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課堂互動”的思考

編輯導語:課堂互動對於老師和學生雙方來說都很重要,有效教學能夠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接納度。本篇文章作者就“課堂互動”進行分析思考,從理論研究、方案發散、方案收斂等方面詳細地進行分析思考,乾貨滿滿,一起來學習一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基於“課堂互動”的思考

最近,公司發起了一個大型專案:學生能力評估體系,整個過程中感到自己成長很多。

這裡擷取專案中的一部分“課堂互動資料蒐集”這個主題分享下自己的心路歷程。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想給各位看官呈現一個完美的方案,更多的是想借此讓產品同仁在方案遇到分歧時,可以用更加開放、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畢竟思考分歧的過程就是一個拓展自己認知範圍、自我提升的過程。“如果事與願違,請相信另有安排”。

剛收到“課堂互動資料蒐集”的命題時,被“班主任在做家長反饋時,想要看到什麼資料?”

“我們現在是怎麼給學生上課的,上課過程中有哪些資訊是可以透過線上化手段收集相關資料的?”

這兩個表面問題侷限了思路,結合競品分析和去校區聽課後,輸出了一個初步方案,大致思路就是藉助技術手段提高老師上課、學生學習的效率,比如:講師線上備課、線上推送課堂素材和題目給學生、學生線上做作業、系統自動判題等等。

並且當時自己還感覺這個方案落地後,就已經可以完美完成“課堂互動”的資料蒐集了,畢竟很多智慧課堂的產品也大都是這麼做的。內部腦暴的時候,有人認可,也有人覺得整個實施下來,投入太大,建議我再做下需求收斂。

現在想來,很感謝那些在腦暴上對我提出要求的小夥伴,因為和他們的思路分歧,才引發了我更加深入的思考。

讓我得以拋開那些表面問題,基於對教學本質、教學有效性的思考,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也許最終的方案和之前有重合,比如對全部學生推送課堂素材和題目,但思考的深度、自我的成長已然發生變化。

因為畢竟不是一線講師,對教學本質、教學有效性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

所以我就查閱了一些文獻資料,同時為了降低對概念的理解,也從一些影片網站找了些示例影片;最後基於對“教學本質”、“教學有效性”的理解,進行了方案發散和收斂。

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培訓機構,老師和學生接觸最多的環節都是在課中。

老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把知識內容傳授於課堂之上,最大化的利用課堂提升教學質量,如果拋開了最“基本”的而關注其他方面,比如課後表現,就顯得有些“捨本逐末”了。

學生在課中可以獲得哪些成長很大程度上受限於老師的教學質量/有效教學。

一、理論研究

1. 什麼是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的前提是對教學本質的認識。

教學的本質不只是讓學生透過練習強化等學習方法掌握概念、原理和規則等客觀知識,為學生的發展和實踐奠定基礎,更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教學本質的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老師的教學觀念。當教師認為教學就是向學生傳遞已有的教學經驗時,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的任務就是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教學效果的評價也是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能否升學為標準。

當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時, 以“活動為中心”的教學則需要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以知識授受為主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向以培養能力為主的活動式教學模式的轉變,反映了時代發展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視。

有效教學是老師以正確的教學觀念為指導,在具體的課堂情境中靈活運用教學智慧和教學策略,為學生長遠的、全面的發展和老師自身的專業成長而採用的促進教學目標達成的一系列行為。

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不僅看重教師教的行為,更看重學生在知識、能力層面的成長與進步。

2. 哪些因素會影響教學有效性

老師的教學觀;

老師的踐行能力/教學活動結構;

教師對教學工作充滿熱情,熱愛教學工作;

教師知識淵博,善於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絡;

教師講授清晰,教學準備充分和合理組織教學;

關注學生,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形成積極的期望,著重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積極的課堂氣氛,善於與學生溝通和交流。

知道了什麼是有效教學,如何客觀、公正的評價講師的教學質量/有效教學對提高講師的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直以來,

課堂觀察是評估講師教學質量/有效教學的常用方法。其中“課堂互動”是課堂觀察的重要維度。

3. 什麼是課堂互動

所謂“互”就是變封閉為開放,變孤立為互動;所謂“動”,就是要產生能動行為,不但自己有動的表現,而且自己的動要對外界產生影響。

課堂互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與老師、同伴、軟硬體的互動過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學習動機,保持專注力,保持課堂參與度,進而激發對學習的深度思考。

4. 課堂互動的分類

根據互動主體可以將課堂互動分為以下幾類:

基於“課堂互動”的思考

根據互動內容可以將課堂互動分為:

行為互動、思維互動、情感互動。

行為互動:

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或發表見解;學生互相觀看對方參與課堂的表現,互相提問、回答或討論;互相評價和反饋;互相競爭及合作,等等。

思維互動:

教師透過啟發引導,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讓學生帶著問題相互討論、交流。如果學生的思維、思路有共鳴之處,那麼彼此間的交流就會趨向融洽,在觀點、見解等方面達成一致;如果學生的觀點、見解有分歧,他們就會討論、爭辯,互相補充,鍛鍊表達能力。

情感互動:

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互相激勵、互相幫助、互相悅納,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有集體歸屬感,體驗到受到老師/同伴褒獎的成就感、受到同學幫助的溫暖感、幫助同學的快樂感。

5. 哪些因素會影響課堂互動

1)教學活動結構

有學者提出可以將教學方法的結構分為

高結構和低結構兩類

,考慮到課堂中的老師和學生兩大主題,相應的教學結構序列分為以下四類。

低結構化教學更有利於觸發多種主體間的互動(比如:師生、生生),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全方面的能力,當然對講師的教學策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於“課堂互動”的思考

2)情感支援(Emotional Support)

情感支援主要在於關注教師與兒童之間的積極關係/正向關係,教師支援社會/情感功能的方式,以及教師促進兒童自主的程度。

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笑聲和微笑、當和孩子們交談溝通時用溫暖平和的語氣、不能有自大的表現、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支援、感受學生的感受、及時地用適當的方法處理孩子們遇到的問題。

積極/消極氛圍(Positive/ Negative Climate):

反映了課堂的整體情感基調和師生之間的聯絡,在師生互動中表現出的溫暖和尊重,以及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愉快和熱情的程度。在有著積極氣氛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對學習和尊重彼此充滿熱情,教師和學生之間有著積極的關係,並且很明顯地喜歡在一起,在課堂上享受時間的點滴,當然消極氛圍與之相反。

教師敏感性(Teacher Sensitivity):

包括教師對學生需求的迴應和對學生學術和情感功能水平的認識,高靈敏度的教師幫助學生視成人為一種資源,創造一個讓學生感到安全和自由探索和學習的環境;教師應該當對學生的問題、學術等保持敏感的一致性,及時的為學生解答,敏感性還體現在包括對學生的學術和情感能力的瞭解,使教師能夠預見到學生有困難的地方,併為課堂上的所有學生提供適當的支援。

尊重學生觀點(Regard for Student Perspectives):

重視學生觀點的教師為學生自己做決定和擔任領導角色提供了機會,他們採用內容與學生相關或者有益的互動,確保學生的想法和意見被重視,並鼓勵與同齡人之間參加有意義的互動和行動的機會。

3)班級管理(Classroom Organization)

班級管理主要考慮時間和行為如何管理,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習機會。

班級管理是教師管理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組織良好、管理良好的課堂對學生自我調控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教師在這方面應該考慮到:為學生行為提供清晰一致的期望、使用積極的策略來預測和防止不當行為、當錯誤的行為發生時使用積極的詞語來重定向、不間斷的地提供活動並減少等待時間、建立清晰和可預見的行為規則、保持語言轉換的簡潔性和提供讓孩子們學習的機會、提前準備功課和活動,這樣時間不會流失。

行為管理(Behavior Management):

包括

教師使用有效的方法來預防和重新定向行為能力

,提出明確的行為預期,

減少花在行為問題之上的時間

;當規則和期望清楚而一致地傳達時,學生最有可能在課堂上表現得體,只有當教師主動干預和積極主動、高效地重定向不良行為時,班級學生的行為才能得到最快管理;高質量的行為管理為學生的行為提供了具體的期望,並反覆強化以滿足這些期望。

產出性(Productivity):考慮教師如何管理教學時間和程式,使學生有最多的學習機會,這與教學質量無關,而是與教師的效率有關。

產出性課堂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活動,教室看起來像一臺“潤滑良好的機器”,每個人都知道該做什麼,該怎麼做;試想如果講師對學生的期望不明確,缺乏材料,或不必要的長時間的管理任務(例如,檢查工作效率低),哪裡還有教學時間呢。

教學學習安排(Instructional Learning Formats):教師透過提供有趣的活動、教學、中心和材料來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程度

;考慮教師促進活動的方式,使學生有機會去體驗、感知、探索及使用材料;在有效課堂中,教師透過多種方式(如視覺、口語、動作)提供指導,尋找讓學生積極參與的機會,並有效地促進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坐在位置上學習和一對一學習時,並適時地提出問題和評論,以擴大學生的參與。

4)教學支援(Instructional Support)

教學支援主要包括教師實施課程和活動的方法以促進學生認知和語言發展,它還關注教師如何使用反饋教學來幫助孩子學習。

認知發展(Concept Development):

透過教學討論和活動促進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發展

;有效的教師使用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學科中的總體框架和關鍵思想。在高層次上,這指的是對事實、概念和原則的綜合理解,而不是孤立地記憶基本事實或定義。

質量反饋(Quality of Feedback):考慮教師提供的反饋側重於擴大學習和理解(形成性評價),而不是正確性或最終結果(終結性評價);

當學生們對他們的表現給予反饋時,他們會掌握更多的學習,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的過程中,而不是簡單地得到正確的答案時,這時候的反饋效果最好;高質量的反饋給幫助學生對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如果僅靠他們自己是不能夠達到這一層面的效果。

語言示範/教學對話(Language Modeling):語言示範在於教師在個體、小群體和大群體與兒童互動中使用語言刺激和語言促進技術的質量和數量;

高質量的語言交流還包括有目的地讓學生與老師和同學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5)技術支援度

基於“課堂互動”的思考

二、示例影片

以上內容是透過查閱文獻後總結出來的,我國對有效教學、課堂互動的相關研究多偏思辨與理論,缺乏實證。為降低對以上資訊的理解成本,特提供以下3個影片。

透過觀看影片,我們也很容易得出結論,技術支援在拓展互動廣度(所有學生都有機會答題、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評價)、互動效率(老師可以及時檢視所有學生的做題情況、學生有了更多方式展示他們的課程成果)上有很大幫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在互動深度、互動反饋的有效性上作用比較受限,更多取決於老師的上課模式和上課技巧。

數學課:第十屆高中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展示 P1探究課:正方體截面的探究實況+P2現場展示實況_嗶哩嗶哩_bilibili

語文課:智慧課堂實錄_嗶哩嗶哩_bilibili

語文課:2020濉溪縣智慧課堂示範課-小學六年級語文_嗶哩嗶哩_bilibili

三、方案發散

結合之前聽過的幾節課,發現我們現在授課的時候,知識點的講解和練習還是偏多。

但據之前的家長調研我們知道家長對待素質教育,更是希望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向家長做反饋的時候,也在盡力去找一些可以體現孩子能力提升的證據。

讓人不禁覺得,家長對素質課程的期待更加符合教育本質,希望可以提升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我們也希望可以反饋這些資訊出去,但我們在授課時卻因為各種原因有些偏離了教育本質。

迴歸教育本質,說起來容易,實施起來困難重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弄明白、就能落地的。但我們的確可以做一些事情,促使我們慢慢迴歸教學本質。

1. 從課堂互動、學生成績多角度評估教學質量

意義:

是對孩子、家長負責,也可以幫助講師不斷進步成長,同時也有利於我們完善教學活動結構,打造口碑和護城河。“班主任反饋的專業性”打造的護城河和“教學的有效性”打造的護城河,後者是否更安全?

難點:

制定教學質量的評估標準以及教學質量評估完成後,如何幫助講師去提升教學質量。

2. 利用技術手段提高課堂互動的廣度、效率、深度、趣味性

1)互動廣度/學生參與率

學生之間可以快捷檢視同伴的作品,並進行評價。

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課堂中的每個環節。

2)互動效率

學生能輕鬆獲得課堂中的練習題和作業。

老師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與裝置互動過程中的解題過程,及時掌握學習情況。

學生可以輕鬆共享自己的作品給同學和老師。

學生可以及時獲取作品反饋。

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正確錯誤情況,調整教學側重點。

3)互動深度

學生提交作品後,不僅要告知正確錯誤,還要顯示其成長或者告知薄弱的知識模組在哪裡,並提供對應的影片和題目供學生去提升。

系統可以提供一些提問引導,輔助講師進行深度的提問啟發和很好的情感支援,比如選擇題,系統告訴老師在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後,還要再講講其他選項為什麼錯,還要給予學生表揚或激勵。表揚和激勵不能言之無物,最好有實際案例輔助,比如系統記錄到的學生在這個知識點上的成長,在這種行為上的進步等等。

4)互動趣味性

題目形式多樣化,避免題型單一,以保證學生與知識互動的方式多樣化(比如鍵盤輸入、觸屏滑動、語音錄入),知識考察深度多樣化。

學生被點名的方式趣味化,舉手、搶答、隨機點名、按姓氏輪流點名

3. 利用技術手段留存過程性資料,實現師生成長軌跡追蹤

透過音影片裝置對課堂過程進行錄製(避免真人旁聽對教學行為產生干擾)、儲存;

老師或者系統對錄製的影片進行打點,標記從幾分幾秒開始到幾分幾秒結束是什麼課程環節,哪些學生參與了這些課程環節,參與情況如何。

比如,老師有一個可以語音控制的手持裝置,透過語音就可以對音影片進行打點,同時結合學生的作品和激勵情況,自動標記這段音影片的大概內容。

4. 利用技術手段支撐教學質量評估專案

與業務側共創教學質量評估的維度和考核指標,只有在知道了哪些課堂互動是有效的是被鼓勵的,系統上才能做功能支援、資料採集。比如,是否要引入音影片處理技術,自動採集/分析講師/學生的聲音、姿態、面部錶行、生理訊號等;是否提供線上分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推送任務等功能。

四、方案收斂

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綜合考慮前期投入(比如,製作課堂質量評估問卷週期很長)、功能之於有效教學的價值(也就是功能上線後是否可以直接影響有效教學、對有效教學會產生多大影響)、 功能的普適性和後續價值、功能上線後利益相關方的悅納度,優先推進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基於“課堂互動”的思考

作者:王月明,在校教育產品經理,1。5年電商商品經驗,3年B端產品經驗。

本文由 @王月明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