供給了自動駕駛領域向前的活力與生命力。

除了人工智慧技術,廖若雪表示,自動駕駛領域的資料中心、作業系統建設等基礎設施工作,也與網際網路行業息息相關,“它們的底層基礎都是類似的,與計算機科學、數學、物理領域相關,比較容易舉一反三。”

能在不同領域都做好的人,需要很強的“技術理解”能力,即能夠抓住核心技術的要點和關鍵,有足夠的視野舉一反三,去理解和解決問題。

作為初創公司,廖若雪表示,目前千掛科技的首要目標是透過大量場景、量產車、資料閉環驅動自動駕駛技術快速迭代,如今一是要解決如何收集有效資料的問題,二則是要提高資料探勘能力,即能把大量的有效資料變成有價值的case或者issue。

這和網際網路產品快速迭代的思路很相似,但和很多自動駕駛公司聊下來後,他發現一些在大規模網際網路資料平臺已經有解決方案的問題,今天在自動駕駛公司的資料閉環中並未解決得很好。

在他看來,如果車輛只在同一條高速上來回跑,即使收回了大量資料,但由於這些資料大多重複,因此並不能給case庫帶來更大的價值,另外如果當硬體進行了更新變化,這時如何讓資料始終有意義,這是需要著手解決的問題。

“我們現在更重要的目標,就是提高真正的資料利用能力,希望做到每天能跑100萬個case或issue。”

在模擬測試方面,千掛科技直接對標業內龍頭Waymo,目標在每天跑100萬公里的模擬測試,並計劃在一兩年內達成,“越快越好”。

當然,自動駕駛領域除了涉及到人工智慧和基礎設施技術,也離不開控制學科、車輛工程等專業。

由於自動駕駛涉及到車控,與安全高度相關,這讓廖若雪體驗到了與網際網路行業非常不一樣的做事方法。

網際網路作為虛擬世界,可以讓開發人員透過快速迭代、低成本的方式來逼近最優解,網際網路領域有AB測試、灰度測試,常說“不行你就試一試”,這給網際網路企業提供了能高速迭代發展的土壤。

但由於自動駕駛領域非常重視安全問題,再加上軟體基礎設施建設整體上還不成熟、硬體迭代週期較長,“我們常常考慮的就是,如何在保證安全和硬體條件的約束下,做到儘快逼近最優解”。

他舉例,像做搜尋和做自動駕駛都要解決非常多的corner case問題。

在搜尋引擎方面,早期是透過各種rule-based來解決不同的問題,自動駕駛也是同樣,“但在搜尋領域,如果出現了Bug,比如使用者搜東西搜不出來,最多被生氣地罵兩句,但自動駕駛領域如果不真正解決問題,就會出現安全問題,所以我們既要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快速迭代的能力,也要充分尊重汽車行業的做事和發展規律”。

“組建全明星球隊”

實際上廖若雪從千掛科技成立初期就已加入其中,當時連千掛科技的辦公室還未完全建成。

興趣所在和技術具有商業價值是吸引廖若雪進入自動駕駛領域的兩大原因,而讓他加盟千掛科技的原因,則在於創始團隊成員間對自動駕駛技術落地路徑的共識和對彼此的認可。

“當時朋友帶著我跟各個相關的自動駕駛公司都聊了一圈,就認識了其他幾位創始人,發現目標挺一致,覺得挺好。”廖若雪透露,大家都比較認可後,他們就開始一起工作了。

在廖若雪看來,千掛科技的團隊,最明顯的優勢就在於有著非常多樣化的人才來源。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跨過demo技術驗證期,來到商業化落地探索階段,它將揹負更多商業期許,雜糅成更復雜的技術體系,而行業也勢必將從技術成熟度、產品定義和迭代能力、量產落地速度、資金支撐能力、團隊管理能力等維度,對公司及團隊進行全方位的考核。

“移動網際網路行業已經發展很多年了,很多問題其實都已經認識得比較深刻,所以在做技術決策、規劃或者架構搭建時,我們都是可以透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去設計。”

但自動駕駛領域不管是技術路徑還是商業落地、競爭格局,目前都還在不斷更新變動,遠未定型,迷霧重重。

廖若雪形容,如果說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是選擇現有的輪子,在自動駕駛公司工作,則是要自己造輪子,甚至連輪子是圓是方、需要幾個輪子,都要討論、爭吵一番。

大到要在車上裝幾個、在哪裡裝、裝什麼樣的感測器佈局,細節到要不要針對不同的硬體進行中介軟體適配,這些都還是沒有唯一、最優解的問題。

這就需要一個具有足夠深度和廣度的經驗覆蓋,又具有高度一致的價值觀和目標的領導團隊來帶領大家。

廖若雪認為,千掛科技團隊成員間不管是視角還是實際經驗,都非常互補,這對加速千掛科技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落地很重要。

“技術方面,現在千掛科技還處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階段。誰擅長什麼,就去解決什麼,有分歧了,我們的原則一是讓事實、資料說話,二是誰負責誰說了算。”

技術架構正在搭建、自動駕駛技術要儘快量產上車、物流運營也需要有所準備,這讓千掛科技對人才相當渴求。

除了前文提到過的陶吉、丁飛、孫浩文,據透露,目前千掛科技還吸引了許多不同背景的優秀人才,有CVPR的best paper作者、NOI金銀牌/ICPC world final、kaggle grand master 等很多頂尖選手,有做深度學習的,有做高效能計算的,也有從航天/航空系統和頂級OEM/Tier1慕名加入的。

即便有了這麼多優秀人才的加入,千掛科技的創始團隊仍然每天都在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招人,像廖若雪為了方便能隨時和候選人聊,除了需要克服時差面試海外人才,他還專門在家附近一家24小時營業的茶館辦了一張卡。

同時,為了人才來源多樣化,千掛科技還對行業裡和非同行業裡的優秀人才都在進行大範圍的溝通,更具誘惑力的在於,千掛科技目前還是全員持股,包括應屆生和非產品技術崗位都在持股範圍內。

“我也會找以前自己認識的朋友、同事推薦,大家意願度都挺高,至少我就沒有遇到過聊完後說不感興趣的人。”廖若雪透露。

在曾經波瀾壯闊的網際網路行業,廖若雪們的去向就像一滴滴水珠,常常會直接帶動身邊的同事、好友,激起一圈圈水花。

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網際網路行業大佬投身自動駕駛領域嗎?

我們且行且看。

雷峰網#雷峰網#雷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