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變局之勢,就明白為什麼中國離不開供銷社

最近人們熱火朝天地都在討論回憶中的供銷社,也有的一些人抨擊認為是計劃經濟,最近一直在老家,想起了不少往事,藉此也聊聊我的想法。

今天寫這些純屬有感而發,我不是做農業的,只是盡調的時候遇到企業,能夠了解一些農業的事兒,再結合自己所見也就寫了下來。

看懂了變局之勢,就明白為什麼中國離不開供銷社

說起供銷社,這玩意兒不是我們自己獨有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國外也有了不少類似的機構,只不過他們都是私人組織,因此叫合作社。

我們說說美國人是怎麼玩的,眾所周知美國大多的土地是私人的,尤其是農地全是個人所有,美國為了統一管理和發展,成立了農業合作社。

由於是私人的,所以成了這麼個組織需要錢,那麼你就得交費,然後就有了表決權,農民之所以願意交錢更主要的原因是想透過這個平臺把農貨賣更高的價值。

不過有的農民不願意,反其道而行之,從市面上買貨回來再賣給合作社,賣出去以後分利潤。

不管那種方式,創始成員的風險是最大的,所以農業合作社採用了“封閉式”,意味著後面想進來的必須符合條件,比如經濟能力如何,信用怎麼樣等等。

久而久之,後進的農民最倒黴,基本上只能把種出來的糧食賣給糧商,對,就是控制世界糧食的那四個巨無霸——美國ADM公司、美國嘉吉公司、美國邦吉公司、法國路易達孚公司。

因此現在美國農業實際上有兩派,從影響力來說,合作社最強,根據美國農業部全國合作月網站的資料,在美國,五分之三的人屬於某種型別的合作社,年收入超過6600億美元。

注意,去年美國農業GDP才2380億美元,可見玩農產品已經不夠了,金融、科技也成為合作社的新方向。

不得不承認很強,但也說明了長久以來美國社會柵欄根深蒂固,自農民開始就有了差距,即先到先得,後到的自己看著辦。所以,金字塔的經濟結構在美國已經不可能再變了。

看懂了變局之勢,就明白為什麼中國離不開供銷社

再回到國內,在新中國成立的當年就有了供銷社,主要是聯結城鄉保供穩價,先後和商務部分了又合,合了又分,主要是還是統籌和管理的問題,我們就不討論了。

如果像我一樣是八零後的孩子,小時候應該在供銷社買過東西,九零後應該也能趕上一波,再往後應該少了,除了農村地區的孩子。

選擇供銷社購物無非是因為便宜,那個時候大家都沒錢,但作為賣家供銷社卻是一個很好的銷售渠道,流通相當方便。

我初中同學是一個單親家庭,他爸爸就在供銷社賣東西,那個時候總感覺他們家很有錢,我們都是5毛、一塊的零花錢,已經是極限了,他闊綽,經常都是5塊、10塊的買,也是因為這個我們當時經常跟他混。

後來熟了以後,去過幾次他家,其他的也不懂,就是看到拖拉機去他們家拉貨,有時候甚至半夜他爸就走了。

現在想想也明白了過來了,出去進貨去了。

如今供銷社又起來了,很多人批評是計劃經濟,其實還是沒看明白勢。我們現在的經濟有兩個內部道路要走,一個是雙迴圈(內迴圈為主),一個是下沉。

既然注重內迴圈,就得有買有賣,城市裡好說,農村還是很不便,有個供銷社大家一起採購、銷售,利益一致而且減少內部競爭。

另外,共同富裕就得提高農村地區收入,去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89萬,城鎮是4。74萬,差距還是不小。這個時候經濟發展下沉,即加速提高農村地區收入,穩住城鎮收入才能再次激發經濟潛力。

例如之前不是說有6億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基本上都是農村人口,未來十年中產階級增量怎麼來,就得靠這批人。

而且我們的供銷社都是國有的,優勢遠遠比美國好,關鍵是公平,不會因為“資歷”限制你。

如果你現在有農村地區的朋友,隨便一打聽,他們收入掣肘的一個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天氣怎麼樣了,或者利潤少了,更多是賣不出去。

說白了就是沒有渠道,爛在地裡也不少見,時節不對會出現甚至大面積浪費和鉅額虧損。在我們老家,很多耕地都被南方老闆包了,他們有自己的渠道,而原住民只能在一畝三分地小本經營,城市擺攤已經成為習慣。

雖然美國農業合作社有致命缺陷,但可取之處也是不少。例如不僅僅解決銷售問題,從原料到終端,甚至延伸出附加值,我們的供銷社就可以發揮此類作用。

看懂了變局之勢,就明白為什麼中國離不開供銷社

上面所說的事百年變局之下的“內勢”,“外勢”上不誇張的說是我們國運的之爭,例如近些年討論的“種子”問題,我們被卡脖子,這個屬於技術問題,財力上有了供銷社實現統一採購,有利於握住話語權。

一眼望去,外面的世界已經不是精彩,而是混亂,尤其是近兩年,為此美國藉機會各種壓制我們,該出的牌基本都上了,唯一的“糧食戰”還沒動。

不是不動,美國在找時機,不到萬不得已靜觀其變,而我們要把飯碗端牢,就得未雨綢繆。一旦有異動,供銷社在衝擊下不僅能起到緩衝的作用,也是我們的一張王牌。

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起到了價格和供應的雙重作用。市場經濟時代,在應對極端情況,供銷社能夠隨時應對突發事件,充分發揮全國一盤棋優勢。

不能等著哪天美國不理智,在糧食上做文章的時候,我們還沒有應對方式,40多年前美國“用糧食奇襲蘇聯”。

十多年時間屢屢出擊,逼得蘇聯另尋賣家,可還是不夠,最後只能極限消耗國內資源,飼料不夠被逼大量宰殺國內牲畜。

因此,變局之下供銷社帶來了“內勢”的依託,對外上才能不受制於人,本來世界充滿不確定性,有時候很反感一些人捧著市場經濟的“道德書”到處招搖撞騙。

殊不知,他們學的那些不外乎都是西化來的東西,全盤接收沒有絲毫過濾,只要本著我們自己的經濟現實做事,任何路都是可以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