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齊洲等:《山海經注》提要

清人秦榮光《補晉書藝文志》子部小說家類著錄“《山海經注》二十三卷”,題“郭璞撰”。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吳士鑑《補晉書經籍志》入史部地理類,卷數、撰人同。

王齊洲等:《山海經注》提要

項氏群玉書堂刊本《山海經》

郭璞生平事蹟見《穆天子傳注》提要。

《山海經》最早為司馬遷所稱引,《史記·大宛列傳》雲:“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證明其書在漢初已流行。

西漢末年,劉向、劉歆(後更名秀)父子等整理國家圖書,得《山海經》三十二篇,校定為十八篇。

劉歆(秀)在《上山海經表》中稱:“《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崎嶇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蓋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嶽佐之,以週四方。逮人跡之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持禹、益作《山海經》之說。益即伯翳,又作伯益、柏翳。其後王充《論衡》、趙曄《吳越春秋》皆雲禹、益作《山海經》。

不過,由於書中有周代甚至秦漢之際內容,後有人懷疑其為禹、益所作。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書證篇》中以那些內容“皆後人所羼,非本文也”來加以解釋,以維護舊說。

王齊洲等:《山海經注》提要

豐子愷書錄陶淵明《讀山海經》

然而,夏代並無文字可考,夏之前更杳冥難尋,故後人多不論其作者,只推測其成書之大致年代。南宋尤袤將其“定為先秦書”(《〈山海經〉跋》)。朱熹疑是“緣解《天問》而作”(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八)。

明楊慎據《左傳·宣公三年》所載禹世“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等語,認為“九鼎之圖,其傳固出於終古、孔甲之流也,謂之《山海圖》,其文則謂之《山海經》。至秦而九鼎亡,獨圖與經存。”(《〈山海經〉後序》)此說得到許多清代學者贊同,認為其為先秦古書,傳說時間甚早,寫定時間當在戰國末年,具體作者無考。

1962年,蒙文通發表《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文,認為“《大荒經》部分可能就是巴國的作品”,“《五藏山經》、《海外經》等九篇,則情況略有不同,它所說的‘天下之中’雖也包括了巴、蜀地區,而同時卻也包括了荊楚地區,這部分就可能是接受巴蜀文化以後的楚國作品了”;“從《海內經》稱燕、楚為‘巨燕’、‘大楚’來看,我們認為這一部分當是寫作在西周中期以前”,“《大荒經》部分的寫作時代當在周室東遷以前”,“《五藏山經》的寫作時代當在周定王五年至梁惠王十年之間”。各部分有後人羼入者,至於“《山海經》的這類羼入部分,其產生時代也是較早的,當在秦末漢初(前二一四——前二00)之際”。

王齊洲等:《山海經注》提要

明刊本《山海經》

1979年,袁珂發表《〈山海經〉寫作的時地及篇目考》文,認為《大荒經》和《海內經》大約產生於戰國初年或中期,《山經》和《海外經》是戰國中期以後作品,《海內經》當成於漢代初年。上述意見頗值得參考。

《山海經》由《山經》和《海經》組成,包括《五藏山經》五篇,內容較豐富;《海內》、《海外》、《大荒經》三經內容稍略,分南、西、北、東各一篇,共十二篇;另有《海內經》一篇。總為十八篇。

書中記錄了南、西、北、東各方山川草木、禽獸魚蟲、神靈怪物、麟鳳禎祥,以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遠國異民,如讙頭國、羽民國、一臂國、長脛國等,大都幻誕無徵。

許多神話傳說,如黃帝戰蚩尤(《大荒北經》),精衛填海(《北次三經》),夸父追日(《海外北經》),鯀禹治水(《海內經》),羿射鑿齒(《海外南經》),鐘山神燭陰(《海外北經》),西王母(《西次三經》,《海內北經》)等,尤為引人注目。

王齊洲等:《山海經注》提要

《山海經古地今證圖》

由於《山海經》出自巫祝之手,神話傳說和地理博物傳說多被巫術化或方術化。班固《漢書·藝文志》數術略著錄《山海經》十三篇,列形法家。所謂形法,指以形容度數“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實乃風水相術,故魯迅稱其“蓋古之巫書也”(《中國小說史略》)。

《隋書·經籍志》列入史部地理類,作為地理書之冠,後之史志多准此。

《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十八卷,歸入子部小說類,題“晉郭璞注”,其提要雲:“究其本旨,實非黃、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難考據,按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諸家並以為地理書之冠,亦為未允。核實定名,實則小說之最古者爾。”反映出清人對此書的普遍看法。今人也多依清人意見,視其為小說。

《山海經》自流行以來,各本卷數題署不一。《漢志》著錄十三篇,未題撰者,與劉歆所說禹、益撰十八篇不同。郝懿行、顧實等均以為《漢志》乃是棄《大荒經》以下五篇不計而著錄。

王齊洲等:《山海經注》提要

沈尹默書《山海經》

東晉時期,郭璞“註釋《爾雅》,別為《音義》、《圖譜》,又注《三倉》、《方言》、《穆天子傳》、《山海經》”(《晉書·郭璞傳》)。因郭注《山海經》注意疏通字句,提供有許多難見之資料,便於閱讀,遂成為通行之本。

《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史部地理類均著錄二十三卷,題郭璞注。《通志·藝文略》地理方物類著錄二十三卷,題郭璞撰。

據《晉書》郭璞本傳,應以郭璞注說為是。東晉以後,人們著錄或稱引《山海經》或《山海經注》往往不做分別,故郭璞撰和郭璞注亦常相混稱。

《舊唐書·經籍志》地理類著錄十八卷,題郭璞撰。所謂十八卷,是郭注本恢復《大荒經》以下五篇(卷)所致。所謂二十三卷,應是郭注《山海經》將原十八卷中內容較為豐富之《五藏山經》五卷析分為十卷所致。至於《郡齋讀書後志》、《文獻通考》、《百川書志》題大禹制、郭璞傳,是將以上關於作者和注者兩種意見混合之結果。

王齊洲等:《山海經注》提要

《日本藏山海經穆天子傳珍本彙刊》

《山海經》有北宋池陽郡齋刻本,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尤袤刻本,明成化年間吳寬抄本,明成化四年(1468年)北京國子監刻本,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潘侃前山書屋刻本,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吳管《山海經》、《水經》合刻本,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蔣一葵刻本,以及清代多種刻本。

除《四庫全書》外,《道藏》、《古今逸史》、《格致叢書》、《秘書二十一種》、《百子叢書》、《四部叢刊》等叢書都收有《山海經》。

王齊洲等:《山海經注》提要

《山海經箋疏》

楊慎《山海經補註》、吳任臣《山海經廣注》、畢沅《山海經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影響較大。郝氏《箋疏》本收入《龍溪精舍叢書》、《四部備要》,為諸本中最善本。黃丕烈校宋本亦為公認善本,收入《四部叢刊》,為世所重。

今有袁珂《山海經校注》,以郝本為底本,參考各本,多有發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巴蜀書社1993年出版增補修訂本,為當下影響最大之通行本。

王齊洲等:《山海經注》提要

《山海經校注》

2019年中華書局出版欒保群撰《山海經詳註》,配有插圖404幅,頗便閱讀。另有張步天《山海經解》,臺灣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亦可以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