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雨歌:中年男性困境實錄及其意義——讀楊獻平散文集《中年紀》

品讀|雨歌:中年男性困境實錄及其意義——讀楊獻平散文集《中年紀》

文/雨歌

無論是誰,都會被時間推著一步步地進入中年,老人的年邁,孩子的教育,自身的種種遭遇和困境等等,這些是我們共同的中年。在《中年紀》一書中,楊獻平一進入中年這個特定的年齡段,就面臨諸多的不穩定:父親的離世,家庭的失守、工作環境的改變,精神上的罹難,很多不幸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

在《成都筆記》一文中,他坦陳道,那年他還不滿40歲,為了孩子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憑藉自己對文字的執著,在上級幫助下,調入成都工作,一年後接來妻兒一起在成都安家。這是一座包容、繁華但擁擠的城市,和親人一起抱團,他以為自己已經逐漸適應了這座城市,生活及其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步入正軌。

就在這時,為了春節回家與親人喝酒,他在提前治療胃病時,被庸醫所誤,一次吃了8種中成藥和西藥,突然出現高強度眩暈、身體不受控制、嚴重不適等症狀。在《誤藥記》這篇散文中,楊獻平書寫了他“誤藥”後出現的無端眩暈、暴飲暴食、情緒急躁,不停地換醫院看病,吃藥,走路也經常跌跌撞撞的切身感受。有時他很絕望,想到死,但是始終有一個聲音在嚴厲地提醒他:“楊獻平,你不能死,你還有兒子,還有老母親,他們需要你!”這聲音來自遙遠卻又近在耳邊,這或許是他的父親的聲音,也是骨子裡從南太行鄉村帶來的聲音。

最後,他終於從疾病中走出來,是愛情的力量和個人意志力種種的努力。他走出來,用自己的經歷告訴讀者朋友,求生的信念是人絕境中的唯一出路。楊獻平寫道,那個在父親患病時為他做飯、洗腳、剪指甲的賢惠前妻,能處理各種人際關係,會教育孩子的能幹的女人,無緣由地要離婚。這時,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湧上心頭,透過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前後對比將這一悲劇寫到靈魂深處。這一些,在他的《抑鬱症與日常懸念》《虛妄的途程》《中年的詩歌》《抑鬱記》等散文中寫得異常清晰和深刻。相信每一位讀者讀到此處,心生悲憫,也會有微微的停頓。

再度單身的4年時光裡,楊獻平經常去文殊院、杜甫草堂,喝茶、觀眾生相,他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幽閉的環境中,卻更加孤獨無依。抑鬱症,這是多少人談其色變的疾病,彷彿他丟了整個江山。中年,是個尷尬的年齡,也是一道坎。扛過來的楊獻平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想愛,大膽愛,凡事要想開,這世上沒有離不開的人,父母會離去,兒子會長大,妻子也不是永遠的伴侶,心上有了傷疤,破鏡就不能重圓。

每一種經歷都是財富。楊獻平不否認這一場生活的變故和精神的危機帶給他文學上的突破,甚至是飛躍。他的痛苦的經歷,讓我們看到另一面的楊獻平,他不僅將巴丹吉林和南太行這文學上的地標反覆書寫,也有以後的成都,以及求醫問藥的他。他除了超人的講故事能力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有多病的肉身,併為其所困兩年之久,好在一切都過去了,他有了新的港灣。

在楊獻平的這些散文作品中,除了對地方歷史的深度挖掘,說到自己時是真誠、坦白的,沒有去掩飾自己性格中的弱點,平靜地把故事講出來,讓讀者自己去評判。他在《我深愛著的他和你》一文中,寫到自己的兩個兒子,那份細膩、深沉的愛,不是一般人的感情所能及,他接孩子放學、上學時的自豪與滿足感,將兒子的小拳頭含在嘴裡,孩子的笑聲讓他聽出了幸福。

儘管是分別是兩個母親的孩子,可都是他的兒子,他有責任去愛、呵護,去書寫,這就是楊獻平,不是別人。他的內心是善良的,他不會去恨,只是很長一段時間想不通,然後在一種自我的成長中,豁然理解到,無常才是人生本質。而這個世界和諸多的人,正因為有著不同的遭遇,以及不可能明瞭的未來,才顯得有聲有色,斑斕多彩。

合上這本《中年紀》,反觀自己已然進入的中年生活,到底該如何去審視自己的另一半呢?

丈夫可能也有很多不足,如不能細膩去表達感情,但他始終在做自己,每次回家會主動做好吃的給我和孩子。身為父親,他會給孩子買好吃的,陪孩子做想做的事,可以去冒險和孩子騎腳踏車去10公里以外的地方,所有這些,在母親這裡得不到的,他卻能給予補償和配合,有他能給孩子需要的完整的愛,他有身為兒子的責任,有工作上的無能為力。其實,男人內心的脆弱和空白退到深處只需要完整的家庭來填補。

中年的困境是什麼?一本好書的意義在哪裡?看完這本書,不同的人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書名:《中年紀》

作者:楊獻平

出版社:北嶽文藝出版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