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這5種”表現,說明業障消除了,對照一下你是否具備

佛經上所說的“業障”,是指阻礙一個人事業、工作、婚姻和生活的根源。對修行者來說,“業障”會阻礙修行的積極結果。業障越重,運氣就越差。而有的人把工資除了維持日常生活外,其餘的都用來放生。每年放生好幾萬,挽救了無數生命。這樣的話業障被消除了嗎?消除業障的標準是什麼?

出現“這5種”表現,說明業障消除了,對照一下你是否具備

出現“這5種”表現,說明業障消除了,對照一下你是否具備

1、如果你業障消除了,你本有的出離心就會生起

你的貪婪和執著就會逐漸減少,至少你對這個世界的物質堅持和情感堅持是看淡的了。如果你學佛法,抓著佛法緊緊不放,你就無法釋懷世間的物質、情感、名利。

這說明你的業障還沒有消除,因為你要學的不是抓,而是舍。有些人學佛只是為了在這個世界上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們根本不想出離,那你不是在修行佛法,而是在修行世間法。

2、如果你業障消除了,你本有的智慧就會生起

智慧是每個人本有的,你不需要向外而求的,佛經是用白紙黑字寫的,如何度人出離生死,如果只懂得啃經文,而不肯發自內心下功夫的人,那不過是一介書生罷了。

修行是用在刀鋒上的,是在麻煩、是非起的那一剎那,看你能不能覺悟,降伏。雖然有人懂三藏十二部經典和各種名詞,但克服不了煩惱,只能說明我們都在研究佛學,而不是學佛教了。

出現“這5種”表現,說明業障消除了,對照一下你是否具備

學佛教不能減少你的業障,時刻觀察自己的念頭,讓自己的智慧升起,才是學佛之根本。

3、如果你業障消除了,你本有的慈悲心就會生起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無法慈悲,因為執著於一個我,障礙了我們的慈悲。

儘管許多人讀了很多經文,學會了慈悲的含義,但慈悲不僅僅是在口中說出來,而是在於實踐。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慈悲心。是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別人,或是逃避自己的責任。

出現“這5種”表現,說明業障消除了,對照一下你是否具備

4、如果你業障消除了,你本有的菩提心就會生起

三世諸佛之所以可以成佛,是因為他們都發下了為眾生離苦得樂的願力。菩提心是不能忍心讓眾生苦難的心。你發願把他們從苦難的海洋中拯救出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把眾生從苦難的海洋中拯救出來,這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精髓。佛教徒應該發願菩提心,但這種心不是嘴巴念念“所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就可以了,而是要落實它。

我們唸經的時候,也知道如何迴向法界眾生,但也許“法界眾生”對我們來說只是四個字,只是簡單地讀了一下。因為菩提心還不夠。

出現“這5種”表現,說明業障消除了,對照一下你是否具備

5、如果你業障消除了,你的恭敬心就會生起

業障凡夫覺得自己很偉大,看其他人都是平凡人,只有自己是菩薩。而真正的菩薩是把自己看成凡人,把別人看成菩薩。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很有修行,那就說明我們的業障還沒有消除。只有當我們看到自己沒有修行,你的業障才會減少。佛經中記載,有個常不輕菩薩大家知道吧。

如果你本有的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恭敬心,智慧都生起的時候,說明你的業障正在減輕。如果你學佛後更執著,更遲鈍,更貪心,那你的業障就沒有得到緩解。

出現“這5種”表現,說明業障消除了,對照一下你是否具備

佛教的經書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和學問,以及對於人生的指導意義,遠遠不止以上的內容!如果能夠用心研讀佛經,必定會活得更加通透,人生也會越來越順利。

很多人說自己不信佛、不修佛,完全沒有必要讀佛經,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

一本書之所以可以稱之為“經”,那是很了不起的。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代典籍中,能稱之為“經”是非常難得的。佛經是一門解讀人生和指導人生最好的教材,於人的行為與人生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身邊的朋友想讀佛經,不知道從哪一本佛經入門,《金剛經》、《心經》還是《法華經》?且經書記載的內容晦澀難懂,讓現代人閱讀起來非常吃力。

推薦一本我最近發現並在研讀的圖解佛經《一次完全讀懂佛經》。這本書融合了《法華經》、《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幾十部大乘佛法的精髓,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解釋了其中所包含的人生真諦。

出現“這5種”表現,說明業障消除了,對照一下你是否具備

即便佛學零基礎,也能徹底理解這部經典的大智慧。

多讀讀這套《一次完全讀懂佛經》,為你的子女父母親友誦經的同時,可以幫他們消除業障,積累福報,何樂而不為呢?

現在下單,限時優惠價99元,少喝幾杯奶茶,少抽幾包煙,便能斷一切苦楚,淨化自己的心靈,改變自己的命運。

點選下方商品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