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特效捧紅的那個,是饕餮嗎?

電影《長城》讓一個上古神獸再次火了起來,那就是

饕餮

電影特效捧紅的那個,是饕餮嗎?

在張藝謀和好萊塢合作的商業大片中,饕餮似乎變了模樣,傳說中的“有首無身”的神獸變得非常“西方化”——碩大的頭顱外加一口巨齒,黏噠噠的表皮和幾個怪怪的大爪子,像極了好萊塢科幻大片裡的異性怪獸。中國的饕餮有種獰厲的美,但在《長城》中,饕餮是獰厲了,美卻沒有了。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凶”之一。傳說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據晉代郭璞註解,此處“狍鴞”即饕餮。

電影特效捧紅的那個,是饕餮嗎?

饕餮

《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說道:“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杜預注:“貪財為饕,貪食為餮。”

也有傳說饕餮極為貪食,以致將自己的身體都吃光,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頭無身。民間盛有龍生九子之傳說,明代學者陸容和狀元楊慎便將饕餮列為龍九子之一。

電影特效捧紅的那個,是饕餮嗎?

商晚期 青銅饕餮紋鼎

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載:“饕餮性好水,故立橋所”,而楊慎則在《升庵集》中記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饕餮”一詞除了指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上古神獸之外,還有“饕餮紋”的含義。

在古代藝術品上,有一種紋飾名叫“饕餮紋”,這個名稱是宋代金石學者基於對先秦古董的大量研究而給出的。

“饕餮紋”的叫法最早出現在北宋《宣和博古圖》中

,宋徽宗在大觀初年 (公元 1107 年) 命宰相王黼整理編纂成書,其中在描述商子鼎和商父乙鼎時分別使用了“饕餮”和“饕餮紋”,並說:“文作龍虎,中有獸面,蓋饕餮之像。”

電影特效捧紅的那個,是饕餮嗎?

商晚期西周早期 青銅饕餮紋尊

依據青銅器上的饕餮紋來看,古人塑造的“饕餮”才真正具有“獰厲的美”。

首先,饕餮紋給人的直觀印象是一種獸面紋,以鼻樑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成獸面形象,並有著蟲、魚、鳥、獸等多種動物結合的特點;其目、鼻、耳、口和角等都清晰可見,但都有很大程度的變形。

饕餮紋兇猛莊嚴、結構嚴謹、製作精巧、境界神秘,這種誇張的動物紋飾和造型呈現給人以一種超脫塵世的神秘氣氛和力量。

饕餮紋幾乎貫穿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的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以大玉琮上的紋飾為典型。進入青銅時代後,饕餮紋便主要出現在青銅器,特別是鼎、簋上,夏代二里頭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饕餮紋出現,而之後的商、周兩代更為盛行。至於饕餮紋代表的含義,至今未有定論。

電影特效捧紅的那個,是饕餮嗎?

商代 青銅饕餮紋方彝

據有關學者研究,在商代,饕餮紋很有可能是王權的象徵,抑或代表商代統治階層所信奉的“通靈術”;周代沿用了商代的饕餮紋,併為其加入了“敬天法祖”的含義,使之成為“禮”的一部分。饕餮的形象在商周之後依然存在,並逐漸融合發展出各種千奇百怪的獸面紋,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