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了

世人多欽羨王侯將相,認為他們居於萬人之上,掌握一國命運,卻習慣性地遺忘“最是無奈帝王家”。

饒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也難以挽救一個在風雨中飄搖欲墜的王朝,而大明帝國,就是在萬曆治理年間一步步走向滅亡

《萬曆十五年》: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了

無奈帝王

公元1587年,是中國的明萬曆十五年,雖然在表面的歷史記載上,這一年是再平凡不過的一年,

但在實質上,這一年卻是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大明王朝的各種弊端都在此期間顯現出來

這一年萬曆皇帝24歲,雖然年紀小,但他已登基15年之久了。成為帝王之後, 身邊愈發冷清,原本和他較為親近的慈聖皇太后也在他登基後難以避免地和他產生了隔閡。

這也難怪,九五之尊的皇帝總是孤獨的,誰敢對一國君主隨意造次呢

但凡事總有例外,萬曆皇帝在自己18歲那年遇到了自己鍾愛一生的女人——鄭氏。鄭氏和萬曆皇帝興趣相近,都喜讀書,這對精神需求迫切的萬曆來說實屬不易。

鄭氏用自己敏銳的目光發現了皇帝精神上的空缺,不同於其他百依百順的妃子,

鄭氏對皇帝頗為隨意大膽,她並不認為自己比皇帝低賤,而是把自己和皇帝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這正是萬人之上的萬曆所需要的平等,她讓自己感覺到了自己存在的真實感。

《萬曆十五年》: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了

然而這段美好戀情卻為大明王朝埋下了一個嚴重的政治危機

。萬曆寵愛鄭氏,竟不顧眾大臣反對,在封賞皇長子母親王氏之前先封了鄭氏為皇貴妃。

眾大臣對此頗為不滿,而這也導致了此後數十年皇帝與臣僚的對立

1587年,鄭氏生下一子名為朱常洵,萬曆皇帝自然對三皇子十分寵愛,甚至有傳言他還曾向鄭氏允諾,要立三皇子為太子。但自古以來太子都是長子所擔任,

萬曆想要“廢長立幼”,群臣自然不同意,這在他們看來有違祖宗禮數

如果強行“廢長立幼”,朝廷內必然少不了一波天翻地動,

萬曆對此也是無奈,只能將立太子一事一拖再拖,還採取了消極抵抗的方式,一連多年再未上朝,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這方法雖不高明,卻也避免了一場“腥風血雨”。

在皇后身體抱恙之時,萬曆皇帝還設想皇后死後立鄭氏為後,只可惜皇后拖著病體活了很久,而太子之位也早已到了她的長子朱常洛手上,這場“國本”之爭,長達近二十年。

《萬曆十五年》: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了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

萬曆皇帝剛掌握實權那時也是滿腔抱負,他勵精圖治,渴望在首輔張居正的輔佐下創立一個“萬曆之治”的輝煌朝代,只是他的熱情在日復一日的繁雜政務中被磨滅,又或是他認清了歷史的真相

他知道自己雖貴為天子,卻處處受他人束縛,各種改革變法也難以實施。與其說他是與群臣對抗,

不如說他是與整個歷史洪流對抗,僅憑他一人,難以拯救明朝的衰頹之勢,所謂力挽狂瀾,也只能在夢中實現

壯志難酬張居正

萬曆年間,作為皇帝老師的首輔張居正在朝廷上起了重要作用。萬曆登基時年齡尚幼,朝堂之上難免會有人質疑聖上的權威,高拱是當時的元老重臣,對新皇帝嗤之以鼻。有一次皇帝有事派人詢問高拱意見,對方傲慢地向使者說,皇帝只不過是個10歲孩童,如何管理國家大事?

幸得張居正獻上妙計將其撤職,遣返原籍,這才保證了皇室的安全與尊嚴

張居正在職期間向皇帝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萬曆皇帝平時對張居正尊敬有加,遇到事情也較為依賴他,就連慈聖皇太后對張居正也是言聽計從。

張居正處事鐵面無私,他的主張大多正確,但在人情上來看卻難免冷酷,這讓他在日後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萬曆十五年》: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了

萬曆皇帝在年輕時的人事任免方面一直都謹遵張居正的教誨,所以從另一個方面來說,

張居正掌握著人事大權,這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有人向皇帝提及此事,最後也不了了之,張居正對此倒是很寬容,身居高位,得罪人是家常便飯了。

張居正職業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危機是在他父親去世之後,按理來說張居正應丁憂三年,但皇帝又不能獨自處理政務,便讓張居正在職居喪

,許多對張居正不滿的官員借題發揮,他們質疑張居正離職的誠意,懷疑他強迫皇帝將自己留職。萬曆因此震怒,嚴懲了那些上奏的官員,又過了些日子,這風波才算平歇。

張居正在職期間著力整理全國賦稅,他深知國家內部腐朽不堪,眾官員奢靡無度,而不合理的賦稅制度又引起了公眾的不滿。

除此之外,1580年張居正還以萬曆的名義實施全國土地丈量。總的來說,張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但就是這樣一位忠臣,

卻在57歲那年抱病去世

。他所期望的“萬曆之治”還沒有到來,自己便先與世長辭了。

《萬曆十五年》: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了

在他去世前9天,萬曆皇帝加封他以太師銜,只可惜他卻無福消受這至高無上的榮譽了。更為悲慘的是,張居正在死後遭人詬病,傳聞首輔大人教導皇帝官員清高自愛,但自己卻無法以身作則,不僅接受他人賄賂,還任用私人,買賣官職。

這讓此前極為信任張居正的萬曆十分失望,一時之間,

朝廷上的反張派氣焰大漲,大明王朝的頹勢愈發明顯

難挽頹勢申時行

張居正死後被清算,萬曆也至此掌握實權,但他很快就明白,自己並非這場大清洗運動的受益者,擺脫掉張居正之後,他又受到了反張派的限制

正直青壯年的萬曆早已失去了少年時的壯志豪情,既然左右這一生都要受到他人的禁錮,又何必再“苟延殘喘”呢?

接替張居正位置的是申時行

,他可以說是張居正提拔起來的,當年由張居正的推薦而入閣。

可惜申時行上任的時候,萬曆就開始放縱自己了

,早朝推辭不上不說,還整日與嬪妃們飲酒作樂。

申時行對此略感無奈,卻慶幸皇帝“中毒不深”,還是可以勉強“搶救”一下,事實上萬歷也確實在申時行的教誨下有所好轉。

《萬曆十五年》: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了

比起皇帝,

更讓申時行頭疼的是朝廷裡的文官集團

,文官集團大致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貪婪好財,第二類在合法與非法之間取財,第三類人自負清高,一概不取。

這三類集團之間矛盾頻發,使得文官之間難以和諧

不同於理想派的張居正,申時行更現實一些,他深知人類的弱點無法避免,他不能保證朝堂之上皆是清官,只能盡力增加文官之間的信任

。他的這種“和事佬”做法取得了一部分文官的理解,

但也有一部分文官認為申時行“首尾兩端”,缺乏果斷

。申時行對此不置可否卻也沒有做出改變,畢竟張居正的前車之鑑擺在那裡,低調謙卑一些總歸沒錯。

張居正厲行10年新政,重點是要改變文官機構的作風,

然而他操之過急也過於嚴厲,加上不善於根據事實靈活改變,所以取得的效果並不顯著,最後還落得了一個眾人唾棄的下場

。反之來看,

申時行的風格則更為溫和

,雖然後人認為申時行在職期間並未做出什麼大成就,但他起碼保證自己得以善終了,至於那些改革措施,也並非完全沒有作用。

死水

自張居正逝世後,明朝衰落得愈快,國家陷入了憲法危機,而作為一國之主的萬曆則開始了他的報復之旅。

他的報復方式較為“溫和”,以至於難以給人造反的理由,這倒是為明朝維持了長時間的表面和平

《萬曆十五年》: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了

萬曆皇帝的消極怠工是有所選擇的

,對於那些他不想處理的奏摺,都是放著不批,你要說他不同意吧,他也沒明示,若有人提出非議,他還可以用道家的“無為而治”矇混過去。至於其他無關緊要的奏章,他還是照批無誤,

這讓群臣都找不到理由來聲討他或引發內戰

明朝政治的一大失誤之處在於財政上過於死板,混亂又缺乏控制,官員們的俸祿和他們所付出的實際價值不匹配

,所以有些官員利用特殊渠道來獲得額外收入也不是難以理解。

在文官體制上,各級地方官缺少實權,人事權集中於北京

,所以上級無法直接處理下級的升降獎罰,這十分不利於整個國家的管理。

國家的體制出現了問題,就算有再多的人才也難以挽救

。萬曆年間的海瑞和戚繼光,都是歷史上響噹噹的大人物,但他們空有才華卻無處可使。

可憐戚繼光一身將才,卻英雄無用武之地,當時帝國重文輕武,武官的社會地位可以說是歷史上的最低谷,武將立再大的功可能也抵不上文官所寫的一篇文章

《萬曆十五年》: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了

結語

從歷史上來看,明朝滅亡無非是土地兼併、吏治腐敗和戰爭頻發這幾個原因,

雖然明朝是於公元1644年所滅亡的,但早在萬曆年間,明朝的滅亡就已成定局了。

消極抵抗的萬曆皇帝給後人留下了千瘡百孔的江山和搖搖欲墜的朝廷,也難怪作者黃仁宇會說,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了。